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GDP保二落空 台灣經濟有三病

作者: QQMMWA   2015-08-21 11:14:47
1.原文連結(必須檢附):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151
2.原文內容:
上個月底還有三,這個月連二都沒有了。 主計總處下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一.五六
%,問題恐怕不單是景氣循環,「投資不振」的結構性困境,該如何診治?
八月十四日,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全年僅剩一.五六%,遠遠偏離國發會
設定的國建目標。
更大的改變是,年初,經濟成長率預估原居四小龍之冠的台灣,趨勢早已反轉。
第二季台灣經濟成長年增率○.五二%,已遠遠落後韓國、新加坡。
有些人認為,台灣是出口導向經濟,本來就容易受到國際景氣的影響。但由四小龍之首,
一夕間變成之末,台灣經濟的問題恐怕不單是景氣循環因素,而是結構性的困境,是過去
二十年國內投資率不增反減的結果。
攤開主計總處國內投資率的統計,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間,
國內投資毛額佔國民所得毛額(GNI)的比例為二七.二三%,
二○○○年後劇降超過四個百分點,去年只剩二一.三○%。
GDP投資率偏低,代表台灣廠商升級、孕育新產業的動能愈來愈弱。
結果就是出口結構難以調整,愈來愈集中、仰賴既有產業。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觀察,台灣產業比重太偏,靠iPhone 1到iPhone 5,
支撐台灣的經濟穩定,「若沒有iPhone,(景氣衰退的)問題五年前就該發生。」
台灣只剩下「蘋果光」,投資不振是招商工具短缺、國際經貿地位邊緣化、法治精神受到
國際質疑三大病因的複合症。
一病:招商條件比緬甸還不如
一年半前,連玉蘋接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肩負海外招商任務,對台灣招商條件不如
人,感觸很深。
上個月才從緬甸考察回來的她,細數當地的招商優惠:加工出口外銷商品享「七免五減半
」(編按:指第一到七年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第八到十二年減半);內銷也有「五免五
減半」。「同樣是招商者,但我們沒辦法,」連玉蘋語氣中滿是感慨。
連玉蘋也知道,台灣與緬甸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不可能再走減稅老路。但她更感慨,台灣
連對外接軌的速度也不如緬甸。
經濟部光是將現行外國人來台投資由「事前核准制」,改為「原則事後申報,例外事前核
准」,法案在立法院一躺兩年。相對地,緬甸政府不到一年,「外國人投資法」修過三次
,顯示當局對外開放的決心。
招商不易的第二個問題是,台灣搭不上經貿整合的列車。
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的統計資料,二○一一年以來,台灣外人直接投資
(FDI)存量佔GDP比重,約介於一一%到一三%,遠低於世界各國平均水準。
與此同時,比台灣市場更小、資源更少的新加坡,一九九八年,FDI存量首度超越GDP,
二○一三年達到二九四.二四%。這顯示,愈來愈多跨國企業落腳新加坡,
外商成為新加坡經濟繁榮的最重要推手。
經濟部投審會的委外研究指出,新加坡的親商環境條件,包括新加坡是東協成員,並和三
十一個貿易伙伴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如今也積極參與「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
(TPP)的談判。
但台灣在參與經貿整合上,明顯落後。
二病:經貿「伙伴」在哪?
前經濟部長張家祝在ECFA後續協商中,看到經貿整合對台灣投資的影響。他指出,ECFA早
收清單簽訂後,他接見很多日本貿易團,包括運輸業、機電業、生技業等;日商很關切
ECFA的後續發展,也明白表示,有意願將工廠從中國搬來台灣。
但服貿協議遭立法院擱置,嚴重影響貨貿談判期程,日商的態度變了。「廠商找不到出口
市場,就不會來投資,」張家祝說。
另外,在外商眼中,台灣法治國家的精神正被嚴重質疑。
根據德國經濟辦事處每年針對在台德商所做的商業信心調查,台灣依法行政的精神、法規
透明度,今年較去年惡化。
GDP
三病:台灣還是法治國家嗎?
《經濟學人》曾在今年三月馬來西亞IOI集團撤銷入股台北一○一計劃時,直指台灣政府
對外資「懷有敵意」,並影射政治風向已成為外商來台投資的巨大風險。
黃日燦談到,「頂新食安問題演變成『滅頂』後,很多海外投資人打電話問我:根據哪一
條法律,台灣政府可以叫人抽銀根、不讓頂新(把台北一○一持股)賣給外資?」
他接著批判,在外商眼裡,法治國家處理企業違法行為,應就事論事。例如食安問題,負
責人若要負刑事責任,要關就關、該罰錢就罰錢,但政府不該帶頭封殺企業。
「這幾年政府依法行政的紀錄愈來愈差,跟我們以前說中國大陸是土匪,沒什麼兩樣,」
黃日燦說。
行政審查程序的透明度不足,則進一步讓台灣法治環境惡化。
德商英華威,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營風力發電業者。依法在台灣經營風場,要先經過環評
審查,接著是風機籌設和施工許可,以及申請核發電業執照等層層行政關卡。
英華威副總經理王雲怡說,最頭疼的是,即使備齊審查文件,但環評審查委員還會開出無
數補件要求,「補充文件一、兩百頁是常有的事。」
今年六月,台北市美國商會在《二○一五台灣白皮書》中,把法規透明度列為在台經商的
重大阻礙。文中寫道:「有時重要政策改變,未以書面方式告知民眾,利益關係人被蒙在
鼓裡。即使政府發出政策即將改變的通知,評論期可能短到沒有實質意義……。」
台灣經商環境惡化,更核心的問題是,惡質的選舉文化。
行政首長換人有如走馬燈
高雄氣爆時,張家祝在立法院遭立委羞辱,當天辭職。事過境遷,張家祝談起往事,坦言
當時是「硬辭」、「連總統也聯絡不上」。
事實上,高雄氣爆案只是壓垮張家祝的最後一根稻草,惡劣的政治環境,讓他早已感覺諸
多政務癱瘓,離開只是遲早的事。
「民間和政府都看到投資問題,但很難解決,因為有太多民粹,」張家祝直抒心臆,包括
環評問題,很多都是政黨操弄民粹,「環評的問題只會更壞,不會更好。」
政黨輪替衍生行政首長像走馬燈的後遺症,影響台灣政策的安定性。
檢視二○○○年迄今,兩次政黨輪替,但閣揆和重要財經首長都換了十人以上,平均一個
人任期不到一年半。「過去十六年,政策朝令夕改,對外資來講,哪個政黨都無所謂,要
的是政策的安定性,」黃日燦說。
張家祝直言,今年下半,大家對選舉感到憂心,對重大投資決策趨於保守。
唯一可堪告慰的是,面對台灣經濟警訊,已進入看守期的行政院知道,台灣經濟沒有特效
藥,而是以「經濟體質強化措施」與「生產力4.0」提前上路的方案應變,要從體質著手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參事連錦漳表示,政府今年擴編科技預算,帶頭投入生產力4.0研
發,帶動廠商參與。廠商要做產線調整,就要投資。
另一方面,也期盼吸引具領先技術的外商,來台投資。
經濟部改變招商策略,以盤點國內重大經建計劃可衍生的商機,爭取外商青睞。連玉蘋說
,像能源局推動離岸風力、台中發電廠要設備更新等重要經建計劃,會產生商機,「看缺
什麼外商,我們一個一個去敲門,把它們敲進來。」
「現在桌上的東西掉到地上,都碎了,追究誰錯不重要;更需要把桌子擺正,大家一齊努
力,才能從minus(減分)歸零,再到plus(加分),」黃日燦期待,這次GDP不保二的警
訊,敲醒台灣的集體自覺與行動。
唯有覺醒,台灣經濟才有希望。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151#sthash.uEYeMfc5.dpuf
3.心得/評論(必需填寫):
http://imgur.com/86dBv6O
一張圖 道盡一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