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科技公司轉戰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尚缺乏令

作者: zxcvxx (zxcvxx)   2021-06-30 13:38:51
原文標題:
科技公司轉戰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尚缺乏令人驚豔的商業模式
(請勿刪減原文標題)
原文連結:
https://bit.ly/3AbCCWG
(請善用縮網址工具)
發布時間:
2021年6月30日
(請以原文網頁/報紙之發布時間為準)
原文內容:
科技大廠持續燒錢投資汽車領域,最後到底要如何從中獲得實質價值呢?蘋果(Apple)
、谷歌(Google)和其他科技大廠在汽車領域投資多年,但似乎並不特別有利可圖。
由於,製造汽車需要工廠、設備和大量的工人來設計和組裝各式鋼鐵、塑膠和玻璃材料,
而且這些硬體利潤極低。根據彭博社(Bloomberg)的資料,全球前十大汽車製造商在
2020年的營業利潤率為5.2%,與科技產業領導者的34%相比,相距甚遠。
但對於蘋果和其他潛心研究自動駕駛技術或有意自行打造汽車的科技公司來說,投資汽車
領域不僅僅是為了闖入新市場,而是為了捍衛有價值的地盤。然而,卻無法在汽車硬體突
圍傳統汽車廠。
其實,科技公司切入自動駕駛車市場尚缺乏令人接受的商業模式
COVID-19疫情短暫抑制了消費者對新車的欲望,但需求已經回升。根據IBIS World的資料
,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預計將回升9.7%,達到2.7兆美元。預計到2030年,自動駕駛市場
將達到2兆美元,屆時,全球預計將有超過5800萬輛自駕汽車,廣大的市場不能輕易忽視
。而科技大廠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晶片設計製造方面的經驗,使他們有能力顛覆汽車產
業。
科技公司看上的,是比盈利更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吸引消費者真正需要的部分。根據美國
汽車協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2016年美國人有長達307.8小時是在汽
車駕駛座上,相當於每週6小時。這是一個人生活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是花在手機應
用程式或是社交媒體上。如果公司能夠有效的利用這些駕駛時段,將有很高的機會吸引到
使用者。
全球正在轉向對環境更有利的智慧汽車,很多研究顯示,內燃機(ICE)汽車已經來到盡
頭了。BloombergNEF 2021年6月發佈的年度《電動車展望報告Electric Vehicle Outlook
》認為,假設沒有推出新的政策措施,全球所有道路運輸的石油需求將在短短六年內達到
峰值。到2025年,電動車預計將達到全球乘用車銷量的16%,2030年成長到33%,2040年達
到68%。最終,自動駕駛車輛將完全重塑汽車和貨運市場。
在這樣的預期下,科技公司持續加強對自駕車產業的投資,並不令人意外。從他們的商業
角度來看,如果你不做,就可能被其他公司搶去做,最後你目前的影響力會逐漸消失、甚
至被踢出市場。
蘋果在蘋果汽車(Apple Car)計畫方面,而此前它的重點是擁有數百名工程師,打造一
個自動駕駛系統。這引發了人們對蘋果可能與哪些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合作的強烈猜測。
從過去幾十年裡,蘋果一直主導著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錶等硬體市場,但它在人工智
慧、語音和智慧音箱方面一直落後谷歌和亞馬遜。
然而,蘋果可以從推出突破性的新產品中受益。雖然它在2015年發佈的智慧手錶以及蘋果
電視(Apple TV)、蘋果遊戲平台(Apple Arcade)和蘋果音樂(Apple Music)等服務
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銷售成績,但沒有什麼能接近iPhone的成功,它重新定義了整個產業
,成為蘋果最賺錢的產品。期待,未來Apple Car出現來顛覆未來汽車市場。
Waymo方面,累計投資高達40億美元。Waymo成立於2009年,前身是谷歌(Google)的自動
駕駛車計畫,在2017年成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一家獨立公司,2018年在鳳凰城推
出了自動駕駛的計程車服務,2020年開始在新墨西哥州和德州測試自動駕駛卡車。
谷歌高層們長期以來一直把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投資,看作是風險投資公司和財力較弱的公
司不會或不願意承擔的風險。Waymo也在探討無人駕駛技術在計程車服務和長途物流的潛
在商業模式。
微軟(Microsoft)方面也投資了多項自動駕駛計畫,並與福斯汽車(Volkswagen)合作
開發自動駕駛汽車軟體。
亞馬遜(Amazon)方面也投資了正在建造電動卡車的Rivian,並在2020年收購了無人駕駛
新創公司Zoox,亞馬遜可能希望將自動駕駛服務作為電子商務物流計畫的一部分。
Facebook方面,積極將服務生態系融入未來汽車之民眾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控制和支配民
眾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在中國方面,華為和百度等公司光是在2021年就承諾向電動和自動駕駛汽車企業投入近
190億美元。
我國台灣鴻海組建MIH電動車供應鏈開放平台,推出MIH電動車軟硬體和關鍵零組件平台生
態系,採取開放共享,希望成為電動車界的安卓系統。鴻海MIH電動車平台夥伴已經達到
1,065家,其中有三成是全球廠商,接近200家新夥伴背景與網際網路(Internet)有關。
合作夥伴中,傳統車輛產業占67%、資通訊產業占13%、網路軟體產業10%、其他類10%。
MIH聯盟規劃,將自2021年7月從鴻海集團獨立出來,朝B2B走平台,車廠變成平台的客戶

汽車製造業者之衝擊應對
科技公司帶來的衝擊,使汽車製造業者枕戈待旦,且須投注一倍精力兼顧傳統汽車業務及
未來汽車創新。福特汽車(Ford Motor)、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豐田汽車(
Toyota Motor)等產業巨頭都已經加強了對自動駕駛的投資。豐田汽車正在日本富士山腳
下打造一座結合自動駕駛的智慧城市,而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也投入74億美
元在美國生產電動車並開發無人駕駛的飛行計程車。
科技公司轉戰自動駕駛汽車之機會及挑戰
汽車製造商捍衛自己的地盤是可以理解的,但科技公司進入自動駕駛領域自認為是一種「
自然延伸」,他們自認為自己有能力為汽車產業帶來革新。事實上,並非如此,未來汽車
的系統軟體是科技公司的強項,而在硬體上並不是。
亞馬遜、蘋果和谷歌的現有業務使他們具備人工智慧、處理大量資料和設計複雜系統的經
驗。從本質上講,他們已經對設計和製造無人駕駛汽車所需的核心技術進行了前期投資。
其中,最有可能透過自動駕駛技術改善產業的科技公司也許是亞馬遜。亞馬遜將從使用自
動駕駛車運送包裹的較低成本中獲得巨大的利益。
亞馬遜還習慣將自己的工具轉化為可以出售給更多客戶的業務,像是他的雲端運算服務
AWS。AWS最初是支援亞馬遜網路銷售服務的工具,之後則演變成Netflix、美國政府和其
他公司使用的運算和資料存儲平台,如今AWS價值高達454億美元。
即使對蘋果和谷歌這樣的公司來說,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先行者可能會有很大的優勢
,每一家公司都想成為市場上的掠奪者,而不是獵物。
心得/評論: ※必需填寫滿20字
汽車市場進入新篇章,許多科技公司也想趁這個機會分一杯羹,投資開發自駕技術,但目
前離獲利仍有距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