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灣新藥族群 還有多少未爆彈?

作者: star92309 (等一個人)   2017-04-26 15:36:00
1.原文連結(超過一行或過長必須縮網址):
http://bit.ly/2qadwT0
2.原文內容:
14家上市櫃13家賠錢 小心現金不足公司
【財訊雙週刊-文:尚清林】
新藥族群曾是資本市場上投資人追捧的寵兒,但這一次公布財報,14家上市櫃新藥股有13
家虧損。在資金浪潮退去,需要龐大資金支持的新藥產業,下一步該怎麼走?
2016年財報出爐,14家上市櫃新藥股,除了智擎賺6.9億元之外,其他都虧損,這難堪的
數字讓法人直搖頭說:「台灣新藥族群,死當!」
其中,曾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浩鼎,去年仍虧11.1億元,這幾乎是燒了六成的資本額。
然而,這龐大虧損金額也爆出新藥類股的一堆問題。「新藥股若沒有重大突破,再繼續燒
錢下去,公司還有能力玩下去嗎?資金從哪裡來?」法人擔憂產業就此泡沫化。
從一片樂觀 到一堆問號
雖然說,新藥研發是一條漫長之路,一顆新藥從無到市場上架,至少需耗時10至15年的考
驗,而且成功率可能不到1%,這段期間如果沒有資金挹注,投入到大量的臨床實驗,是無
法完成的。
如今,資金浪潮退去,需要龐大資金支持的新藥產業,下一步該怎麼走?
回顧新藥產業,曾是市場高度期待的明星,每一位投資專家都喊讚,如今則是避之惟恐不
及;甚至,許多法人、投行機構都明白地說,「關於新藥公司一概不碰!」
事實上,台灣發展生技產業喊了20年,並非沒有交出成績單,過去智擎、寶齡、中天、懷
特、太景等上市櫃公司,都成功開發出新藥,並且上市。但為什麼這些公司卻未如市場預
期般出現獲利大爆發,或者股價漲翻天呢?
長期研究台灣新藥的一位投資圈法人指出,「當初,台灣資本市場仍不太了解新藥的商業
模式,」才會有新藥公司過度樂觀的言論,市場對於公司說詞照單全收,加上瘋狂不合理
的價格,導致最終股價崩盤的悲劇。
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新藥公司的新藥研發進度與發表,的確左右生技股的信心;但新藥
上市後還必須「賣得好」才算數,不然做了一顆新藥賣不出去,也是無法收益。
以國際案例說明,就算這顆新藥是可以銷售10億美元的大藥,通常過關第一年,是新藥積
極行銷推廣、布建通路的時候,也是大量燒錢的階段,股價大多數是大跌的;反而是第三
到第五年之間,才是新藥發酵的甜蜜期。所以說,生技產業必須有完整的供應鏈配合,並
不是所有事都是新藥公司從頭包到尾。
回到生技產業面,台灣38家新藥公司哪一家做什麼藥?哪一家是化學藥?哪一家是蛋白質
藥?還是孤兒用藥?它們的適應症是什麼?研發階段的進度到哪裡了?是自行研發新藥?
還是授權?未來這顆新藥又該走哪一種商業模式?在這一堆問號中,多數投資人恐怕都搞
不清楚。
連番出錯 技術備受質疑
更別提同一種新藥在國際上有競爭對手嗎?這一顆新藥需求到底有多大?主要市場在哪裡
?所以,當整個新藥產業的商業模式都還不清楚時,面對眼下正在燒錢階段的新藥,其實
非常難以評價。
想知道現金不足的新藥股詳細圖文請看下一頁
另外,狀況連連的生技產業也無形加速摧毀這個「新兆元產業」,從基亞、浩鼎的新藥臨
床試驗解盲接連失敗,到台大教授郭明良、張正琪涉論文造假案,以及前中研院長翁啟惠
因浩鼎案被起訴,這不只是資本市場問題,是全台灣投資人對新藥產業的核心價值打了個
大問號,「這些新藥公司真的有技術能力嗎?可以做出新藥嗎?」
一位創投法人巧妙引用棒球遊戲規則來比喻台灣的新藥產業,他說,登上美國大聯盟舞台
的選手只有750位,是全球各地幾萬名棒球選手中脫穎而出的精英,機率不到百分之一;
培養過程中,他們可能要經歷小聯盟的一A、二A晉升到三A,唯有佼佼者才能登上大聯盟
,享受到明星級的待遇。
某些程度新藥產業何嘗不是這樣?新藥研發過程也要經歷第一期、第二期到第三期的臨床
實驗,當中有太多變數,導致新藥無法走到最後階段,成功機率不到1%,而在新藥開發實
驗階段,需要不斷燒錢進行臨床實驗,就像是小聯盟的選手一般拿著微薄薪資四處征戰。
法人說,這一次市場擔憂不是沒有道理,新藥產業財報暴露出虧損問題,當一家公司沒了
現金流,如何延續研發及臨床實驗?這是新藥股將面臨的大問題。
泡沫化危機 台股未爆彈
新藥研發究竟要花多少錢?就拿美國新藥進入第三期臨床實驗的規範而言,接受新藥實驗
的人數至少約1000至1500人,平均每個個案的花費約8至10萬美元;按這模式,從一期、
二期至三期的臨床實驗過程,金額至少要花上1億美元以上,若換算新台幣是30億元以上

「高股價時,可以募得較高的金額,支持龐大的研發費,但現在呢?」法人對於股價直直
落,財報持續虧損的新藥產業感到擔憂。
就拿唯一賺錢的智擎為例,在新藥PEP02成功之前,帳上虧損7.4億元,但自從一一年成功
授權給國外Merrimack公司後,歷經臨床、申請藥證,到美國、歐盟的銷售,5年來帶給智
擎22.7億元的進帳。
法人直言,智擎是台灣生技產業很好的借鏡,新藥成功授權的智擎,所有獲利狀況都攤在
市場上,對應股價該值多少,也由市場機制決定。即使如此,為什麼智擎股價呈現盤跌,
連二百元大關都失守了?說穿了,資本市場看的是下一個成長動能在哪?智擎的下一個新
藥在哪?
「新藥產業,有點像拍電影。」展旺董事長顧曼芹貼切地形容,根據她多年在國外藥廠的
經驗描述,誰也不知道哪顆藥最終會成為10億美元以上的大藥。
就像國際製片大廠每年都推出很多新片,國際大藥廠也一樣,手上握有百件新藥開發案在
推動,甚至不惜花錢購買有潛力的新藥研發團隊。
回過頭看台灣新藥公司,一家公司只研發一種新藥,萬一失敗怎麼辦?資金募不到怎麼辦
?由於台灣新藥公司規模實在太小,在市值不斷向下修正,手上現金又不斷流失下,接下
來要重拾資本市場的信心,恐怕是難上加難的挑戰了。
3.心得/評論(必需填寫滿20字):
資本市場終究要交成績單的...財報一出來真的是照妖鏡阿..帳上現金不足怎麼研發新藥?
沒有新藥哪來獲利...
作者: JackTheRippe (WRYYYYYYYYYYYYYYYYYYYYY)   2017-04-26 16:34:00
現在才打落水狗 怎不4174六百多的時候發?
作者: ll1111111111 (一直要我做)   2017-04-26 17:45:00
完了又被套了
作者: princeguitar (王早)   2017-04-26 19:10:00
三個月後見真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