所謂傳統金融,像是風險利差、隱含波動率、本益比、M1、M2貨幣量、巴菲特指標
但傳統金融有個問題,過於宏觀且難以量化又計算不到由科技突破所預計的未來獲利、無形
資產或是海外收入等問題,且M1總量比過去多很多,當這些熱錢都為了抗通膨集中在股市時
,就越來越常出現股市與實體經濟脫鉤現象
在當前量化交易或者是衍伸性金融品氾濫、股市、幣圈遊戲化造成的波動率越來越大中,去
仔細看過於宏觀的傳統金融好像效益不大,畢竟現在就連反傳統金融的區塊鏈也自成一塊市
場,而且看起來也快玩起來了
而當前股市通常是以富可敵國的龍頭公司來帶動大盤,例如美股M7與台股台積電,搭配上實
質獲利與AI、機器人、量子計算等未來預計產出造成的本益比下調
只要這些巨頭公司不倒再融資沒暴雷,並且有足夠的現金儲備,又有產出與獲利,本益比也
在合理區間,美聯儲的角色就只剩下兜底作用,市場會以龍頭公司為主帶動指數,逐漸走向
類似賽博朋克的超級企業,也就是說政府在金融上的角色可能會越來越弱
以前可能還會有反托拉斯的問題,但如果把公司上升到國家戰略主導,反托拉斯根本不值一
提,當然政府可能為了主導國家戰略適度對這些龍頭公司進行政治干預,有可能以插乾股或
是政府入資來取得董事會投票權等形式介入,但目前看起來你的政治干預如果只是給一個大
方向而非細化到外行主導內行,市場好像不會太在意,畢竟科技的護城河不是能隨便撼動的
這樣就難出現像過去1929年經濟大蕭條、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7年環球金融危機等長期
金融問題,也就是說市場的自我修正能力會因為訊息差、貨幣氾濫等越來越強形成韌性,未
來可能只會出現短期的回調,但不會出現明顯的經濟衰退問題,或是說經濟的低迷不會對股
市造成影響
懶人包就是,經濟與貨幣只是交易的媒介與量的計算,當科技進步造成實質產出的供給大於
需求後,在降本增效下創造難以量化的未來現金流折現,經濟對股市的影響其實沒有十分的
正相關
會造成股市下跌的反倒不是經濟而是供應鏈問題或是科技發展瓶頸造成的預期收入下修
還是說其實只是因為我們現在活在一個由AI帶動的新時代,科技突破帶來的獲利還遠沒被充
分定價,所以看起來好像沒有泡泡,又或者是其實已經在泡泡中了卻很難發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