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報] 中國作家郝景芳《北京折疊》獲雨果獎

作者: UncleJericho (UncleJericho)   2016-11-08 23:36:54
國內可能缺的不是好的作品, 而是走出去的管道。
三體和北京折疊得獎時, 部分科幻迷曾經認為它們的譯者劉宇昆幫了大忙。劉宇昆得過雨
果獎, 熟悉規則, 本身自幼移民, 能理解兩邊的文化。(我個人認為三體和北京摺疊的中國
特色滿強, 換了人未必能譯的傳神)
漢文作品要想讓更多人讀到, 在目前還是需要翻譯。
就像莫言得獎的背後少不了馬悅然多年的努力。
幾年前伊格言自費翻譯, 就曾入圍國際獎項。
有些事不是光等就能等來的
轉錄一篇報紙對劉宇昆的報導
〈雨果獎背後的貴人——譯者劉宇昆〉
本文轉載自:北京晚報
繼劉慈欣憑藉《三體》成為中國第一位雨果獎得主後,80後女科幻作家郝景芳憑藉作品《
北京摺疊》於2016年8月20日再次獲得這個科幻界的重要榮譽。
2016年雨果獎頒獎典禮20日晚在美國堪薩斯城會展中心舉辦。郝景芳作品《北京
摺疊》獲得2016年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這一獎項頒給7500字至1.75萬字間的作品。
據介紹,郝景芳在《北京摺疊》中構建了一個不同空間、不同階層的北京,可像
「變形金剛般摺疊起來的城市」,卻又「具有更為冷峻的現實感」。故事多源自她自己的
生活日常,記敘現實的人情悲暖。
《北京摺疊》的英文版譯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譯劉宇昆,他也是《三體》英文版譯者
,這是他翻譯的作品第二次獲得雨果獎。
郝景芳對劉宇昆翻譯的效力做了如下評價。
下文是2015年《北京晚報》對劉慈欣的《三體》英文版譯者劉宇昆的專題報導:
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英文版在美國獲得世界科幻協會2015年度雨果獎
「最佳長篇小說」獎。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小說和世界頂級科幻大獎,終於發生了第一
次華麗碰撞。如今《三體》終於完成了「世界級水平」的奪獎之路,功臣首推劉宇昆。劉
慈欣獲獎後表示:「此次獎項可以說是我和劉宇昆共同獲得的。」
  「大滿貫」奪獎高手
  圈外人不一定瞭解劉宇昆,而國內的科幻迷,對他已不陌生。為了區別「大劉」劉慈
欣,大家叫他「小劉」;他的英文名字是Ken Liu,所以內地幻迷又俏皮地稱呼他「啃劉
」。
  小劉是美籍華裔科幻作家,早在大劉得獎前就獲得過雨果獎。所以在西方世界,小劉
遠比大劉有名、也出名得更早。
  1976年,劉宇昆生於甘肅蘭州,8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父母為他提供了大量讀物,
令他愛上了閱讀和寫作。劉宇昆時常回憶起小時候自己最愛編故事,然後配上插圖給爺爺
奶奶看。八歲時就創作了第一篇科幻小說,這也許是他熱愛科幻的開端。長大後在哈佛大
學主修英國文學和法學,業餘輔修計算機,畢業後成了一名軟件工程師。後來和幾個朋友
一起創立軟件公司,並認識了後來的妻子鄧啟怡。公司運轉良好,但他還想做一些不一樣
的事,於是又上了哈佛法學院讀研。畢業後成為一名企業稅法律師,工作辛苦卻報酬豐厚
。不過寫作這件事始終讓他唸唸不忘,直到他決定和鄧啟怡結婚時,借此機會再次轉換職
業,成為波士頓一名專攻高科技專利案件的訴訟顧問——這樣比較有閒暇重拾紙筆,繼續
鍾愛的小說與詩歌創作。
  律法訓練出的嚴謹邏輯與文學培養的創造性思辯,提高了他的寫作技巧、滋養了創作
才華。他也把律師工作的知識和經驗寫入到小說裡,例如《結繩記事》中就用到了知識產
權。2002年,隨著《迦太基的玫瑰》一文的問世,他開始在美國各大幻想文學雜誌和網站
嶄露頭角,逐漸受到業界矚目。之後兩年劉宇昆的創作速度以及質量都迎來了一個高峰,
陸續在各大科幻雜誌發表了二十多篇短篇科幻小說。講述移民家庭情感隔閡的魔幻現實主
義小說《手中紙,心中愛》是其早期代表作,探討了每個人年少時都曾犯下的錯誤,表達
了「情感是根植於語言之上」的深刻哲理。
  2012年9月2日在芝加哥舉行的第70屆世界科幻大會上,他憑藉《手中紙,心中愛》以
及《終結歷史的男人》獲得雨果獎、星雲獎雙獎提名。此後,《手中紙,心中愛》更是一
口氣斬獲了歐美三大獎項:星雲獎、雨果獎和奇幻界最高獎「世界奇幻獎」(均為最佳短
篇小說獎)。成為繼特德‧姜(姜峰楠)之後又一位備受肯定的華裔科幻作家。2013年,
他再接再厲,憑《物哀》再奪雨果獎。
  這樣一位新秀,也早被國內看中。最早是2009年4月,《科幻世界》雜誌刊載了他的
兩篇小說《愛的算法》和《單比特錯誤》。其中《愛的算法》一文深受讀者好評。此後,
他的不少科幻小說陸續在國內發表,逐漸為國內的科幻迷所熟知。
  2012年9月,《科幻世界》在「世界科幻大師叢書」系列裡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說集《
愛的算法》。2014年11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短篇集《思維的形狀》。2015年3月,
《科幻世界》出版他的短篇佳作集《殺敵算法》,收錄了獲雨果獎之作《物哀》。
  「我是美國人,講的是美國的故事」
  作為一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從來不去區分自己的寫作是中式還是西式。
  11歲移民美國,他花了很大功夫去適應小學、適應英語,從一開始孤單聽不懂到後來
滔滔不絕,他足足花了幾年時間才把英文磨練到找回自信的水平。
  當進入哈佛大學時,有意選擇了英語文學專業,並立即愛上了它。他熱愛上古英文的
節奏、中世紀英語的句法音韻和現代英語的創造性,還學習法語與拉丁文來進行比較和拓
展。在這期間,他模仿馬爾克斯風格寫作了一個故事,發表在著名的校辦文學期刊《哈佛
主張》上,那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真正發表作品。至少從那時起,他已經把英語變成了自
己的母語之一,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他的寫作王國。
  當他被中國讀者認識時,常常會被誤讀,即想當然地從外表聯想認為他會寫出中國人
的小說。可讀完他的作品,這一點幻想隨即破滅。讀者由此產生兩種感受:「以華裔的身
份寫這種純美國白人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更令人反感」;「小說充滿了傳統科幻特質和
東方人的獨有靜謐,而這種靜謐是由於上世紀東方移民獨有的疏離感而產生的。這種移民
身份,對客體文化的浸淫和對文化母體的疏離」(引自網友留言)。前者憤懣作者何以不
夠「黃皮膚」,後者臆造作者內心仍然是中式的。
  其實都是錯誤的。
  儘管劉宇昆的漢語出人意料地流利,但他的寫作和思維都是西方式的,平時也只說英
語。在一次和劉慈欣、法籍科幻作家阿麗耶特‧德‧波達爾(Aliette de Bodard)對談
時,法國和越南混血兒波達爾承認自己會有意識把越南的傳說、神話融入自己的科幻寫作
裡,而劉宇昆則坦言:「我是美國人,講的是美國的故事,沒有考慮中國文化對自己寫作
有什麼影響」;「對我來說,從來沒有身份認同的問題,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美國人。美國
是一個移民國家,和其他人一樣,我是自己決定成為美國人的,那麼我身上的中國文化背
景也是我作為美國人的一部分。」
  作為軟件工程師和科幻作家,劉宇昆鍾愛數學的嚴謹性,喜歡通過數學推演構建。他
的近期作品多表現於技術變革對家庭關係帶來的影響,如《擬像》中因為出軌而被女兒厭
棄的父親、只能一次次從擬像相機製造的幻影中重溫天倫之樂,如《奇點遺民》中父母在
被拋棄的真實世界裡與虛擬空間中的機器爭奪後代……
  劉宇昆並不刻意區分自己的作品是硬科幻還是軟科幻。「科幻小說已經發展到包容了
許多亞文類。我喜歡的定義是它包括任何帶有推測性元素的小說,只要明確排除超自然魔
法,這意味著科幻包括硬科幻、軟科幻、社會學科幻、政治反烏托邦、架空歷史、科幻奇
幻、科技驚悚等等。」這和劉慈欣尤其相通。大劉點評讀劉宇昆的作品「在感情上有許多
相通的地方,這種感覺在閱讀西方本土作者時是沒有的。宇昆將東方文化元素融入了科幻
想像中,由此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美感。從科幻角度來看,劉宇昆的科幻構思不僅極有獨
創性,且都十分巧妙精緻,富有詩意,像那些充滿生命靈氣的摺紙藝術品。科幻創意令人
震撼的不少,但有詩意讓人回味的不多,這是劉宇昆的珍貴之處。」
  這座橋樑是劉宇昆
  劉宇昆身上具有諸多討喜的特質:西方精英教育的背景,高顏值的東方面孔和談吐;
寫最純正的英文小說,但總隱約有中國文化的烙印。他自己也樂於承擔起這種多元身份帶
給他的使命感,他在個人主頁上給自己貼的眾多標籤之一就是「搭橋人」——三體人都知
道,《三體》獲獎,譯者功不可沒。大劉在他的獲獎感言裡專門寫道:「翻譯作品總是在
跨越兩個不同的文化和時空。就這本書而言,這座橋樑就是劉宇昆。他的譯文非常好,幾
近完美。」
  劉宇昆對中英文的純熟掌握,使其成為為數極少的能將中文科幻作品帶入西方視野的
使者。他就像一艘連接了《三體》與廣闊的英語閱讀圈的飛船,不僅如此,劉宇昆這艘飛
船,已經搭建起了一條中國科幻創作與英語閱讀圈的航線。
  除了劉慈欣,劉宇昆近年還將陳楸帆、馬伯庸、夏笳等國內科幻作者的許多作品譯成
英文在國外發表,起到了溝通中西科幻的橋樑作用。他譯的陳楸帆的《麗江的魚兒們》獲
得2012年世界科幻奇幻譯文獎,這也是首次頒予中國作家。近來郝景芳的《看不見的星球
》英文版被科幻電子雜誌Lightspeed買下,譯者也是劉宇昆。在中美文化交流的層面上,
他是一位極其稀有的寶貴人物:定位精準,能譯、會譯還利用自身資源大力宣傳。像日本
等非英語系國家也有水準不低的科幻作品,但獲得國際廣泛推崇的不多,就和沒有這樣一
位日裔的「劉宇昆」有很大關係。
  在他的推薦和帶動下,新生代中國科幻作家張冉、陳楸帆、夏笳、潘海天、阿缺已經
通過一些更有前瞻性眼光的平台跟美國的讀者陸續見面了,比如Clarksworld雜誌。該雜
誌近年來基本隔月發表一篇中國科幻作家的英譯作品,已發表作品包括張冉的《以太》、
陳楸帆的《開光》、阿缺的《格里芬太太今晚準備自殺》等。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會
有越來越多的黃皮膚黑眼睛出現在世界科幻奇幻大獎的領獎台上。正因此,2014年劉宇昆
被授予第五屆華語科幻星雲獎特別貢獻獎,大劉小劉頭次一起走紅毯,引起極大的轟動。
  此外,華裔血統的菲律賓科幻新秀作者Alyssa Wong的短篇小說《捕魚女王》入圍了
今年短篇星雲獎。本次雨果獎約翰‧W‧坎貝爾最佳新人獎也由一位黃皮膚的面孔Wesly
Chu獲得。沒準,他們會成為下一位搭橋人。《三體》英文版的獲獎已經成為了科幻跨越
民族、國家界限的一個例證。
  現在的劉宇昆正與妻子在創作一部基於東亞傳說的史詩奇幻題材長篇小說,鄧啟怡負
責創意並構建世界,劉宇昆則完成大部分的初稿。他還有另外兩個長篇試圖勾勒提綱,因
此會暫時從短篇小說中抽身,集中精力於長篇上。
作者: wayhowhown (Lycoptera)   2016-11-19 04:03:00
能走出去的翻譯管道真的很缺......
作者: DiAbLoE (?)   2016-11-20 22:59:00
真是人生勝利組阿
作者: Teaur   2015-02-05 02:41:00
說實話我覺得這篇北京折疊並不是概念上特別新穎,只覺得這是一篇有良知的作家寫的小說,類似魔幻現實主義這種多層空間的概念,在科幻上其實並不是很少見,這篇文章也並沒有出現什麼宏大的奇詭設定,它只是出於良知而已但是可惜的是如今有良知的作家還有多少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