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是從2006年就執行這方法,但是整個規則沒有變。
那麼就歷史資料來看,你可以說:
1. 我的資產在兩年翻兩倍
2. 在2021年翻了五倍
然而反映在年化報酬率上,實際上並不是很穩。
而這會是:
a. 方法並沒有停損,導致權益波動大
b. 在不同的資產水準,同樣的口數會代表不同的比例與風險
然而正常人而非機構,你很難精確地算出你有多少的比例來換算部位。
退十步你算出來了,你還要弄一個自動化的方法來執行與維護,這都要錢和時間。
所以資產越高,年化報酬率反而下降,其實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
特別是你不見得知道你的方法是否如上面的圖持續有效。我們再看另一張圖:
這是依照坊間的成交量和期現價差來做的雙因子模型。
這就是你實行一個方法到最後可能的另一種情境。
本來環境對你的方法有效,但如果逆價差不是常態了,成交量分析也開始失靈;
這方法就會沒用,這時你堅持也是會迅速的虧光。
所以你敢按比例的增加嗎?不見得嘛。這是人性。
但你可以幹嘛?你可以:
1. 開課教這種可能失效的方法
2. 把方法做成跟單群組
3. 做成策略上架給人租用
4. 做成一個系統把2022年以前的績效放出來,收每個月訂閱費用
由於2,3,4你都不會知道,例如就算是3策略本身也可以加密或唯讀。
所以就算碰到現在的狀況,策略本身來是可以賺錢,只是賺的是你的錢。
方法可能這個月運氣不好沒賺錢,但靠學費還是可以靠你的錢轉嫁損失。
到了2025還是這種吸血鬼生態為主流。
至於1對於要主觀判斷的方法也很有用,因為可以說看法因人而異,也就是不可證偽。
所以你知道了,你還會跟嗎?
所以?
1. 驗證方法會比單純買/承租別人方法更重要
2. 你要找第一個alpha,可能不太容易,而且結果可能還是beta帶來的市場報酬。
而穩定的alpha通常很複雜,這牽涉到你要把不同東西組起來,然後尋求一個
可以互相抵銷,只賺小額%的策略。或者是要能忍受頻繁損失和可能無效的策略。
結果可能差不多,了不起一年10%吧。你資產基數低,那還是短期不可能爆富。
比如說你用SC和期貨可以做到這樣:
或者變成這樣:
這些理論上都有優勢,但實際上你還會碰到像是資金效率,
你的實際丟單有沒成功,以及極端條件像4/9你能不能賠。
第二張圖如果你按照規劃避險,由於開盤就跌停,
那你還是無法觸發,這時就會造成系統外的風險。
你考量系統外的風險改用價差單,那麼你的收益就會要定期買保險而降更低。
這時就算有效,對你來說可能還是小賠居多。
以選擇權來說,有效的方法一直都在課本上,只是你願不願意去花時間等待與忍受。
特別是忍受低報酬率來換取勝率,還是高報酬率但忍受低勝率。
3. beta就很簡單,你看第一張圖其實就是beta。這也是看價格就可以得到一致結果
至於你擔心反向,又不想學上面這些"狗屁"方法,那很簡單啊,你就接受報酬率下降
的減少部位跟曝險。如果你方法有邏輯,那無腦也會有效。
但就怕你不想花時間又要短時間報酬,低風險,那我想你這條路大概不會好走。
畢竟:如果我有個方法可以周+1%,那代表理論上年化報酬率67.7%
有+67.7%的方法我為何要免費跟你講?我每半年發一次半年報讓你忌妒不是更爽?
而實際上我卻跟你講有這績效,那麼簡單的邏輯推論,就可以知道這是條件機率
也就是說在特定的條件下才可以,實際上年化報酬率遠低於67.7%
但我卻可以拿權益圖與號稱的年化報酬率,來說服你訂閱獲得穩定的收入,
那麼你也是只是因為你不知道,和不想忍受時間,最後被不對稱的資訊而買貴。
與其如此你還不如接受只賺可能的beta報酬,然後控制部位到你可以接受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