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咬吸管=愛吃醋?

作者: e24111 (笨蠍)   2005-03-24 23:08:39
愛咬吸管,指甲都算是一種口腔期的欲求不滿吧?
記得心理學上有不少這樣的研究,以下是我找到的一些資料
口腔期(The oral stage,0-1歲):
在這個階段,口腔的吸吮和啃咬是孩子所有快樂與舒適的泉源,因此孩子會
將所有身邊抓得到的東西往嘴裡塞,刺激嘴、唇和舌以獲得快感。若慾望得
不到滿足,寶寶會哭鬧或手腳亂踢,這便是以奶嘴塞入寶寶口中通常他就會
安靜下來的主要原因。
在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提到,人類在口腔期的時候,是一個完全依賴他人
的時期,若在這個時期能夠滿足他吸吮或吞嚥的需求,則可以建立對他人的
信任感,有能力接受和施予,而不至於過度依賴他人或嫉妒他人,且能適度
的依賴和信任他人,同時保持自信和自我依賴,反之,則容易猜忌他人,對
事情悲觀,較被動或過於依賴他人、嫉妒他人。此外,成人後一旦面對壓力
就有可能以大吃大喝、喋喋不休等等方式來緩解緊張的人,通常與此一階段
遭受挫折或不能獲得滿足有關。
肛門期(anal stage,1~3歲)
 
原始慾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此時期
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言是重要關鍵。如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後遺性
的不良影響。如果此期發展發生很大的不順,且幼兒常受到挫折,則成人
時期常會出現一些障礙。如頑固,吝嗇,攻擊性行為,另外過份害羞,無
主見,愛收集無意義的東西及神經質的個性............等。
成人中有所謂的肛門性格者,在行為上表現冷酷、頑固、剛復、吝嗇等,
可能就是肛門性格的特徵。
以下為補充資料: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創立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
距今已經超過一百年,大部分的科學家都認為醫學必須遵循自然科學的法則,
人類的心理和行為表現也不例外,精神分析的理論很難以科學模型加以驗證或
否定,因此逐漸失去主流地位,但更具有說服力的心理行為模型迄今仍付之闕如。
佛洛伊德將人類的心理發展過程分成口慾期、肛門期、性蕾期、蟄伏期、性慾期等
不同階段,每個階段各有其特殊的里程碑,如果某個階段應完成的任務未能順利
達成,成年之後就會出現某些行為心理的問題,最完美的治療方式就是釐清幼年
時期當時遭遇的問題,修正有瑕疵的行為心理模式,再回到現實。
佛洛伊德主張人類的內在心理可分為本我(id)、自我(ego)及超我(superego)
三個層面,本我是指食色性也原始本能的部份,超我是指理想化的道德、自我克制
的層次,自我則指現實的心理狀態,一旦遇到重大挫折,特別是失去最鍾愛的人或
事物,本我、自我及超我三者之間就會發生矛盾和衝突,引起焦慮、緊張、憂鬱的
情緒,產生各種行為心理症狀,精神分析式的心理治療就是釐清本我、自我及超我
之間的衝突糾葛。
外在的社會心理壓力有時沈重的教人難以承受,為了防止自我崩潰,某些防衛機轉
(defense mechanism)有意無意之間被啟動,以期將心理衝擊降至最小。
防衛機轉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有成熟與不成熟的,有時看似表裡不一,有時
卻像絃外之音,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共可分成四大類:
一、自戀型的防衛機轉:
鴕鳥心態固然可議,枉顧現實卻能紓解心理壓力,某些病人不幸罹患絕症,每天
都得提心弔膽的和死神周旋,否認(denial)生病的事實,臆測可能是醫生診斷
出錯、檢驗失誤,可暫時緩和精神崩潰的危機;
現實生活經常不能如人所願,扭曲事實(distortion)更甚於鴕鳥心態,打造
全新的妄想世界,以滿足自我的心理需求;
對於被害妄想症的病人,絲毫的風吹草動都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只是投射
(projection)的幻象,雖然過得很辛苦,以被迫害者自居可凸顯個人的重要性,
用來掩飾內在的自卑心態;
投射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是將自我最鄙視的部份投射到外界,
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最無能、最差勁的一面,感受那種無助絕望的悲傷情緒,
例如救難人員對於受害者過度的投射認同,因此呈現極度的哀傷和憂鬱;
簡單的分類遠比複雜的想法討喜,全好全壞比黑中帶灰容易辨識,但現實世界
並非如此單純,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兩極化的分化(splitting)法會
產生極端的想法和情緒;
原始理想化(primitive idealization)更強化好壞之間的分野,好人可以
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壞人則使壞到底、罪不可赦,遇到困難時,趕緊找到
避風港,只要好人出面,任何困難都能擺平。
二、不成熟的防衛機轉:
以暴力行為發洩情緒常招致憎恨,不過,氣消(acting out)了,心情也跟著
開朗;
慘痛的生活事件,乾脆想都不要去想,藉著思考中斷(blocking),可避免回想
過去的痛苦經驗;
慮病(hypochondriasis)或身體化症狀(somatization)可將內在的心理壓力
轉換成身體症狀,轉移注意焦點,緩和內心的焦慮不安,大考之前經常會出現
頭痛、腹瀉等症狀;
成年人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退化(regression)成兒童,回到孩提時期,
可暫時免除一切責任;
被動攻擊行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是前恭後倨,人前人後兩種模樣
,有意見不敢當面提出,老是滿腹牢騷放馬後砲,或者消極抵抗、拖泥帶水,故意
將事情搞咂;
認同(identification)是模仿學習崇拜的對象,不論好壞,一網兜收,例如
老闆留山羊鬍子,下屬跟著仿效;
內射(introjection)比認同還積極,將對方的特質融入自我當中,譬如不聽話的
小孩被父母斥責,以父母的口吻自我責備:「你真是個非常、非常不乖的壞小孩。」
獨行俠的幻想(schizoid fantasy)是指神遊在自己的桃花源,切斷與外界的聯絡
,阻擋外來的一切刺激,自然什麼煩惱都沒有。
三、神經質的防衛機轉:
此地無銀三百兩,明明黑的卻說成白的,講了半天,只印證相反的事實,政治口號
是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的大集結,成天將自由、民主、人權掛在嘴邊
的統治者,正適得其反;
月經或月事的名詞經常引起淫穢猥褻的聯想,改說menstruation的英文同義詞,
藉著知識化或學術化(intellectualization)的改造,可減少厭惡感;
上班時被老闆斥責,下班回家之後找老婆孩子當出氣筒,這叫做轉移(displacement)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錯,承認自己的懦弱無能會使自尊心嚴重受創,合理化解釋
(rationalization)可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不是真的不行,實在是時不我予!
痛苦的事實很難忘懷,分離(isolation)作用可將感覺和情緒的部份自某種想法
中抽離,或直接限制(inhibition)自我整合某種想法,或者不自覺的將某種想法
深藏在潛意識中(repression),使之不至干擾自我功能;
解離(dissociation)過程類似靈魂出竅,常出現在歇斯底里的病人,既然變成
另一個人,就可以為所不敢為,言所不敢言;
過度放任、難以掌握常產生焦慮,全面掌控(controlling)會更有安全感;
外化(externalization)則是投射的積極變形,投射只是在他人身上反映出自我
的想法,外射還包含了情緒、個性、感覺甚至本能衝動;
性衝動可產生快感,消除焦慮,性化現象與(sexualization)是將任何事物都
賦予性有關的意義,內在的恐懼或焦慮可因此轉化成欣慰快感。
四、成熟的防衛機轉:
成熟的防衛機轉是不閃躲、不逃避,勇於面對現實,正視問題,有所準備,規劃
未來(anticipation),將低迷的失落情緒化為力量,博愛眾人(altruism),
付諸行動,或轉換為詩歌、音樂、繪畫的藝術靈感,昇華(sublimation)人生
的境界,原始的本能衝動,則以道德規範(asceticism)加以約束,不然,不妨
自我解嘲,苦中作樂,偶而幽默(humor)一下,或勇敢的以主動自覺的方式,
將痛苦的情感深藏在潛意識中(suppression)。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