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張健豐》嘉義人北漂見證永和發展

作者: talin5814 (重現江湖)   2021-08-01 10:18:51
張健豐》嘉義人北漂見證永和發展
2021年8月1日 週日 上午6:00·7 分鐘 (閱讀時間)
https://pse.is/3jwa3e
【愛傳媒張健豐專欄】一直以為家父那一輩是最早北漂的嘉義原鄉人,直到這次返鄉才得
知,有更早一輩的鄉賢很早就北上了,在永和的新店溪畔從事採石工,空閒時還去支援農
忙;晚來一輩的則從事新興的家庭代工業,可謂見證了永和30年的發展。
「北漂」從事採石工
2020年6月初,嘉南平原一片片黃澄澄的稻穀正在收割。平常應該在5月節(本省人對端午
節的稱呼)才收成的稻米,當年因有閏4月的關係,提早了農忙。在嘉義大林的老家,村
裡的農夫們在炎炎夏日裡結束一天的農忙後,趁著傍晚,天還亮著,在讓人垂涎欲滴的芒
果樹下聚集聊天。其中兩位,輩分算是筆者的嬸婆、叔父,對久久才回來的筆者顯得陌生
,但他們得知家祖父和家父後,就敞開心房,開始話家常了。
我提到家父年輕時就在大林糖廠搬運蔗渣,後來轉到今天新北市的永和擔任建築業粗工,
家母在懷著筆者時,就去中和公路一村(捷運中和線永安市場捷運站一帶)的工地,幫忙
搬運建材興建四層樓的公寓。從此就一直在中永和定居,算是我們村裡最早的北漂移民。
嬸婆說,她們家比家父更早到台北打拼,在永和「做石仔」,因為很好賺,吸引了村裡一
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北漂,從事該行業。嬸婆還提到村裡早在光復後,因台北物資缺乏,有
人將村裡吃的東西拿去台北,所謂「一隻雞換一棟樓」,讓我們聽了大開眼界。
嬸婆在1959年八七水災過後,為了生活家計和拚經濟,離開大林,舉家到永和秀朗一帶「
做石仔」,即所謂的採石工。那時機械採砂船還不普遍,業者需要請工人在溪裡採石,就
是駕駛木船,用長柄的砂耙,將石頭耙到畚箕裡,有大石頭就先揀掉;裝滿後,把畚箕裡
的石頭,倒進船裡的篩子搖幾下過濾,篩不過的大石頭再倒回河裡。篩出來的「五分石」
即建築所需要的,永和當地人稱「石鎖」(閩南語)。
砂石為永和人帶來財富
在永和的東北西三邊都有新店溪環繞著,新店溪從山上沖刷下來的砂石,會堆積在新店溪
的永和段這裡。中正橋下游大都產細砂,不用雇工,可以直接挖取;而上游陸地大都產砂
石,需要經人工篩過,故砂石公司要負擔篩石工資,並繳給政府基本費。永和這裡的砂石
顆粒剛好是三合土所需用,加上離台北市中心很近,只有兩、三公里。因有地利之便,所
以,從日據時代,台北市土木工程上所需用的砂石都是取自新店溪永和段。
據《台北州志》記載,日據末期,永和有80幾艘船隻,大都是採石船,那時還沒有機械採
石船隻,都是靠船夫在河裡採集砂石,供北市建築所需。所以,採砂石是當時永和農業以
外的第一大產業,也是居民累積財富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光復後,隨著台北市都會區的
發展,採石業更加蓬勃。曾與永和仕紳楊仲佐共同奔走催生「川端橋」(今中正橋前身),
畢生奉獻於信用合作事業的許加,曾在1954年和其他五人合股籌設中和實業公司,準備開
採新店溪及淡水河等地區的砂石。經濟部及省府獲准後,因台北市政府遲遲不發公文,拖
了六年,上級政府呼籲解決,台北市政府回覆「以適在工務局計畫採取區域之內,因而未
發執照」,可見當時砂石業的燙手,人人都想來分一杯羹。
也因此時「採石工」的需求大,於是便有嘉義的村民北上參與。當時主要的雇主是蘇寶福
。蘇寶福是前縣議員蘇貴碧的父親,是第一位在秀朗地區用機械開採砂石的人。他曾誇口
說:「時鐘每滴答一下,他就有多少錢進入口袋。」那時約1961年左右,台北正在大興土
木,買砂石都需要排隊,所以的確讓他賺了不少錢,後來買土地蓋房子。當永和不能開採
後,就移到花蓮開採,做砂石外銷生意。
另一在永和採砂石的業者─「台北工業」,是大同公司的前身。業主林提灶,他的兒子是
林挺生,曾擔任過台北市議會的議長。後投資電器事業,研製出全台知名的大同電鍋。至
今,電視廣告裡的「大同大同國貨好」,猶讓40歲以上的民眾琅琅上口。
永和居民努力發展工商
嬸婆說,當時家鄉北漂的人在新店溪邊,搭西瓜寮─竹編的小屋居住。在「採石工」沒事
可做時,聽到有人叫工支援農活,便去幫忙。當時永和還有很多水田可以收割,雖然每年
可以收穫兩次,但產量比南部少。此外,他們還去幫忙採收蘿蔔,拿到大圳溝(永豐圳)
去洗,順便摸蛤仔。
永和因為土壤是新店溪所沖積,古稱「溪洲」,沙壤土最適合蘿蔔生長,加上發達的水利
灌溉,是冬天最適合栽培的作物。最盛時期在1950至1960年代,整個永和都是種蘿蔔的田
地,到過年時,永和路上都是拉蘿蔔的板車,絡繹不絕,台北中央市場賣的蘿蔔都是永和
所生產的。那時過年家家戶戶都有自己做蘿蔔糕的習慣,嬸婆她們女人家就自己堆起石頭
作灶,製作簡單的蒸籠,克難地「炊糕」起來,也有模有樣的。如新北土城割稻缺工,新
莊缺「採石工」,也去支援。所以,台北人稱呼他們嘉義北漂的叫做「下港牛仔」。每到
5月節新店溪舉辦龍舟競賽時,諳水性還有不錯臂力的「採石工」就成為比賽的得力助手

嬸婆還提到,在八七水災後,一些退伍軍人曾在新店溪岸邊的景美作醮以祭亡魂,當時有
一個月全城禁殺豬、禁葷食,新店溪的溪水是黑的,而且是十二生肖的豬尾年,從此經濟
就開始好轉。約1981年時,永和農地大多改為建地,沒有農地,蘿蔔產量就越來越少;而
新店溪經年不斷由機械大量開採後,造成河床凹凸不平,昔日中和八景之一的「永和暮潮
」逐漸消失,當局遂禁止業主抽取河砂。叔父提到,他們為了響應政府「家庭即工廠」政
策,也北上永和到公寓改建的成衣工廠當起勞工。後來年紀大了,懷念家鄉的農田,才和
嬸婆一樣回來度餘生。
樂天知命才是正道
嬸婆感嘆,上台北那時,錢賺得多卻捨不得花,一直存起來,不知道要投資土地。不過也
很慶幸能把身體顧好,活到八九十歲年紀還能顧得住祖先留下的農田,歡欣收穫的成果。
華燈初上時,筆者看到農民們在水圳的深水裡,正以畚箕打撈福壽螺以高價販售。能把昔
日採石工的智慧用在除害上,這不就是中國人「樂天知命」的態度嗎?
作者為歷史研究工作者
●《觀察》雜誌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作者: toofat (南勢角野郎哥)   2021-08-01 11:01:00
請問一下 消失的是網溪泛月或是永和暮潮 因為永和暮潮的永和似乎比較靠近中原里 優文推一個
作者: yakifone (復員兵)   2021-08-01 14:38:00
人類生命真的是連續的,只是我們不知道
作者: ben5277 (老闆來杯阿華田)   2021-08-01 15:47:00
優質好文,推一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