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股票就像釣蝦
蝦子在混濁的池底,站在池岸邊想要知道蝦的位置,
就只能從釣蝦場的光線、釣蝦池的溫度、打氣機造成的水流 去預測
位置預測正確就能釣到蝦嗎?當然不一定,把竿子丟下水裡又是另一場戰鬥
我的戰術是浮標被咬下去先不動,默數到3讓蝦咬餌再拉竿子
沒中,太早拉了,所以改成數到4再拉,中了,改用數到4戰術但又失敗,改回數到3又成功
就在改來改去的過程以及釣蝦高手的指點下,
我發覺重點不在3或者4這個參數值
而是要去感受蝦子把餌紮實咬住的、原先波動的浮標不再亂飄的一瞬間
做股票也一樣,交易的準則必須合乎正確的邏輯,正確的邏輯很多書都交代得很清楚
買在底部剛剛完成的位置,背後的邏輯是在打底的過程中籌碼已沉澱乾淨、若有利多
較容易大漲(相對於頭部高檔的利多來說)
賣在前波頭部區的價位,背後的邏輯就是曾經被套在高檔的人現在會解套造成股價回檔
依循合理的邏輯,不要依循著死板的規則(例如漲過3日最高價買、跌破4日最低價賣)
然而合理的邏輯中,其實存在著灰色模糊地帶
往上突破三角收斂點時要進場,但是進場是要一次買滿?還是分批進場?分批要分幾批?
要解決這問題,我們只能對判斷進行修正修正再修正
修正的辦法就是認真體會與檢討交易的經驗,去感覺什麼樣的模式最適合自己
也許我們都認為底部之後會有大行情,但有些人習慣打底時就建部位、有些人是突破底部
時才建、有人甚至要突破後等拉回到底部頸線位置再進場
同樣在底部進場卻產生不同的進場點,沒有誰對誰錯,只需要去想哪種方式最適合自己
聽起來知道正確的交易邏輯之後,還要修正修正一直修正好像很累,但其實依循著合理的
原則做操作,短期雖不保證大賺,但絕對會讓我們避開大賠的悲劇,而只要不大賠就能活
在市場裡,活著並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模式,長期下來就能穩定獲利了
至於預測行情,陳進郎有本書叫"贏在修正不在預測",這書名取得真好,修正才是關鍵
預測蝦子會在哪區出沒、預測哪類題材是下半年主流,沒錯都很有用
但是重要程度絕對小於創造適合自己的交易模式
打聽明牌、追最即時的消息、參考外資券商報告的目標價,這些事情看看就好
為了追求神準預測而浪費了讓自己變強的時間,實在太可惜
最近因緣際會認識一位操盤高手,他的方法就是財報數字選股、技術面看型態進出場
沒有聽明牌追消息,對了就加碼、錯了就砍掉,他以前玩權證賠了一屁股,後來發現
中長期的波段操作比較適合他的個性,也從此開始轉虧為盈了。
祝大家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交易模式、穩定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