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Capitalism Lab 三個DLC

作者: momogen (Mo光)   2018-03-08 23:09:18
超棒的經營遊戲,版上有幾篇文章可以/看看,本文聚焦在DLC上。
目前Capitalism Lab有三個DLC,子公司跟模擬城市已經出一段時間了,
新的DLC Digital Age現在還在Beta,但可以預購加入測試。
目前先簡單說明Digital Age的內容跟現況的感想,
待Digital Age DLC穩定版本上線後,應該會再補充說明一下。
本文只能提供介紹跟簡單的個人不專業心得,請版友多指教。
1. Subsidiary DLC 子公司
主要功能
子公司
Subsidiary DLC主要功能是可以設立子公司,
子公司設立時是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也就是母公司擁有100%的股份。
玩家可以聘請AI CEO經營子公司,授權AI可以自行決定某些公司運作,
如授權AI僅發展某些特定產業、是否購買或出售技術、是否可以建設零售店、
工廠、研究中心等。
私人公司/上市公司
玩家可以選擇公開上市,向大眾、NPC出售股票募集資金,也可以保持私人公司狀態。
遊戲目前似乎沒有不上市的誘因,無論AI公司公開上市與否,
財務狀況通通攤在陽光下。
零售店增設樓層
這個功能跟子公司沒有關係,以往的單層樓零售店就是九個部門格,最多四種產品,
現在的單層零售店還是九個部門格,但是最多可以增設三層樓,
也就是一間零售店在同一個位置如同有三間零售店。
心得
對我而言,這個DLC最主要的用途之一是可以減少需要同時注意各個產業的微控狀況。
舉例而言,若我的焦點在發展通訊裝置、電腦產業,但同時發現美妝產業市場還有很大
的發展空間,我可以選擇設立子公司將美妝產業交給AI發展,
同時利用AI CEO的專長在該產業上取得發展優勢。
第二個主要的用途就是多層的零售店,可以免去拓一堆零售店花費的時間。
縱使是均未公開上市的母公司、子公司,兩者財務理論上也是獨立的。
如果子公司是私人公司,母公司可以直接將資金移轉至子公司,
但子公司不能將資金移轉至母公司。
但實際運作上,因持有75%股份可以控制公司,
且遊戲並沒有股東權與揭穿公司面紗原則,藉母公司用高價賣出貨品給子公司再低價
買回的方式,可以將子公司資金移轉至母公司。
甚至可以掏空子公司,讓子公司IPO、貸款後將資金五鬼搬運回母公司。
在有限責任的保護下,子公司倒閉的負債母公司一毛錢也不用出。
2. City Economic Simulation DLC
這個DLC的主要功能是在增加總體經濟的概念,
GDP、工資率、稅率、教育對該城市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等。
這些基本上無法由公司控制,而是藉增加的遊戲機制-市長選舉,來掌控城市的政策。
開啟模擬城市DLC後,玩家可以建立、捐贈現金給政黨。
選舉前一年,玩家可以推派黨內NPC參加市長選舉,並設定競選預算。
設定競選預算後,隨著時間經過會不斷從黨產支出相應的競選費用。
如在選舉日時,推派的候選人的支持度高於其他政黨的候選人即當選。
推派的NPC當上市長後基本上跟子公司的CEO一樣是魁儡,
玩家可以設定城市的消費稅、所得稅、營所稅、失業補助金、移民限制,
增修城市的都市計畫,將特定土地畫成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農業區等,
建築住宅、商辦、公園、公共建築,如醫院、警消部門、學術機構等。
而城市的各項設定、建設都會影響城市經濟,進而影響公司營運。
如大學設定的專精領域會提升城市在該產業的競爭力,
進而給予研究中心在該研究上的加成。
這個DLC給了城市獨立的目標,市長模式幾乎可以與遊戲主軸分離而獨立進行。
我到現在也沒有專心玩過市長模式,僅分享一些兼差「影響」市長決策的心得。
目前我想到的直接性的利益輸送有以下幾種。
第一個
先用公司將大片未開發的低價土地買下,在土地內平均的建築少許住宅、商辦,
待建築鄰接的土地價格上升後把剛好可以容納公共建築的土地賣掉,
再用城市資金興建公共建築、公園等。
因為有公共建築,附近已經買下來的土地價格跟traffic index都會跟著攀升,
這時候可以選擇賣地變現或是建築零售店,通常出售的獲利至少有70%,
某些區域甚至可以到200%,原本的住宅商辦也可以繼續擺著收租金。
這種炒地的獲利方式不一定要控制市政,在尚未發展完全的市中心省略公共建築部分,
僅用公司操作也可以。
第二個是強迫把競爭對手在高traffic index的零售店拆遷到鳥不生蛋的邊緣地帶。
第三個是直接把市府有收益的媒體、住宅、商辦移轉給公司,而公司只需付給市府該
建築的市場價值。
3. Digital Age DLC 數位時代DLC
數位時代DLC目前仍在Beta,但開放預購加入測試。
以下心得是目前Beta階段的遊戲內容,日後很可能調整。
主要功能
新產品-軟體
增加了新的建築-軟體公司,軟體公司是生產軟體的工廠,
跟普通工廠一樣有九個部門格,分成管理部門、程式部門、研究部門。
管理部門與程式部門合作,負責「生產」軟體。
而如同傳統產品的技術一樣,軟體公司研究部門的科技是軟體的門檻,
也影響軟體的品質。
軟體類型有作業系統、影像處理、資料庫軟體、加密軟體、文書處理等20種。
當軟體公司完成軟體製作後,有三種銷售方式,
第一是讓消費者購買後直接下載,
二是出實體版利用電子商務寄給消費者,
三是出實體版在零售店販售。
新產品-網路服務
增加了新的建築-網路公司,網路公司可以選擇要設立的網路服務,
如搜尋引擎、影片分享、照片分享、社交平台、線上股市交易、訂房網站等,
有些附加有其他功能,如社交平台為一種媒體,可以為其他產品打廣告,
還有比較特別的電子商務在下面說明。
網路服務是跨城市的,在A市的傳統媒體只能提供A市服務,但在A市的網路媒體可以
服務所有城市。
機制修改-研究
現在R&D的部門除產品研究外,新增了科技研究。
科技研究裡的科技項目是提供網路服務的門檻、影響品質的因素,
有如電子商務核心、電子商務使用者介面、照片搜尋科技等。
更重要的是原本的研究機制被大幅修改。
以前的產品研究只需要決定要研究什麼產品跟時間,
DLC將研究機制導入一個新的要素-人。
舉例而言,如果想要研究止痛藥的技術,現在必須在建設好R&D的研究部門後,
為每一「格」研究部門,在城市的人才市場找一個藥物專業的研究小組主管,
如果城市的人力市場不夠就要考慮獵頭,高薪挖角競爭對手的主管,
或是去其他城市建設R&D。
新建築-電信公司
電信公司提供該城市人口電信服務。
服務價格影響市佔率,升級基礎設施的資金會提升最大可服務量。
電子商務
網路公司可以提供電子商務服務,
所有產品在工廠或倉庫的下方都有一個電子商務的選項,
選取後產品不必經過零售店,而是消費者出運費讓公司把產品寄出。
電子商務如同其他網路服務沒有城市限制,也就是說理論上可以直接將在A市生產
的產品賣給所有城市,而不用鋪設任何零售店。
心得
目前Beta版本的體驗不佳,
開啟Digital Age DLC後,不知道是我開的局剛好都陷入相同的狀況,
或是還沒做好數位產品跟傳統產品的平衡。
過多AI公司投入軟體業忽略傳統產業,導致傳統產業市場競爭低落,
不用費太多力氣就能在傳統產業有領先地位。
且消費也幾乎集中在軟體業,光防毒軟體的銷售額就比整個畜牧業還高。
科研人才太少,主管非常容易就被雇完。
只要給高薪讓忠誠度維持在最高,AI似乎就不會獵頭。
因為AI不會獵頭,軟體相關技術容易維持在領先地位。
又因為領先的收益可以維持高薪。
雖然研究加入人才的要素很有趣,但目前的設計下似乎無法增加挑戰性,
常常把人才搶光也無法有效的把同產業九格雇滿,
又或是遊戲機制希望避免玩家把九格雇滿?
且多數時候其實都在調整主管的薪資,
HQ人力資源部門應該要有的自動調整按鈕似乎還沒實作。
總之,DLC很有趣,但我認為目前的階段還不是很穩定,
如果是抱著玩完整版遊戲的版友應該不適合預購。
作者: aeolusbox (aeolusbox)   2018-03-09 16:44:00
這款是不是沒有人做中文化了?另外要買好像要去官網,STEAM的不是最新版?
作者: leon1309 (迷憶之途)   2018-03-10 02:17:00
感覺很不錯的遊戲,可惜沒時間玩了
作者: applewarm   2018-04-19 17:55:00
推心得分享!做總裁做到要官商勾結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