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日股瀉逾5% 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負

作者: dianbox (dianbox)   2016-02-14 06:16:40
日本最大的兩個問題就是
1 主導產業崩盤
日本的主導產業是電子和汽車
日本的電子產業已經垮了大半
消費品牌下滑嚴重
即便是零組件也在下滑
日本最嚴重的問題在於科技樹攀爬失敗
一部分原因也在於中國市場對世界科技樹的影響力
中國龐大的產能和市場對世界新興技術路線擁有巨大影響力
面板,2001年左右,以日本財團為首的電漿路線
和以三星LG為首的液晶路線產生決裂分化,
兩大陣營 對壘,爭奪市場主流地位和產品標準話語權。
那時的日本很風光,那時的韓國祇是新秀 ,台灣做些高端代工,
而那時的中國僅僅是有點市場營銷力,在代工市場有點產業鏈優勢
按照當時的格局,當時的人們判斷必然是電漿路線日本取得勝利,
而當年中國的廠商和產業鏈導向韓國陣營
很快液晶產業迅速擴張。邊際成本大幅下降,市場迅速膨脹
之後,三星LG一舉擊敗日本財團電漿聯盟,
索尼、松下、東芝、夏普、NEC紛紛慘敗,從此液晶奠定統治地位
中國當時經濟規模還不如日本,選擇站隊韓國廠商和液晶,
成為韓國在電視面板領域擊敗日本的重要力量。
作為條件 回報,三星和LG通過合資也給中國的半導體廠商轉讓了一些技術。
之後中國面板迅速崛起
類似的現像還有不少,
比如三星和海力士的NAND芯片的路線碾壓東芝,
中國戰隊亦起重大作用
至於在新興電子產業,譬如智慧型手機,商用無人機,日本都大大落隊
電子產業衰敗
但是日本的汽車產業近幾年越來越好
已經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
現在日本汽車及其零部件的出口額佔了日本總出口的將近一半
日本國內大批人口的就業由日本汽車產業支撐
但是目前汽車產業面臨巨大變局
蓄電池(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興起將取代當下以石油驅動的汽車產業
蓄電池路線 是以德美中廠商特斯拉,BMW,比亞迪,樂視法拉第等公司為代表。
燃料電池 路線是以 日本 豐田,本田,三菱 等為代表
哪個將取勝?
目前來看,蓄電池還未成熟,而燃料電池比燃料電池先行一步
但是,問題在於
燃料電池路線有著難以克服的致命缺點
1) 加氫站超昂貴又危險,且不說 平時會不會有疏漏性爆炸事故,
一個地震導致的 氫氣管道洩露就足以產生相當於廣島原子彈那樣的爆炸隱患。
相比之下,充電樁佔地面積很小,成本低廉,又安全
2) 燃料電池汽車製造成本高,價格昂貴,光是其燃料電池的催化電化學反應核心
裡面就裝著大量的貴金屬稀土金屬,這些貴金屬高成本不是能夠通過規模化生產來有效降低成本的。
3) 燃料電池中氫氣的來源不環保,而且耗能較大
4)燃料電池汽車本身的安全隱患很大,特殊的安全要求導致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部件的保養費過高。
而電動汽車目前的問題主要就是蓄電池技術,一旦這個技術突破,電動車輕鬆取勝。
所以長期來看,電動車必然勝利。英國,美國和中國大力研發石墨烯技術,就是為蓄電池路線的大跳躍做準備
。一旦石墨烯電池或者電容量產,日本的的燃料電池路線基本就直接破產了,日本汽車產業就宣告完蛋,大批人失業。
日本之所以要選擇燃料電池路線是因為
電動汽車是個全新事物,
廢棄了傳統內能汽車路線上大量的精密零組件,
尤其是傳統企業利潤最高的兩個核心零組件內燃機和變速器就被廢掉了,
大量的震動緩衝器也廢掉了,
這樣的話日本汽車產業的垂直產業鏈基本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龐大的就業人群和公司就會出現危機
2 日本的企業管理和融資管道太保守,落後於時代
日本的企業管理和融資管道太保守,落後於時代
這裡轉po一篇網文:
新時代的產業高附加值 商品 將以 無形的形式存在:
一個ROM開發團隊創造的附加值已經超過整塊電路板的電容電阻;
一個工業解決方案的團隊的新思路 將輕易獲得一輪場下融資,
其附加值可能遠超過整個工廠的軸承鋼零件的附加值總和;
一個新的物聯網協議標準可以顛覆整個機床產業鏈;
一個IC設計版權價值 就可以買下日本一個機械零部件供應商的全部市值
在傳統行業上,且不說日本的優勢在不斷減弱,縱使全部拿出這些優勢來討論,也是浪費時間。
日本在傳統行業的這些優勢 對於 未來國民經濟產業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因為機械零部件、感冒藥、精密軸承鋼之類的傳統行業已經不再是 經濟主戰場了。
比如全球液壓軸的價格 殺價殺得比石英晶振價格更淒慘。
無論日本實驗室的PPT做得多誇張,無論展示廳的觀感多好,
日本在新興領域的起跑線上已經落後了:行業附加值變更 趨勢是在科技股泡沫時期的第一次互聯網革命時出現的,
日本起初不以為然,後來發現形勢不好,搞個氣勢浩大名字高逼格的 “大航海“日本IT行業振興計劃,
好傢伙!燒了幾十萬億日元,結果弄了一堆 雜亂無序的軟件開發,一地雞毛。
原因:
1)、日本停留在後工業時代的保守思路
2)、日企原本落後 如今更落後的人才選拔機制。
3)、日本社會落後的融資機制。
我就以我所在 的空中機器人 無人機領域來談談 這個問題:無人機(UAV) 相當於 空中機器人。
在民用,軍用領域 都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其節省人力成本的可行性 遠超過 其他領域的機器人。
(飛行員的培養成本和薪資大家懂的,而且省去駕駛艙和彈射裝置 大幅提升了空氣動力學設計空間)
無人機 成熟度 遠超過其他多數領域的機器人。
(那些什麼打掃衛生,拆解箱子,收銀的機器人完全是停留在PPT層面或者展廳、最多就是在主婦們的房間,
且可靠性不高。即使德國KUKA公司的柔性機器人“波爾桌球對手” 也只是停留在有限情景考慮層面,
不具備自我學習能力, 恐怕等到SpaceX的火星殖民地建立了,這些想代替環衛大媽們工作的機器人還無法商業化。)
無人機 根本不需要考慮柔性 問題和 地面複雜條件下的各種情景。
即使在不具備自我學習迭代 能力的基礎上,依然可以完成任務。
無人機還能執行危險任務。無人機前景這麼好,
日本的媒體、政客、大學實驗室和 產業大佬們 自然不會放過 無人機,
一堆口號和 PPT就出來了,展廳裡的試驗機也是一大把,
日本通過大學院所交流 與包括我校在內的各國院校 舉辦的座談互動也不少。
然而並沒有什麼用。從深圳大疆科技崛起後的這3年裡,
中國無人機市場和無人機創投企業雨後春筍般誕生,
獨角獸級別已經誕生3個了,大有智能手機 軍閥混戰的前戲。
而日本的無人機產業界依舊還是提供廉價攝像頭,陀螺儀,壓敏元件的零部件供應商,
地位不如富士康,更別說和 台積電比了。
幾個日本無人機廠商Hirobo 產能遲遲未能跟上,
市場鋪線和B輪融資還不如中國的初創企業。
日本銀行貸款利率那麼低,為什麼他們的風投們還百般刁難自己的初創企業?
日本的大學院課題組為什麼不能把ROM開發納入論文積點?
日本的畢業生即使選擇創業為什麼只守在自己的老家而不是產業區?
日本的財團為什麼不用垂直產業鏈去整合日本無人機初創企業?
日本的政府為什麼不給與民族初創企業 工業園補貼?
一些在中國VC中介看來極其愚蠢的事為什麼日本人就無動於衷呢?
很多事當時想不明白。我最想吐槽的還是他們的ROM團隊。
我校的項目組和校外合夥人剛剛註冊實體時,VC就自己來敲門了,
而日本的同行們竟然要找我們求資源,尤其是錢和銷售渠道。
對你沒有聽錯,日本大學院的一個初創組主動找到我們團隊,
提出一項攝像頭解碼專利合作以及股權出售。
找我們換市場資源可以理解,
待他們求資金時我才領悟到日本的創投機制是多麼落後。
他們在推銷自己時仍然把零部件供應當做自己的優勢。
我老闆差點笑出來,現今的融資思路當中,非稀缺硬件資源根本不是說服投資者\合作方 的理由。
而日本團隊卻沒能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反而拿不出一套完整的ROM開發方案。
極端天氣下的通信調幅調諧方案設計更是不忍直視。
此外,他們的第一輪投資人竟然是日本銀行,那個銀行代表是個外行的小業務員,
甚至沒有基本的力學常識,也跑來座談了,他以前是前台經理,
後來被借調到投資部門兩年。詫異中查了查日本的產經新聞,
默然發現日本的VC 竟然是日本政府鼓勵的銀行,
能獲得三菱UJF之類大銀行投資的就被日本媒體稱為幸運了。
這樣的投資能為初創企業帶來的資源除了錢,
也無其他的了(思路,新興行業人脈,渠道等等都沒有) 。
日本銀行的業務基本為傳統財團的借貸服務,這種創投業務也實在生疏。
他們團隊的銀行代表在計算 電子產品報稅時可以無端算錯報稅額。
冷汗!別看這個日本銀行代表不懂業務,不懂行業,
他居然很大的權利監督創業團隊的資本支出, 與其說是監督,不如說是束縛。
我親眼看到他對其開發人員指指點點,他說他的責任就是控制銀行的投資風險。
有沒有逗我!風投風投,就是風險投資,既然你的主要任務是防止風險支出,那還叫什麼風投。
原本思維落後的初創團隊碰到這樣的投資方監督政策,如同投10注買中獎率為0的彩票。
他們的投資方的金融策略古老且古板,我們的第一輪投資法人是香港註冊資本,
其母公司是家廣東風投,利用香港 進行 合理避稅。
同時利用香港的國際外匯結算中心地位降低匯率成本。
而日本人的銀行投資這根本沒考慮過使用離岸註冊和匯率成本攤薄。
也許這些初創的日本青年被傳統產業投資者綁架,
也許是他們自己的思路和日本傳統企業的中年經理們一樣,太多的也許。
我們團隊和一家廣州的競爭團隊們貌似兩餐飯後,
就結束了和他們的洽談。拿他們當個backup都沒興趣。
我只能對他們說:“祝你們好運!”
日本產業界的人才選拔機制和管理機制 著實令人寒心,
另外一家日本成型的無人機公司 想開發中國市場,一度想從深圳的電商行業挖角。
也算是想培養個中國本土銷售經理,開出的薪水沒什麼吸引力不說,
還把浮動薪資部分訂得極低,詫異的是這個日本團隊自以為開的薪資條件很優惠,
懷疑有些日本人還把日本當天朝上國
這與當今中國電商人力市場 格格不入。
之前洽談的那個初創團隊中有個京都哥們挺苦的,
一邊參與創業一邊補交研究所的畢業論文,他說這是硬性規定。
我就納悶,為什麼中國可以由課題組負責人決定畢業條件,
而日本就不行,這個創業團隊得不到日本政府的補貼,
研究所就不能用項目成果兌換 論文積點以示產業支持嗎?
沒辦法,日本研究所已經20年沒修改 論文政策了,日本的產研結合已然無法適應新時代了。
就算是這種低效的傳統匯報式管理模式吧,底層日本創業員工已經無權提議新的idea了,
隨便談到一個文案,問他的想法,他卻馬上請教他的所謂“領導”。好傢伙!
這哪裡是創新企業?傳統企業的官僚體質已然一覽無餘。
人才進這種團隊還不如進老人企業,起碼穩定些。
日本的企業管理體制更是老古董,
歐美、中國很多新興行業的初創企業已經開始模仿google的分佈式 企業架構了,
公司動力源泉自下而下,哪個員工有idea,自己可以隨意組隊,每個人都可能 成為初創公司合夥人。
我們老闆也有這個變革想法,至少層層匯報式架構在我們課題組已經不復存在。
但是我接觸的日本初創團隊 ,無論是系統集成還是零部件設計,
50人不到就開始把傳統大型公司的層層經理體制往自己身上套,
且不說過時的企業管理思路,平攤到初創企業的銷售額規模上,
就那管理成本 消耗 夠嚇人的,提前綁住了自己的手腳,
日本團隊內部還沒湊齊108好漢就玩起了三國殺。
師兄說 10年前挺佩服日本的公司文化的,現在只能把日本企業文化、創業文化當反面教材。
日企在新興領域的競標手法也是讓我醉了,成熟傳統行業的競標手法全球雷同,
可是在新興創投企業間還玩這套 就是浪費時間。
大多數時候,我們根本不需要供應商有 亂七八糟的認證,
可是有的日本供應商只是小批量供貨,就郵件乒乓 一大堆會議紀要,
認證,測試步驟文本,確認信等等。師兄們都快煩死了。
幾天下來,光商談電話會議舉行時間的郵件就發了幾十個。
如此企業還有什麼效率?為繁文縟節浪費VC的錢是自毀前程。
老闆回憶起前幾年在國企 調研的經歷,說中國國企效率 都比這些日本家族企業 高。
日本初創企業雖無 繁文縟節,但已被 傳統企業管理思路給綁住手腳了。
再者,日本供應商的銷售人員竟然是些50、60歲的大叔,
都不會中文,思維怪怪的,可能老到一定程度就讓年輕人覺得怪了。
他們根本不能理解客戶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用推銷單反相機的套路 來推銷 無人機 航拍鏡頭。
他們甚至不願意簡化 文件的格式。拿著我們根本不在乎的某些參數來和我們談價格,
而我們特別在乎的參數他們卻沒注意到。
真是可悲!也難怪很多無人機廠商都開始培植自己的國內供應商,雖然短期花費成本,
但長期來說和更加靈活的供應商形成合作,降低運營成本,共同應對市場變化。
畢竟最大的市場在中國。日本團隊的文案也實在是難看,毫無創意,
如果說的騰訊的帝國視頻創意是10分,日本團隊的投標文案是2分,
設計方案PPT 我只給1分,偏執狂Visio寫手估計會給他們負分。
也難怪他們只能得到日本本國老古董銀行家門的苛刻投資。
從第一輪融資開始,日本團隊在在資金、方案規劃、
渠道、人脈、資源整合和管理智囊上已經落後於對手了。
日本猶如以前的滿清王朝和奧斯曼帝國,
長期用自大意滿而又懼怕的心看著世界的變更。
作者: inuyasha1212 (wawa)   2016-02-14 08:56:00
好文先推 不然會被說沒看完
作者: soaringwings (星)   2016-02-14 11:13:00
看來日本遭遇的紅色供應鍊危機也不小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