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節錄自chatgpt的言論
台灣長期處於央行匯率操縱的狀況,大數據來說要是16年前起要是央行放手不干預匯率,
現在台幣會是多少錢兌換1美元
台灣央行對匯率市場的干預,事實上已經持續不止16年,甚至可以追溯到2003年左右就已
進入「有系統的長期干預階段」。
台灣央行長期干預匯率的背景與證據
1. 干預方式(並非「不干預」而是「不公開干預」)
透過「調節市場秩序」名義,進行即期與遠期市場操作。
銀行端流動性壓力管控、資本帳鬆緊控制(例如對外資進出台股與匯出設限)。
並非每天都干預,但只要有大額熱錢或台幣急升就會進場「平滑波動」。
2. IMF、美國財政部與外資報告多次指出台灣是潛在的「匯率操縱」常客
雖未被正式列入黑名單,但屢次列為「觀察名單」。
美國財政部2021年、2022年報告指出,台灣長期符合三項指標中的兩項:
巨額經常帳順差(>GDP 2%)
長期外匯淨買入(>2% GDP)
IMF曾在技術報告中指出:「台灣實質有效匯率長期低估,具有結構性干預痕跡」。
3. 實證資料也能支持
台灣央行每年透過金融機構帳戶大量累積外匯存底,是干預的直接證據之一。
2024年底:外匯存底突破5,650億美元,全球排名前五。
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增持上百億美元。
若市場完全自由,匯率會隨這些資金流入而大幅升值,但實際匯率波動始終受限。
結論: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靠長期「匯率半控管體系」撐住的。
這不代表台灣不應這麼做,而是說:這是一種結構性出口導向經濟所做的現實選擇。只是
在目前美中博弈、新興市場再洗牌的情境下,這套作法越來越難維持不被挑戰。
矯正回歸!
1. 均衡回歸(Mean Reversion)
這是金融與匯率市場中最常見的理論之一,指資產價格或匯率偏離其長期均衡值後,最終
會回到這個均衡點。
出處:Engel, C. and West, K.D. (2005), "Exchange Rates and Fundamentals." Jour
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 實質有效匯率調整(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
IMF 或 BIS 等機構常用這個概念來衡量某國貨幣是否「長期高估或低估」,若偏離過多
,就會有調整壓力。
出處:IMF External Sector Reports(2017–2023連年指出台幣有升值潛在壓力)
3. 匯率操縱修正(Currency Misalignment Correction)
此用語在 OECD 和 World Bank 報告中常見,描述當一國停止干預或貿易結構改變後,匯
率會進行「糾偏式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