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擁抱死亡

作者: jonathan8907 (Skrillaxs)   2022-04-13 14:25:55
Embracing Death: Life Through A Different Lens | Jann Freed | TEDxDesMoines
內文分享自TED https://youtu.be/0-5zSiuQD1o
譯者: Lilian Chiu
審譯者: Helen Chang
泰瑞莎盡可能好好地過每一天。
她從來不靠好運。
她愛死她的家人了。
幾乎不輸給她對
瑞氏花生巧克力的愛。
我在愛荷華州佩拉的中央大學
教企業管理領導力時,
我的學生開始叫我「死亡博士」。
那和領導力有什麼關係?
我可能太常談到死亡、
臨終,和哀悼了。
我進行了一項研究計畫,
訪談了超過一百人,
都是領導力領域中的意見領袖、
專家、導師。
這當中包括作家、專家、從業人員、
教授,都是領域中的頂尖人士。
我想要知道的是,
我要如何幫我的學生做準備,
成為最好的領導人?
有好幾個主題從訪談中浮現,
其中有一個完全出乎意料,那就是,
我應該教學生關於死亡、
臨終,和哀悼的事。
這到底和領導力有什麼關係?
當時是 2007 到 2008 年,
正值金融危機,
他們向我解釋,產業不斷死亡,
企業不斷消失,工作不斷蒸發,
大家經歷到很多的損失
和很多的悲傷。
這些損失就像迷你版的死亡。
快轉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
這一切又被再次放大,
產業不斷死亡,企業不斷消失,
很多人又再次失去了工作。
我們也經歷身體上的死亡,
每天都在計算死亡人數,
依國家、州、城市來計算。
研究指出,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
因為新冠肺炎而失去了他所愛的人。
所以,我要如何……我要怎麼
使用我得到的這些資訊?
有證據顯示
大家想要了解這些主題。
比如,在《紐約時報》的
暢銷書排行榜上,
過去幾年,上榜的包括
《凝視死亡》和《當呼吸化為空氣》,
作者都是醫生,
談的都是死亡,
以及臨終的生活品質。
另外也有瓊·蒂蒂安的《奇想之年》。
瓊蒂蒂安是知名的作家,
這本書也被改編為百老匯劇。
書中談的是她先生
突然過世之後的那一年,
以及她如何處理那悲慟。
我在研究中也發現,
前《紐約時報》
專欄作家艾倫·古德曼,
她創建了非營利的《談話計畫》。
她父母臨終前,
她發現其實她並沒有任何資源,
她想要找人談談。
她不知道從何著手。
沒有人想談這種事。
因此,她在她的網站上
創建了《談話計畫》,
你甚至可以免費下載
開啟談話的台詞。
我發現了英國的強·安德伍,
他創立了他所謂的死亡咖啡廳,
我建議大家可以去搜尋
死亡咖啡廳.com,
因為現在它們遍及全世界。
它們不是治療團體,不是支持團體,
只是大家齊聚一堂,
向彼此學習死亡、臨終、哀悼。
我甚至有去參加
德梅因的一間死亡咖啡廳。
過去一年,它們搬到 Zoom 上。
但,如我所言,它們遍及全世界。
她也很愛她的貓,
只希望牠們不要像大毛皮墊
到處亂躺就好了。
她最好的朋友之一是她的母親。
泰瑞莎很愛她,
覺得她是最棒的母親。
大部分的人不想談論死亡。
連想都不願意想。
那我要怎麼教這個題材?
大衛·布魯克斯在他的書《品格》當中
談到履歷美德 vs. 悼文美德。
履歷美德是你會寫到履歷上的事。
強調的是「作為」,
你做過什麼、成就過什麼、
得過什麼獎、參加過什麼董事會。
悼文美德是在你的葬禮上
別人會談到的事,
或者對生命的讚頌。
強調的是「身為」,
你的品格、你是什麼樣的人。
我想要教學生的是悼文美德。
所以我請他們去讀
我很喜歡的一些悼文。
我有收藏。我會收集悼文。
不是大家都會嗎?
不過,大家都知道我是死亡博士,
所以我有收藏。
如果我去參加葬禮,
且我很喜歡那悼文,我會索取複本。
我也請學生去看
提姆`拉瑟特的告別式。
提姆·拉瑟特曾是 NBC
《與媒體見面》的代表人物,
他做了很多年,很受愛戴。
事實上,大家對他的描述是
每週日我們邀請他到我們的客廳,
因為他們就是那麼熟悉他。
2008 年,提姆·拉瑟特突然過世。
當時,
NBC 用四天的報導
來紀念提姆·拉瑟特。
在這四天,
大家都在談提姆,談他是怎樣的人。
他們會提到他做過什麼事,
但他們主要是在談
提姆這個人是怎樣的人,
他的悼文美德。
他是怎樣的人?他的性格如何?
當時也有些批評,比如,
誰會因為在電視上過世
就得到四天的報導,又不是總統?
但《華爾街日報》的
佩姬·魯南寫了一篇文章,
說:「我不覺得這會過火,
年輕人需要模範。
而提姆·拉瑟特很受愛戴,
他是個好好過生活的完美模範。」
我也請我的學生去讀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這本書是經典,教授很喜歡它,
因為它是真實故事改編,
米奇·艾爾邦發現
他最喜歡的教授墨瑞
因漸凍人症所剩的時日不多,
所以他去找教授,和他重新連結。
因為談話的內容很豐富,
他決定每週二都回去一趟,
成了《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書。
但,他們的談話,
若不用履歷美德和悼文美德來形容,
談話的內容其實就是人生。
墨瑞在教他們如何過有意義的人生。
他們會談死亡、臨終。
他們會談婚姻、
愛情、成功、競爭。
但,到頭來,都和人生的意義有關,
那正是我想要教我學生的,
不是死亡,而是人生的意義。
泰瑞莎似乎總是很飢餓,
沒東西吃時,她就會暴躁不安。
她最喜歡的酒是艾德懷斯白酒。
需要建議時找她就對了。
所以,
我在教學生關於生命的意義,
大屠殺的倖存者維克多·弗蘭克
也是位作家,他寫了
《活出意義來》這本經典。
他談到,我們最後被剝奪的自由,
是選擇的自由,我們的態度,
我們如何對一個情況做出因應。
我想要教學生的是,
人生其實就是在做決定,
而決定就會有後果。
所有這些決定和後果
加起來就是你的人生。
我設計了一項悼文作業,
且會在課程一開始就先說明。
但學生知道,要到課程最後
他們才要做這項作業。
其實只有兩條規則,
第一,大家都一定要做;
第二,做完要跟大家分享。
我很早就先說明
這項作業,我在說明時,
他們就會說,我懂啦,
但這是要幹嘛?
但等到我們做完了悼文也讀完了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他們就能把拼圖拼起來了。
我把關聯拉回到:
世界上有許多悲傷的事,
特別是在工作場所。
如果領導者不了解
我們自己的應付機制,
我們要如何協助他人度過
這些壓力很大的情況?
我說過,這項作業沒有規則,
只是非做不可且要分享,
因為我想要創造出一個神聖的空間。
一個安全空間,讓他們
可以分享很私密的事情。
沒有對錯,沒有好壞,沒有連結。
不用算字數,
不會打成績。
這項作業很有創意,很有意義,
有些人用音樂來表達,有些人用詩,
它通常非常……感人,
是個很好的練習。
有位學生帶著他的吉他來,
對全班唱出他的悼文。
另一位學生會打籃球,
所以她用籃球來當比喻,
她把她的人生也分成四節,
以及過程中她得到的助攻,
有人會幫助她。
還有她得的分。
另一位學生很愛鞋子,
所以她談的是鞋子。
那是她看世界的透鏡。
她談到她去過的地方、
她正要朝哪裡去,
以及她希望能去哪裡。
但有位學生讓我無法忘懷,
我想要跟你們分享,
他是足球隊員,體重約 109 公斤,
身高約 193 公分。
班上坐滿了人,在中央學院,
教室坐滿是三十人。
我們圍成圓圈坐著。
他站起來分享他的悼文,
但他說不出話來,他辦不到。
他旁邊的學生靠過去,說,
讓我來幫你唸,你覺得可以嗎?
他說:「那就太好了。」
她開始唸,全班安靜到
可以聽到針落地的聲音。
我對這一班感到好驕傲,
大家都很尊重別人,
但這也是個關於同情心
和同理心的好例子,
那些也是我想要教的領導技能。
數年來,隨著這項研究不斷演進,
我都會在學術研討會上做簡報,
我總是會遇到其他教職員問我,
你讓二十到二十二歲的
學生做這項練習?
反應如何?
我的回應總是,反應非常好,
千禧世代是目的世代。
他們想要過有目的和意義的人生,
我是在協助他們尋找。
我也會說,這個練習的真正目的是,
如果這是他們希望別人記住的樣子,
他們現在就得用這樣的方式過生活。
越早了解這一點越好。
泰瑞莎幾乎每天都會午睡,
但她沒有浪費人生。
她相信午睡能治癒一切,
如果不行,那就唱歌跳舞吧。
她會為了她的信念站出來,
且知道她的內在會決定
她是怎樣的人。
你們剛才一直在聽
泰瑞莎唸她自己的悼文。
那是她二十一歲時
在我班上寫的悼文,
她現在三十二歲了,有三個孩子。
當我打電話給她,詢問
我能否跟你們分享她的悼文,
她說,喔,當然可以。
當我再次打電話問她,
你能不能錄下來,讓我
跟我的觀眾分享你的聲音?
她說,喔,當然好。
她說,你知道嗎,午睡仍然很重要。
她說,如果過到很糟的一天,
就用跳舞跳過去。
我說過,我的學生叫我死亡博士。
我規劃我的葬禮
就像其他人規劃婚禮和派對一樣。
事實上,我先生甚至說:「別擔心,
你的葬禮會很棒。
你可以別再規劃它了,好嗎?」
但,想法就是,
如果我們去思考
我們希望被記住的樣子,
我想那就可以成為
我們現在生活的日常守則。
我鼓勵大家去想想自己的悼文美德,
甚至去寫下你自己的悼文,
和某人分享,
並問問你自己,
我現在是這樣生活的嗎?
我現在的生活方式
是我想要被記住的樣子嗎?
因為當我們這麼做,
當我們能擁抱死亡時,
我們就能透過不同的透鏡來看人生。
謝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