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盛與歐美央行的旋轉門

作者: Blackrice (國際情勢)   2013-06-13 21:16:56
http://finance.jrj.com.cn/2011/07/16124510463857.shtml
高盛與歐美央行的旋轉門
如果你想去某國央行謀個職位,高盛的大門無疑是一條捷徑;當然如果你想去高盛一展身
手,央行工作的履歷也會對你大有幫助。如即將接替特裡謝繼任歐洲央行行長的馬里奧‧
德拉吉(Mario Draghi)、上月進入英格蘭銀行的前高盛英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本‧布羅德
本特(Ben Broadbent)、加拿大央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以及魯賓(
Robert Rubin)和保爾森(Paulson)等兩位前美國財政部長均有高盛工作的履歷。
  “高盛有句話叫作:只雇用最出色的人,而非最出色的銀行家。每一個新人自從邁進
高盛大門那一天開始,高盛就會努力將他們培養成為日後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人。”長期
跟蹤投行業的國信證券博士後工作站翁媛媛博士在接受深圳商報採訪時表示,“華盛頓—
華爾街複合體”的說法由來已久,而這種聯繫已滲透到整個歐美世界經濟權力的核心。包
括近期高盛突然在石油等大宗商品上“空翻多”,都與其複雜的權力網路和利益聯繫密不
可分。
  高盛“畢業生”遍佈全球央行
  高盛,這家以資產計美國第五大的銀行本月初宣佈,將招募英國央行高級經濟學家安
德魯‧本尼托(Andrew Benito)。而高盛在1月和5月,已相繼雇傭了日本央行的
Naohiko Baba,和來自歐洲央行的胡‧皮爾(Huw Pill)。這表明該集團與各大央行之間
的“旋轉門”再次開始旋轉。
  “旋轉門”的另一個方向,高盛集團前首席英國經濟學家本‧布羅德本特已從上個月
開始在英國央行中任職,前副董事長馬里奧‧德拉吉則將於11月份接掌歐洲央行行長職務

  “這種聘用央行經濟學家的做法反映出了高盛所看重的價值,那就是這些經濟學家曾
在發達經濟體增長困難的形勢下供職於央行,在此期間獲得了一些寶貴的技能。”翁媛媛
表示,“與此同時,在高盛集團了結美國當局欺詐指控的12個月以後,那些正在尋覓高層
官員的國家政府正再次轉向該集團挖掘人才。”
  資料顯示,美國證監會去年指控高盛2007年出售的抵押貸款關聯投資產品中,涉嫌誤
導投資者。英國當局甚至宣稱高盛已“道德破產”,並呼籲禁止政府機構同該行進行往來
。而高盛在去年7月向證監會支付了5.5億美元和解了起訴。
  翁媛媛表示,在高盛內部看來,從各大央行聘用的人才往往對各國的貨幣政策、外匯
和監管規定發展趨向擁有極具價值的認識,並且能與各種權要人士取得聯繫。
  據彭博社獲得的高盛集團內部備忘錄顯示,英國央行高級經濟學家安德魯‧本尼托已
正式任職高盛集團,並任該集團駐倫敦的高級歐洲經濟學家。但高盛相關發言人拒絕對此
置評。
  此外,歐洲央行研究部門副署長胡‧皮爾將於8月份開始在高盛供職,擔任該行歐洲
首席經濟學家,接替埃裡克‧尼爾森(Erik Nielsen)的職務,後者則將擔任義大利聯合
信貸銀行(UCG)的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而高盛今年1月份招募的Naohiko Baba,此前在日
本央行中負責領導金融系統分析部門。
  與此同時,高盛對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大膽預測,不能不讓人浮想聯翩。儘管目前全
球經濟有二次探底跡象,高盛經濟學家們依然預計英國央行將在今年11月份調高基準利率
0.5%。同時,高盛還預計歐洲央行將在今年底把歐元區基準利率從1.25%提高到1.75
%,並預計明年繼續上調75個基點。高盛還預測美國和日本央行在2012年仍將維持零利率

  “這些國家的央行內部一直不乏高盛的‘畢業生’。”翁媛媛向記者介紹稱,高盛從
央行雇傭的人往往對貨幣政策有深入的理解,各國央行一直以來也十分“看重”來自高盛
的人才。
  事實上,高盛與全球央行的密切聯繫遠不止此。今年11月,前高盛國際部副主席、董
事總經理、現任義大利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將繼任歐洲央行主席,而據記者不完全統
計,前高盛英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本‧布羅德本特上月剛進入英格蘭銀行;加拿大央行行長
馬克‧卡尼,以及紐約儲備銀行行長威廉‧杜德利(William Dudley)均有在高盛工作的
履歷;而美國財政部的兩位前任部長,魯賓和保爾森在進入美國政府前均執掌過這家美國
第五大銀行。
  前高盛副總裁德拉吉將接掌歐洲央行
  “高盛人”憑啥拯救歐元
  “德拉吉曾因為其在高盛的履歷,一度妨礙其角逐歐洲央行行長的位置。”翁媛媛表
示,高盛曾通過安排外匯互換交易,説明希臘掩蓋了一部分財政赤字,使雅典達到進入歐
元區的所需的債務GDP比。不過德拉吉在6月份澄清自己“同這些交易沒有任何關係”,因
為互換在其進入高盛前就已經開始。
  儘管如此,德拉吉在高盛任職的四年,正是高盛協助希臘掩蓋債務加入歐元區,從而
為歐元埋下定時炸彈的最關鍵時期。而這段經歷在增加其入主歐洲央行籌碼的同時,無疑
也毀掉了自己的“清白”。
  “從履歷來看,德拉吉幾乎在大部分世界主要金融機構任職。但所有這一切,都無法
繞過其高盛‘畢業生’的背景。”翁媛媛表示。
  資料顯示,德拉吉是第一個從美國名校麻省理工(MIT)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義大
利人。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為義大利人的弗蘭科‧莫迪利亞尼(Franco
Modigliani)曾在她的畢業論文上簽字。同時,德拉吉曾在世界銀行擔任執行理事達六年
之久,此後曾擔任義大利財政部總幹事。
  “最重要的是,德拉吉曾在2002至2005年擔任高盛副總裁。現任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
‧佐利克(Robert Zoellick)、美國第70任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第74任財政部部長
亨利‧保爾森、前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史蒂芬‧弗裡德曼(Stephen Friedman)、第22任白
宮幕僚長約書亞‧博爾騰(Joshua Bolten)等高官都是他的‘師兄’。德拉吉有大把的
‘校友’資源可以利用。”翁媛媛說。
  但是“高盛畢業生”的身份卻成為阻礙其仕途的最大“硬傷”,而這要從歐債危機的
導火線——希臘債務危機說起。
  據介紹,1992年2月7日,歐共體12國外長和財長簽署了《歐洲聯盟條約》(《馬斯特
里赫特條約》)。根據該條約,其他歐盟國家加入歐元區必須達到兩條標準:財政赤字占
GDP比重3%以下,國債占GDP比重60%以下。然而到了2001年,夢想加入歐元區的希臘並
不符合這兩項標準。正在焦頭爛額之際,一位“救世主”出現了——擁有希臘血統的高盛
高管安提歌尼‧勞迪亞蒂絲(Antigone Loudiadis)。她為希臘政府設計了一套複雜的交
易策略——貨幣掉期交易,以説明其作弊掩蓋債務,使之符合加入歐元區的標準,從而一
舉幫助希臘擠進歐元區的大門。而作為幕後軍師的高盛因此獲得了一筆高達3億美元的傭
金。
  “希臘最終還是被複雜的金融衍生品玩暈了,高盛從一開始就看到了其中隱藏的風險
。”翁媛媛表示,為了確保自己借給希臘這筆資金的安全,高盛向一家德國銀行購買了20
年期的10億歐元“信用違約掉期(CDS)”來分散風險,從而將歐元區的龍頭德國拴在了
自己的戰車上。此後歐元區即先後爆發了主權債務危機。
  於是,勞迪亞蒂絲成了歐洲公敵。但許多人都忽視了站在其背後的,時任高盛副總裁
的德拉吉。
  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德拉吉又如何來拯救歐元呢?
  高盛為何頻出政壇高官?
  “錢”與“文化”的複合體
  有意思的是,美國最近的兩任財政部長均來自高盛集團。一位是克林頓政府時期的羅
伯特‧魯賓,一位是小布希政府時期的亨利‧保爾森。而在翁媛媛看來,這種從華盛頓到
華爾街,或者從華爾街到華盛頓的職業軌跡,是美國政經界專有名詞“華盛頓—華爾街複
合體(Washington-Wall Street Complex)”的最好注釋。並且無論對於共和黨還是民
主黨,高盛都是一個不錯的尋找人才的“獵場”。
  “其實高盛內部非常鼓勵雇員從經濟領域邁向政壇的傳統,在羅斯福當政期間就初現
端倪。”據介紹,早在二戰期間,受羅斯福總統委任,時任高盛高級合夥人的悉尼‧韋恩
伯格(Sidney Weinberg)成立了“戰時生產委員會”,該機構為美國在戰爭期間的經濟
生產和前線戰事提供了有力保障。
  從那之後,前後有超過20位高盛高管供職於不同的政府要職。其中包括高盛原主席史
蒂芬‧弗裡德曼(Stephen Friedman,布希總統前首席經濟顧問,後為布希政府的外國情
報委員會主席)、高盛原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約翰‧塞恩(John Thain, 曾任紐約證券交
易所首席執行官)、原常務董事魯本‧傑弗瑞(Reuben Jeffery,前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
)、高盛原執行董事約書亞‧博爾頓(Joshua Bolten,曾任布希政府白宮辦公室主任)
、高盛原副總裁、曾任保爾森國內金融顧問的羅伯特‧斯蒂爾(Robert Steel)、高盛原
全球股票業務主管、曾為美國國務卿康多莉紮‧賴斯(Condoleezza Rice)擔任顧問的蘭
德爾‧福特(Randall Fort)。
  為什麼高盛這個1869年創立於紐約、全球歷史最悠久、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行有如此高
的政府高官出產率?
  “首先,錢是其中一方面。”翁媛媛表示,在美國這樣一個選舉政治的國家裡,要想
走上政壇,“沒有錢連門都摸不著”。譬如高盛一位前高級合夥人喬恩‧科贊(Jon
Corzine)就為競選活動整整花去了他2.33億美元資產中的1億美元。科贊1999年離開華
爾街前往華盛頓,先是競選參議員,2006年1月份又成功當選為新澤西州州長。
  而從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競選歷程來看,即能顯露出高盛與華爾街非比尋常的關係
。就奧巴馬競選一事,高盛早就把政治籌碼押在了民主黨一邊,當時民意呼聲甚高的奧巴
馬,實際上是高盛一手捧起來的政治明星。
  2006年,高盛跟奧巴馬的“曖昧”關係開始公開化,當時身為參議員的奧巴馬在國會
的影響力並不大。然而這一年,奧巴馬卻作為嘉賓出席了高盛在芝加哥舉行的一次非常私
密的金融圈高管私人聚會,而該聚會一直以來足以左右美國甚至全球金融的動向。奧巴馬
當天不僅抛頭露面,還在世界金融精英面前進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講。
  “高盛為什麼要這麼做?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向華爾街大佬正式推銷奧巴馬。”翁媛
媛說道,全美國的財富大部分都掌握在這些人的手裡,只有將華爾街的所有目光都吸引到
這位年輕人身上,高盛才有培育新總統的十成勝算。
  但除了錢之外,這種傳統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高盛的企業文化密不可分。記者瞭解到
,從韋思伯格和他的繼任者古斯塔夫‧列維(Gustave Levy)開始,高盛就有意吸引並培
養銀行家,讓他們懂得衡量成功與否的標誌並不僅僅局限于掙多少錢,還應關注的是“更
長遠的利益”。高盛也在這種“長遠利益”中建立了與華盛頓更為廣泛、堅實的人脈網。
而高盛內部對此也毫不避諱,並將它視作是一種榮耀。
  “高盛有句話叫作:只雇用最出色的人,而非最出色的銀行家。每一個新人自打邁進
高盛大門那一天開始,高盛就會努力將他們培養成為日後在政治上也將有所作為的人。”
翁媛媛表示,與華爾街其他投行不同,高盛更強調團隊合作和領導力開發。
  “即使是最普通的任務,高盛的銀行家也會採用團隊協作的方法,職員們共用同一個
頭銜,而且在工作中必須要學會同其他部門的合作。”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美國前總統喬
治‧布希(George W. Bush)麾下金融市場團隊的構成,就顯示出高盛前任高管在政策
方面的影響力。因為一旦爆發金融危機,布希首先要諮詢的就是由保爾森、傑佛瑞、美聯
儲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以及美國證監會主席克里斯多夫‧考克斯(
Christopher Cox)組成的團隊,因為他們在穩定市場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此外,高盛前高管的影響力還表現在一系列重大經濟議題上,包括對美國房地美(
Freddie Mac)和房貸美(Fannie Mae)的監管和稅收政策,以及如何把握能源市場監管
力度等。
  保爾森“沉默”
  成就了高盛?
  “默提報告”操縱石油
  國際大宗商品背後的黑手
  保爾森“沉默”
  成就了高盛?
  2008年8月,美國財長保爾森與總統小布希聯手,終於取得了國會議員們的同意,向
房地美、房貸美注入流動資金。兩房將分別向財政部發行10億美元優先股,財政部也獲得
國會授權,以購買股票的方式向兩房分別注資1000億美元。9月8日,全球股市一片大漲。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財政部要不要拯救做空次級債的雷曼兄弟等一批機構?
  當時擺在保爾森面前的是一個“兩難”的選擇:解救兩房是化解流動性危機,如果繼
續用納稅人的錢拯救雷曼兄弟,高盛做空雷曼兄弟將不能獲利,保爾森可以顯得“大義滅
親”;但同時,高盛是石油的死多頭,如果流動性緩解,石油的價格一定會上揚,高盛將
是最大的獲利者。
  由此,一個操控石油的龐大計畫開始醞釀。
  “默提報告”操縱石油
  高盛操縱石油還要從一個小人物——阿爾瓊‧默提(Arjun N. Murti)說起。默提
本是高盛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分析師,但他的預言卻讓整個華爾街感到不安。
  2005年,國際原油平均價格還在30到40美元之間。當年3月,年僅36歲的默提發表了
一份研究報告稱,原油價格將在未來6至24個月內進入每桶50至105美元的區間。
  “這個預言在當時被認為是危言聳聽。因為之前3年間,油價已經翻了一倍。”翁媛
媛說到,“但沒想到6個月後受卡特裡娜颶風影響,油價真的漲到70美元一桶。”
  2007年9月,默提預測油價將漲到每桶80至135美元。而這一次,他又對了。從2007年
到2008年,石油單月價格上漲幅度甚至超過了此前10年的年平均增幅,石油價格一度從
2007年5月的每桶60美元,飆升到2008年5月每桶超過130美元。
  “保爾森護犢子,高盛再次創造了預測神話。後來只要是默提的報告,全球石油投機
商都奉為經典。”翁媛媛稱。
  2008年5月6日,高盛隆重地對外公佈了默提團隊的研究報告,這份被華爾街冠稱為“
默提報告”的研究稱,在未來6到24個月裡,原油價格達到每桶150美元到200美元的可能
性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即使已經處在每桶120至130美元的歷史高位,原油價格仍然存在
翻倍的可能。
  借著“默提報告”的煽動力,大批在次級債上虧損累累的投機資金轉移到石油市場上
來。再加上美國財政部對“兩房”的拯救,市場上的流動資金越來越多,油價也越來越高
。就在整個市場瘋狂爭搶石油的時候,高盛已經悄然退出石油市場。
  而伴隨著雷曼兄弟倒下,華爾街的風險完全暴露出來了,默提也終於找到了下調石油
價格預期的臺階。
  2008年10月7日,默提再次發佈報告,將2009年原油價格預期從之前的每桶140美元下
調至每桶110美元。10月13日,不到一周的時間,默提又一次發佈報告,竟“悲觀”地宣
佈國際油價將跌至70美元。默提甚至在高盛“內部報告”中警告油價最低可能降至50美元
。2009年1月21日,默提又站出來了,宣稱由於全球石油需求的惡化情況將比預期更加嚴
重,預計2009年第一季度油價將跌到每桶30美元,並將全年均價下調至每桶45美元。
  在保爾森表面上的優柔寡斷下,高盛完成了一場漂亮的豪賭:石油市場全身而退,次
債市場大賺一筆。
  幕後掌控“洲際交易所”
  事實上,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已在2008年6月份宣佈美國的減息週期結束,以遏制石油
的強勁上漲。而保爾森太清楚其中的道理了。
  “‘默提報告’就是要逼美元再次貶值,這是跟伯南克的政策對著幹,是在損害石油
一半靠進口的美國的利益。”在翁媛媛看來,默提的報告只是一個誘餌,但保爾森別無選
擇。
  而第一個站出來要求用法律制裁高盛的,卻是大名鼎鼎的美國現任國務卿希拉蕊。
  2008年5月6日,希拉蕊為了拿下北卡羅來納州選票,在選前的演講中突然拿出一份題
為《市場投機在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中的角色》的參議院報告。這份陳年報告尖銳地指
出,美國在石油和天然氣期貨交易市場的投機行為顯著增加,投機行為明顯促使了石油產
品價格的上漲,並且投機交易沒有得到有效監管。
  2008年5月8日,美國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向國會提交了《石油貿易透明法案
》,意在打擊報告中提到的投機商,高盛首當其衝。有意思的是,報告最後將投機行為的
矛頭直指洲際交易所(ICE),認為洲際交易所在交易平臺中,對大額交易沒有執行透明
有效的監管,導致機構的投機和操縱價格行為氾濫。
  “事實上,洲際交易所真正的控制人就是高盛。”翁媛媛表示,有公開資料表明,這
家於2000年5月在亞特蘭大成立的洲際交易所的股東包括:持股15%的第一大股東摩根士
丹利、持股14%的第二大股東高盛集團、持股9%的第四大股東英國皇家石油,後面依次
是殼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企業。
  “關鍵是高盛跟英國皇家石油的關係非同一般。”翁媛媛說道,1987年皇家石油希望
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當時的承銷商之一就是高盛,並且正是在高盛的幫助下,英國政
府才成為皇家石油的絕對控制人。而皇家石油總裁布朗本人兼任高盛董事,並且與保爾森
,以及高盛總裁布蘭克費恩過從甚密。
  儘管高盛與洲際交易所的行為徹底暴露在輿論之下,2008年6月,洲際交易所CEO傑佛
瑞‧斯普雷徹(Jeffrey Sprecher)向所有指責洲際交易所的美國國會議員,以及企圖通
過國會表決制約法案的方式來制裁約束洲際交易所的政府部門發出警告,如果美國在能源
期貨市場上監管力度過大,他們會將石油交易推至境外發展。
  高盛部分任職政府部門高官名錄
  姓 名 職 務
  約書亞‧博爾頓(Joshua Bolten) 布希政府白宮辦公室主任
  史蒂芬‧弗裡德曼(Stephen Friedman) 布希政府的外國情報委員會主席
  約翰‧塞恩(John Thain) 曾任紐約證券交易所首席執行官
  魯本‧傑弗瑞(Reuben Jeffery ) 前美國國務院副國務卿
  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 義大利央行行長、候任歐洲央行行長
  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 克林頓政府財政部部長
  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 布希政府財政部部長
  悉尼‧韋恩伯格(Sidney Weinberg) 前美國戰時生產委員會副主席
  約翰‧懷特海德(John Whitehead) 前美國副國務卿
  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 前美國副國務卿
心得:這是一篇2011年的老資料 但是我認為還是很重要 畢竟來到賭場總要知道
莊家是誰 好心推薦訊息的到底目的為何? 今年3月遠見雜誌寫了一篇文章
"巴菲特是高盛的十大股東" 這似乎跟慈善家的身分不太相符吧?
作者: dreamindance (自強不息)   2013-06-13 22:49:00
其實就是 官商勾結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