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陽明為何拖了一年多還無法下單造船 官股

作者: bamama56 (bamama)   2021-12-14 07:56:43
原文標題:
陽明為何拖了一年多還無法下單造船 官股身分是最大束縛
(請勿刪減原文標題)
原文連結: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145530?redirect=1
(請善用縮網址工具)
發布時間:
2021-12-14 02:10
(請以原文網頁/報紙之發布時間為準)
原文內容: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在全球主要貨櫃船公司都已經造了好幾輪船,買了好幾批二手船,
陽明海運的購建船舶計畫,卻整整研究了一年還沒有出手下單,
讓陽明資深船長急得建議乾脆把公司給賣了,錢繳國庫。
業界資深高階多認為,陽明的官股身份是最大的束縛,
政府對過去造船時機不當造成累虧所採取的究責行動,也出現後遺症。
兩家海運承攬公司負責人都指出,民間船公司造船、買船都是老闆說了算,
董事會成員都是老闆請來的,不會有太多意見,
但是陽明不一樣,董事會成員一直在變,
政府派來的董事,法律、財務專業是有,但缺乏海運專業,
傳出陽明所提的造船報告,董事一直在要求補資料,
也就是陽明一直要幫董事們「上課」。
另陽明過去造船、買船選在高點,造成後來長期的虧損,政府要求究責,
還有總經理、副總經理因為租船條件被認為處理不當遭到處分,
讓經營團隊不敢輕易下決定,而偏偏這一波船價是節節升高,
想等看看船價是會下降,沒想到越等越高,
而陽明已經取消執行長職務,沒有能堅持造船計畫的領導,只能等著董事會做集體決定。
購買二手船部分,民間公司可以由董事會授權董事長在一定金額內直接購買二手船,
陽明董事會做不到,以陽明的決策過程,等決定要買了,
以目前市場的熱絡程度,船早被別家船公司買走。
另陽明是貨櫃船公司,不像散裝船公司主要是做船舶出租,
可以一次僅造1、2艘船,分批分年造,達到分散造船風險目標。
經營貨櫃定期航線,歐洲線需要11-12艘船,美西線約需要6艘,
一下單就是大單,除非是亞洲區間航線,很難一次只造個2、3艘。
有一位董事長寫下他對陽明船長建言的看法,以下是主要內容:
這位李船長很用心建言,值得肯定,我不以為然是指他雖然建言,
但應該先探討陽明體制的問題。
謝董(謝志堅)之前兩任董事長花時間在處理政治問題,顯得對公司經營不夠用心,
而實際上那時市場也實在很差,就是神仙也無能為力。
現在的市場則容易經營得多,通通都可以賺錢。
不過不是賺錢的董事長就可以隨自己想法經營陽明的,這受限於幾個因素:
1. 他不是老闆,做決策須層層呈報。
2. 上級長官多是外行管內行。
3. 受到太多政治干擾。
此時看到市場大好,但等決策下來時,市場已經變了。
試想誰願為此推動並負責?自找麻煩?
謝董很不一樣,他在長榮那麼多年,幹到副總裁,經驗和陽明完全不同。
而且他超有使命感,體力好,也簡直拼了命在改造陽明。
然而在最艱困的時期,為了公司的虧損和資金需求要去拜託主管長官、民意代表,
情何以堪?他又不是老闆。
謝志堅在位四年期間帶給陽明海運脫胎換骨,他卸任以後能否延續,令人擔憂。
之前陽明對總經理、財務長和企劃部主管的處置也很不恰當,該負責的不究責,
簡直是找人代罪。此事其實很傷謝董。
鄭董(鄭貞茂)來自不同背景,而海運是比較特別的產業,
且陽明海運規模這麼大,他需要多一點時間了解。
至於李船長說不如將陽明賣掉,也有暗指賣給某公司,但事情不這麼簡單。
國家必須有船隊,是為國家安全考量。
另體制差異那麼大的公司在一起,也不可能實現,而台灣政治惡鬥更令人難以忍受。
最後李船長幫海員爭取的部分,最近聽鄭董的演講,我相信他會適當處理的。
如果能建議的話,他應該就李船長所提事項,召開相關主管會議,做深入了解。
另我希望他能做久一點,更換太頻繁是有害無益的。
心得/評論: ※必需填寫滿20字
官股有官股的考量
不是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的
俗話說的好 多做多錯 不做不錯
還是點個燈壓壓莖吧
作者: varbutterfly (varbutterfly)   2021-12-14 08:13:00
最近ㄧ直黑阿明,真妙……阿榮跟阿海呢,趕快利空ㄧ起連發
作者: leo921080931 (小飽)   2021-12-14 08:33:00
好 今天跌停
作者: DudeFromMars ( )   2021-12-14 08:43:00
越爛越漲好嗎
作者: Barbarian123 (空白)   2021-12-14 08:44:00
可以買新大樓增資點燈 不能買船??
作者: outofsurviv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2021-12-14 10:57:00
沒政府陽明早倒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