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FT:「安倍經濟學」一年得失談

作者: ted5566 (ted)   2013-12-19 14:18:33
1.原文連結: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4009
2.內容: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 2013-12-19 (www.ftchinese.com)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最煩惱的事情是,日本經濟相對於中國經濟是在走下坡路。這就是為什麼他會推出旨在重振日本經濟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安倍經濟學能夠取得成功嗎?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只是部分肯定。結束通縮應該是有可能的。經濟增長大幅提速卻不太可能。
安倍經濟學由「三支箭」組成。第一支箭是旨在消除通縮的貨幣政策。第二支箭是靈活的財政政策,目的是在短期內支撐日本經濟、在長期內確保財政穩定。第三支箭是旨在擴大投資和提高趨勢增長的結構性改革。
在這三支箭中,第一支最有可能命中目標。今年1月,日本央行(BoJ)出台了明確的通脹目標,即消費價格通脹要達到2%。不過,這一新政策是在外部人士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被任命為日本央行行長後才得以出台的。在黑田的領導下,日本央行宣佈了雄心勃勃的「量化加質化寬鬆」(QQE)計劃,目的是儘早(時間範圍為兩年左右)實現通脹目標。日本央行承諾,未來兩年會將日本國債的持有規模擴大一倍,並將它們的平均到期期限延長一倍以上。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克里斯蒂娜‧羅默(Christina Romer)讚揚此舉是一種「制度的改變」,可與美國在1933年4月放棄金本位的決定相媲美。羅默曾任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US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席。
正如黑田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辯稱的那樣,新政策旨在通過壓低利率、轉持風險更高的資產和推升通脹預期來影響經濟。他宣稱:「我們已經成功了一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通脹率已經達到0.9%。不過,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們有理由感到樂觀。首先,來自債券市場和消費者調查的證據顯示,通脹預期正在上升。其次,產能過剩很可能非常輕微:日本央行推斷,經濟中的潛在產出只有1.5%——目前約為4%的失業率佐證了這種看法。第三,未來兩年日本的經濟增速預計將是潛在產出增速的兩倍。這將消除過剩的產能。最後,日本央行明確表示,決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實現通脹目標。一國央行如果願意的話,總是能夠降低它所創造的貨幣的價值。風險在於,通脹預期可能不會穩定在2%,而是升到遠高於這一目標的水平上,迫使日本央行收緊貨幣政策(見圖表)。
http://i.ftimg.net/picture/6/000041196_piclink.jpg
黑田還辯稱,積極的通脹預期將提振經濟活動。實際利率將為負值,這將鼓勵家庭和企業增加支出。如果投資增加,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率也會上升。此外,如果私人部門財務盈餘(去年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1%)大幅下降,日本的財政赤字就有可能在不破壞經濟活動的前提下得到縮減。
因此,日本央行的新戰略可能會以上述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重振日本經濟,儘管它也有可能在打破通縮預期後,無法把通脹預期錨定在2%的水平上。但是,貨幣政策不能消除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失衡,也不會對提高基礎性增長起到多大幫助。
安倍政府希望,將日本經濟的趨勢實際年增長率提高到2%。這不能說完全不可能,但也確實夠敢想的。
日本勞動年齡人口正以每年約0.7%的速度減少。2012年,日本15歲至64歲男性的就業率為80%,高於其他大型高收入經濟體。女性就業率為61%,也沒比美國(62%)、英國(66%)和德國(68%)低多少。確實,日本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女性就業率,但這並不會讓該國的增長前景徹底改觀。
要實現上述增長目標,勞動生產率的年增速必須接近2.5%。1990年至2012年,沒有任何一個高收入經濟體實現過如此之高的趨勢生產率增速。沒錯,2012年日本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71%(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但日本的勞動生產率並不比其他大型高收入經濟體低多少。日本在生產率方面追趕其他國家的空間確實存在——主要是在服務業領域——但若想趕上來,就必須進行徹底的社會與經濟改革。目前討論的溫和改革肯定實現不了這個目標。
另外,目前討論的改革對於解決日本的結構性失衡也起不到作用。這種失衡即一方面私人部門儲蓄過剩,另一方面要以巨額的財政赤字來吸納這些過剩的儲蓄,這繼而導致公共部門債務規模急劇擴大。實際上,日本的這場討論完全無視企業部門的巨額財務盈餘,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消費佔GDP比例較低的問題。因此,財政政策目標才被定為上調目前過低的消費稅率,以及下調目前過高的企業所得稅率。
安倍經濟學包含人們常見的那套「結構性改革措施」。但它們對於化解真正的結構性隱憂毫無幫助。Smithers & Co的安德魯‧史密瑟斯(Andrew Smithers)建議降低折舊免稅額。如果收入沒有從企業利潤轉向家庭部門,那麼結構性財政赤字就無法消除,除非經常賬戶盈餘變成巨額盈餘。歐元區正在奉行這一戰略,這已經夠糟的了。日本最好別做同樣的事情。
受新貨幣政策的支撐,日本經濟正處在週期性上行過程中。通縮可能會消失。但安倍政府對趨勢經濟增長率提高的期望過於樂觀,對結構性障礙的討論又過於有限。考慮到日本的人口特點,該國最好是把年增長率目標定在1%至1.5%。如果消費佔GDP的比例不上升,日本是無法既讓經濟煥發活力又實現財政整固的。由於家庭部門的儲蓄率現在處於低位,因此要想實現這一點,收入就必須從企業部門轉移出來。似乎沒人願意正視這一挑戰。相反,人們想當然地認為,日本應當進一步擴大現已過度的投資。這是錯誤的。
那麼,我們如何來評價安倍經濟學頭一年的成就?我認為可以算是首戰告捷,但離大獲全勝還很遙遠。
譯者/何黎
3.心得/評論(必需填寫):
重點是看企業願不願意加薪和增加消費稅的狀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