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資金配置的思考邏輯

作者: ethanlu (Ethan)   2021-09-02 11:27:37
網誌連結:
https://ethanbloggg.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html
心得分享:關於資金配置的邏輯思考
最近看書有讀到相關的內容,發現與我自己的操作方式不謀而合。因此寫個心得順便與大
家分享討論一下。
首先要強調一下,這裡是指資金配置而不是資產配置。並不是要討論所謂的股債配或買房
、土地、貴金屬之類的配置。而是單就股票市場的投資資金到底該分配在那些標的。另外
也特別強調,我是屬於價值投資且長期投資的方式,因此我的思維可能對於做短線或波段
的人並不適用。
永遠保持高比例的股票部位
首先,我的資金配置方式第一重點就是要長期高比例放在股票部位。股市從12000點開始
,我的持股部位就沒有低於85%過,而目前的比例是約90%股票,10%現金。之所以會這樣
配置主要是基於兩個事實:第一就是預測市場轉折極度困難,第二就是長期來看股市就是
持續向上且報酬率趨於一個平均值。既然無法預測市場,那麼如果嘗試抓轉折點來大幅度
地在股票與現金之間轉換,肯定是很容易就錯失大行情。以台股為例,如果我們去觀察過
去十年總共42個季度(11Q1-21Q2)加權指數的變化可以發現(如下圖),其中只有五個季度
的指數漲幅是大於10%,又只有2個季度是大於15%。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整整十年內沒辦
法準確抓到這五個季度並且放大部位,那麼很有可能十年的績效就遠遠落後大盤。另外我
們還可以觀察到這42個季度裡面,有28個季度是正報酬,這也呼應了長期股市向上的趨勢
。基於上述的理由,我還是傾向長期持有高比例的股票部位。
Source: Goodinfo網站、作者製圖
關鍵在於持有股票的種類
既然大部分的資金還是投入在股票中,那麼持有哪種股票與持有多少就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問題,處理方式也會因人而異。以我個人而言,我的股票組成大致上分成四大類,分別是
:被動指數型ETF、穩定成長型、高速成長型、其他。指數ETF比較單純,主要是類似0050
與VOO這種權值股指數。主要的理由是這類型的ETF長期下來的波動與大盤相近而報酬會略
高於大盤。第二類的持股是穩定成長型,代表性的股票就類似台積電與蘋果公司。這類的
股票雖然已經過了成長爆發期,成長速度趨緩。但因為成長的軌跡與確定性較高,我們也
必較放心可以投入較大的部位,很適合做為長期持有的標的。第三類型就是高速成長型,
也就是一些正處於初創期或是高速成長期的公司,例如:CrowdStrike(US-CRWD)。這種股
票通常還處於投入資本大於收入的時期,所以財報大部分都還是很難看,未來的不確定性
也必較大。但是未來成長潛力與成長空間也很巨大,因此值得我們持有一些部位,只是這
部分佔資金比例不會太高。最後還有一些不屬於前三類的股票我都列為其他。這些股票包
含了具有短期題材的股票,例如之前因為疫情買入的王品與鳳凰。另外有些非成長型的股
票但因為市場因素出現了極佳買點的時候,我也會買入並且歸在此類,例如富邦金、中壽
。總之,我的資金會在這幾種類型的股票裡面轉換,而不會輕易地賣出變現。而目前不同
種類的持股比例分別是:
ETF 30%
穩健成長股 43%
高速成長股與其他 17%
現金 10%
風險控管
前面提到我持有股票的比例隨時都非常高,所以我對於風險的控制並非持有現金或債券。
而是利用各種股票比例的調整來進行風險調整。股市持續走多的時候,我會緩慢地把資金
轉到ETF、穩健成長股或是一些公司獲利穩定的股票,這一類的股票如果遇到劇烈修正的
時候,往往具有較佳的抗跌性與撐過風暴的能力。當股市逐漸築底並且開始反彈的時候,
就會把資金再分配到成長性較好的股票上,來達到風險控制並擴大獲利的目的。另外其實
我這種配置還有一個自動風險控管的機制,那就是配息。因為ETF與大部分的穩健成長股
都會配股息,只要我長期持有,現金部位基本上會持續增加。加上我現在仍然持續投入額
外的資金,所以我現在幾乎是只進不出,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幾乎是All in。
最後總結一下,長期投資基本上我是全力作多股市,短期雖然會有回檔但我也不會大幅出
清持股換取現金。比起承受短期波動的痛苦,我更害怕失去參與市場爆發成長的機會。在
趨勢持續向上導致風險升高的時候,我會藉由調整持股的種類來降低風險。這種方式雖然
無法完全避免資產波動,但是我把承受這些波動視為獲得市場高報酬的必要之惡。如果用
吃魚來比喻的話就是我願意冒著被魚刺刺傷的風險把整隻魚都吃掉。
作者: chinaeatshit (我愛台灣!中國吃屎!!)   2021-09-02 11:39:00
航運5月前就是穩健成長股
作者: kissa0924307 (瓦斯來一桶)   2021-09-02 11:52:00
穩健的配置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