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 人生是馬拉松

作者: JingJing00 (晶晶)   2016-09-03 07:08:53
你還在犧牲各式各樣高中生活,換取讀書時間,為了考大學嗎?
在科學領域裡,不斷探討的就是如何有效運用資源。
應用在考大學上,就是如何決定自己要多少心力讀哪些科目,以考上目標的系所與學校。
並不需要認為一定要每一科目都讀,不斷用意志力強迫自己,
你認為自己能保持那樣,讀五六種天差地遠的知識到50歲嗎?
還是在強迫的狀態下,讀一兩種相關知識到50歲,會有更好的人生發展?
有的時候讀累了,有人能用意志力強迫到一天讀12小時。
令人佩服,但對長久的人生來看未必有益。
考上大學了才是開始,這四年才正式決定未來的職場技能。
人都和橡皮筋一樣,壓縮到一定程度,反彈程度會很大。
壓縮的越多,越會反映在大一、大二,甚至大三,甚至永遠...厭惡研究知識。
回到有效利用資源的主題,指的是了解自己,設定自己最有利的目標校系
這校系絕對不是在每一科都花一樣的時間,而是重點鎖定一科花費50%心力後,
再決定剩餘科目的優先順序。因為高中科目有許多對未來的人生是一點幫助也沒有的。
舉兩個極端的例子,對寫程式很有興趣,基本上80%時間都可以拿來念數學跟英文,
熟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對你的未來一點幫助也沒有。
也許,考不上眾人眼光的第一志願,第二,甚至第六、七志願。
但那兩個科目會對未來人生有重要的影響並打下基礎,
而且同時也會有豐富的高中生活。
更別忘記如果你很有興趣,也許17歲時已有許多作品,被一些老外知道。
另一個例子當然是外文類的科系,犧牲時間在一些對未來毫無影響的知識,
例如地理洋流、排列組合,基本上完全是錯誤的投資。
也許,因為高中生高一開始就被全部科目追殺,似乎很難了解自己該使用何種策略?
但這其實是認識自己的絕佳時機,在煩到不行時,最能讀得下去的科目,
原則上就是自己有興趣的科目。
接著就能研究該科目哪個大學系所採計較多。
因為那表示,未來如果你在生活上有困難,心力交瘁時,你仍然能利用這知識專心思考,
為自己獲得生存價值。
原則上,這種擬定策略,執行,評估,是未來人生任何一個階段都會碰到,
找工作時要利用自己的優勢談薪水,工作上執行專案時也是掌握資源後決定如何做。
無論如何,都不會是用意志力強迫的方式,去找工作,去執行專案。
而是去思考,去尋找在何種情況下,哪個方法最有效率。
而這方法絕對不會是一直告訴自己要暫時犧牲,換取被構築的、印象中未來的美好。
很多沒列在考科上的書籍,17歲時看和20歲時看都會有不同人生體驗。
和高中朋友出遊,和大學以後相比,又是一種不同相處模式,不同的人生回憶。
考到自己理想校系,不就是為了有自己想要的人生嗎?
犧牲掉17歲的? 人生也只有一次高中時光。
所以,讀累的時候,除了站起來走走喝杯水,也想想是不是已經犧牲、失去太多?
一不小心累積過多的彈性疲勞,其實,反而影響到未來長久的人生。
作者: PlatycodonBK (黑桔梗)   2016-09-03 23:11:00
贊同原po 有時候心態的變化不是自己可以調整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