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近百年貿易戰簡析

作者: kaiming7955 (說好不打臉)   2019-05-20 14:34:10
1930-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
這一法案由參議院議員斯姆特 (Reed Smoot) 和眾議院議員霍利 (Willis Hawley) 在 1929 年提出,對超過 2 萬種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最高關稅比率接近 60%,是美國百年來最高稅率。
當時美國產能已經嚴重過剩,限制進口看上去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然而事與願違,美國宣佈提高關稅之後,交易夥伴們也毫不猶豫地採取了報復性關稅措施。從 1929 年到 1933 年,由於各國紛紛提高關稅,美國進口降低 66% 的同時,出口也降低了 61%。
這場世界貿易大戰打出了一個慘烈的後果:1929-1934 年間,全球貿易規模萎縮了大約 66%。美國本身也遭遇重創,GDP 跌幅一度達 30%,失業率達到 20% 以上。
1962 -貿易擴展法
二戰後,雞肉大量從美國出口至歐洲。1962 年,當時的歐洲共同體瞄準美國農業中的冷凍雞肉產品,施加關稅壁壘,美國向 WTO 前身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GATT) 起訴,但為了縮短戰線,美國國會通過了《1962 年貿易擴展法》直接授權總統對貿易保護做法進行還擊,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則對歐洲進口的一系列商品 (包括法國的品牌、小型卡車和大眾汽車等) 增收關稅以示報復。美國甚至威脅減少在歐洲的駐軍數量。
這場貿易戰最終以美國妥協結束。歐洲表面上贏了,但是歐洲的消費者卻再也吃不到便宜的雞肉了。而美國輸得更大,在美國對歐洲汽車徵收高關稅的時候,美國的汽車免遭來自外界車企的競爭,並喪失了快速實現現代化轉型的機會,出現了數十年的下坡路。
1971-廣場協議-日本失落的十年
這場貿易戰爭先由紡織品爭端開始。1971 年,美國強迫日本接受了他們提出的《日美紡織品協定》。
1974 年、1977 年、1978 年,日美在鋼鐵領域開始爭端不斷。最為激烈的貿易摩擦發生在汽車行業。除了限制日本汽車出口規模,美國還要求日本完全開放本國的汽車市場。
1985 年,為了減少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美國要求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同意日元兌美元升值,整個美日貿易戰達到高潮。
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美國貿易逆差的 GDP 占比開始下降,日美貿易關係才有所改善。2000 年以後,大部分貿易摩擦都在 WTO 的框架下得到解決。
2002-鋼鐵貿易戰
進入 21 世紀初,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當時的美國小布希 (George Walker Bush) 政府決定自 2002 年起對中國、法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 28 個國家和地區提出鋼鐵產品反傾銷起訴,並在 2002 年 3 月 20 日正式啟動《201 條款》,對大部分進口鋼材徵收 8-30% 的進口關稅,對 14 種鋼鐵產品實行進口限額。
美國實施 201 條款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連鎖反應。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來自一些國家的鋼管實行反傾銷措施,徵收最高達 53.1% 的附加進口關稅。
2003 年 3 月,WTO 在初步裁決中稱,美對進口韓鋼鐵征高額關稅違規,7 月又進一步裁定美國的措施違反 WTO 規則,WTO 的介入引導市場預期貿易形勢的改善。這一年,小布希政府宣佈取消上述保護性關稅,此輪貿易戰才畫上句號。
作者: joshua781021 (youren)   2019-05-20 14:35:00
貿易戰都是經濟停滯 本來就不會有贏家呀經濟成長沒贏的人才有問題吧....看來要外星人來地球一趟才能避免保護主義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