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人均GDP破4萬美元!台灣經濟成長背後的兩極化 民眾大多無感
原文連結: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3004074
發布時間:2025/10/08 23:16
記者署名:記者 謝宜倫 / 攝影 朱光弘 / 編輯 新聞中心 報導
原文內容:
台灣人均GDP即將突破4萬美元大關,預計2026年達到121萬新台幣,但這項經濟成長數據
卻與多數民眾的生活感受有著明顯落差。專家分析指出,台灣近年經濟成長主要依靠半導
體和AI相關高科技產業,然而這些行業僅佔台灣就業人口的小部分,大多數民眾工作在傳
統製造業或服務業,無法分享高科技產業帶來的經濟紅利。同時,國內消費力持續下滑,
加上製造業可能外移等因素,使經濟成長的實質效益難以均勻分配到社會各階層。
台灣人均GDP發展歷程可追溯至1992年,當時首度突破1萬美元,經過近30年發展,2011年
站上2萬美元,2021年突破33111美元,預計明年將迎來4萬美元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這
個曾被視為政績指標的經濟數字,如今與民眾日常生活感受卻漸行漸遠。中經院副研究員
戴志言表示,雖然台灣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但成長動力主要集中在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
這些產業在台灣整體就業人口中比重不高,多數民眾仍在傳統製造業或服務業工作,高科
技產業的獲利並未產生明顯的外溢效果,使大多數人無法感受到收入增加。
經濟數據清楚顯示國內消費力正在持續衰退。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率從2023年第二季的
12.76%高峰一路下滑,到2023年第三季的9.13%、第四季的4.07%,再到今年第一季僅剩
1.32%。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認為,大部分民眾並非在資通訊或外銷產業工作
,而是與內需消費相關,因此民眾感受到的是內需和消費的疲弱。他進一步指出,目前汽
車關稅可能與美國有新的談判進展,導致民眾購車意願降低,這也是消費低迷的另一個重
要因素。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吳大任警告,隨著拉貨潮結束,台灣九月後的出口可能面臨反轉。
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重要產業未來的投資重心若轉移至美國,將把高薪工作機會帶到美
國,進而影響台灣的平均薪資和消費力。他強調,這些原本消費能力最強的家庭若隨著企
業投資移往美國,將對台灣內需消費市場產生負面影響。當內需消費廠商業績不佳時,員
工加薪和分紅機會也會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多位經濟學者指出,台灣不能只依賴半導體產業維持經濟成長,尤其當經濟成長的成果僅
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時,政府必須思考其他發展策略。面對製造業可能外移帶來的投資缺口
,專家建議可善用台灣得天獨厚的觀光資源,以彌補製造業出走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這
顯示台灣經濟發展需要更加多元化,才能確保經濟成長的果實能夠被社會各階層共享,而
非僅限於特定產業或族群。
心得:AI半導體太賺 導致台股也是只噴這些族群 所以才會有人說不健康?
國內反而消費低迷 這樣真的是好事嗎?
作者: nikoyaka9527 (niko) 2025-10-09 00:56:00
ai錢賺最多啊
作者: CheeseCheese (起司起司) 2025-10-09 07:36:00
有沒有美元為單位的GDP,會不會一換算後就爆炸
作者: nowitzki0207 2025-10-09 08:46:00
有超過啊,但也無感
作者: enjoythegame (~書讀不完了#o#~) 2025-10-09 09:40:00
貧富差距也屢創新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