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國志‧溫恢傳》(關於曹魏都督諸軍事)

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7-12-28 00:47:35
※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銘言:
: : 先說一下關於張遼當征東將軍與曹休出任都督的部分。
: : 從〈張遼傳〉、〈曹休傳〉的記載來看,
: : 曹操拜張遼為征東將軍的時間是在漢獻帝建安 20 年(215),
: : 當時曹休還沒居於獨當一面的高位。
: : 曹休都督揚州,是曹丕繼位為魏王、夏侯惇去世之後的事情。
: : 夏侯惇死於漢獻帝延康元年(220;該年十月曹丕稱帝,改年號為黃初)四月,
: : 曹休此時才被曹丕拜為鎮南將軍,派去接掌都督江淮前線各軍的要職,
: : 填補夏侯惇去世後留下的空缺。
: : 此時的張遼的官銜已經不是征東將軍,
: : 而是曹丕魏王國的「前將軍」了。
: : 也就是說,張遼當征東將軍的時間,
: : 與曹休督江淮地區的時間,兩者沒有重疊。
: : 孟公威當征東將軍的時間,
: : 已是在曹魏時期,
: : 這個時候的曹魏已經建立了「征、鎮、安、平」的將軍等級制度,
: : 「征東、征南、征西、征北」是這四類將軍當中等級最高的,
: : (大家玩光榮三國志遊戲一定也都有看到這個等級次序)
: : 只要當到「征」字級的將軍,一定都帶有「都督XY諸軍事」的高級軍職。
: : (「鎮」字級將軍也可如是觀)
: : 因為「征」字級將軍等級很高,
: : 除了在他之上更高等級的「都督中外諸軍事」之外,
: : 不會居於其他都督之下。
: : 「征」字級的將軍都是出去「都督」其他將領的,
: 直到延康元年(220年)10月,曹丕才稱帝,所以曹丕還是魏王時,就已拜曹仁為車
: 騎將軍
: 這意味著此事發生在220年10月之前,之後〈曹仁傳〉又提到"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將
: 軍"
: 表示已經曹仁當車騎將軍,至少有延續到過了220年10月
: 為免遭鍾情《通鑑》的嫌疑@@..同本《魏書》就說"(黃初二(221)年)夏四月,
: 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推得曹仁直到221年4月前,都是車騎將軍
: 那麼曹仁當車騎將軍時,都督的是"荊、揚、益州諸軍事",而非"中外諸軍事"
: 而《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九》則說:
: "(黃初元(220)年7月)遣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與(孟)達共襲劉封"
: 換句話說,曹仁當車騎將軍 & 夏侯尚當征南將軍的時間,有重疊到
: 可見「征」字級的將軍當都督時,還是有居於其他都督之下
: 雖然〈夏侯尚傳〉的說法是曹丕稱帝後,才拜夏侯尚為征南將軍
: 跟《通鑑》顯然有衝突,當然可能《通鑑》有誤植
: 但我也只能說《魏書》其實錯誤也不少
: 而且〈夏侯尚傳〉寫得很像220年10月後很快甚至沒幾個月,夏侯尚就當了征南將軍
: 能否過了221年4月之後才當征南,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問號
Houei 板友提出的質疑,正揭露了曹丕稱帝之際曹魏制度的複雜多變,
一些後來大家熟悉的制度,在曹丕稱帝的初期,
有的其實尚未穩定下來。
就我的理解,Houei 板友的看法是認為:
 「征」字級將軍當都督時,除了「都督中外諸軍事」以外,
 還是有居於其他都督之下的可能;
 所舉的例子,是曹丕拜曹仁為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
 而此期間,征南將軍夏侯尚是「荊州刺史」,
 看來應該是在曹仁的都督職權轄下。
 (Houei 板友原文中沒有提到夏侯尚當荊州刺史,
  上面是我的補充)
因為我前一篇po文有說到:
 「因為『征』字級將軍等級很高,
  除了在他之上更高等級的『都督中外諸軍事』之外,
  不會居於其他都督之下。」
所以曹仁與夏侯尚的這個例子,看來是個反證,
我的說法便值得懷疑了。
我前篇po文上面的部分確實說得不夠精確,
因為我是就曹魏時期大部分時間所運行的制度來概述,
(不過我沒有說明這個前提,這是我的疏漏)
而前述關於曹仁、夏侯尚的情況,
正剛好是在這套慣行制度穩定下來之前的過渡期內產生的,
所以我的概述就會引起疑問。
這邊先依據《三國志》再來羅列一下相關的時間資訊:
在延康元年(220)曹丕即位為「魏王」之後,
曹丕拜曹仁為「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
(〈曹仁傳〉)
夏侯尚則是在這一年(220)的十月曹丕稱帝後,
被任命為「征南將軍、領荊州刺史、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
(〈夏侯尚傳〉)
至於「都督中外諸軍事」這個高級軍職,
則是要到將近兩年後的黃初三年(222)才出現,
首位被任命為「都督中外諸軍事」的人是曹真。
(〈曹真傳〉)
因此,我前一篇po文中提到的曹魏都督制度中之「征」字級將軍的特徵,
在黃初三年「都督中外諸軍事」一職出現之前,
其實都尚未成形。
若再進一步說,雖然黃初三年曹真開始「都督中外諸軍事」,
但也未必就可以因此認為:曹真的都督權力在曹仁之上。
因為當時曹仁的官銜「大司馬」高於曹真的「上軍大將軍」,
而曹仁的輩分、資歷與戰功,也都是曹真所不及,
曹丕本人對於曹仁也相當肯定並且重用,
(〈曹仁傳〉)
曹真與曹仁在當時頂多只能說是並駕齊驅。
曹丕在黃初三年南征孫權的時候,
也沒有把曹仁擺在曹真的指揮之下,
而是兵分三路,讓資深、高位的曹仁與曹真各自指揮大部隊,
並未因曹真是「都督中外諸軍事」,就讓曹真來主導全局。
與其說這是制度的作用(或者說制度沒發揮作用),
不如說是曹丕刻意的安排:
 如此一來,既可尊重有實績的宿將,
 又可以給親信新貴(曹真、夏侯尚)表現機會。
可能要到隔年黃初四年(223)三月曹仁去世之後,
曹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力與地位,
才得以逐漸名副其實地塑造成型。
曹仁、夏侯尚同管荊州的時間點,
曹魏的都督制度還在草創變化階段,
與後來慣行的制度就無法一概而論了。
對此問題有興趣的板友,可參考唐長孺〈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這篇文章,
(收於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書中)
裡面引用了〈魏公卿上尊號奏〉這篇碑文,
碑文的內容是從出土的石碑上,把文字拓錄下來,然後加以釋讀而成;
延康元年(220)曹丕的眾臣子多次聯名上奏勸進,
請求曹丕受禪稱帝,這是其中一篇上奏勸進文(十月廿七日己巳奏)。
這篇碑文中列出了許多魏王曹丕臣子們的官銜,
其中就包括了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臧霸等人,
(唐長孺的文章中沒有引用曹仁的部分,
 因為他在該處是要討論征鎮東南西北將軍的都督體制的雛形,
 而曹仁當時是車騎將軍,所以唐長孺就沒有提及曹仁)
他們當時的「都督」職銜,
與《三國志》所說的「都督XY諸軍事」並不相同,
而是由「使持節、行都督、督軍」組成,
每個人人的都督銜當中,都完全沒有說明各自管轄的地區範圍,
與後來慣見的都督銜形式很不一樣。
這當中的曹休、臧霸兩人,
因為在都督銜之下,各自還帶有領揚州刺史、徐州刺史的官銜,
只有他倆還可藉此得知各別負責的地區大概是哪裡。
這裡也把這篇碑文中曹仁等人的官爵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使持節、行都督、督軍、車騎將軍、□□臣仁        (曹仁)
 ……(曹仁後面還列了六人,都沒有都督銜)
 使持節、行都督、督軍、鎮西將軍、東鄉侯臣真       (曹真)
 使持節、行都督、督軍、領揚州刺史、征東將軍、安陽鄉侯臣休(曹休)
 使持節、行都督、督軍、征南將軍、平陵亭侯臣尚      (夏侯尚)
 使持節、行都督、督軍、徐州刺史、鎮東將軍、武安鄉侯臣霸 (臧霸)
(「臣仁」前面的「□□」,
 是原本碑石字跡不清楚、無法判讀的字,
 從其他人的名字前面都是封爵的體例來看,
 「□□」二字應是曹仁的封爵「陳侯」)
從上面這些〈魏公卿上尊號奏〉這篇碑文所列的都督相關官職名號,
可以看出當時都督制度還處於創造階段,
與後來定型化的都督銜相較,此時的都督制度內容顯然還不穩定。
《三國志》有可能是把後來定型的都督職銜,
拿去套在之前的史事上,寫成我們今天所見的紀傳內容,
於是乎便造成了碑文與書本記載的差異。
(碑文全文可以在《隸釋》的卷 19、《金石萃編》的卷 23 找到)
如此一來,甚至連延康元年(220)時曹仁、夏侯尚等人究竟「都督」了什麼,
都不是目前靠《三國志》等傳世文獻的記載就可以判定的問題了。
曹仁此時究竟是不是如〈曹仁傳〉所說的「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呢?
夏侯尚此時是否如〈夏侯尚傳〉所說的「都督南方諸軍事」呢?
在與〈魏公卿上尊號奏〉這篇碑文對照比較之後,
都成了無法確切證明的問題了。
另外可再看《宋書》〈百官志上〉的說法:
「建安中,魏武帝為相,始遣大將軍督軍。二十一年,征孫權還,
 夏侯惇督二十六軍是也。
 魏文帝黃初二年,始置都督諸州軍事,或領刺史。
 三年,上軍大將軍曹真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則總統外內諸
 軍矣。」
在現今可見敘述都督制度起源的文獻裡面,《宋書》是成書最早的;
《宋書》在這裡指出「黃初二年,始置都督諸州軍事」,
此說法與前面〈魏公卿上尊號奏〉碑文的內容正好可以呼應。
換句話說,〈魏公卿上尊號奏〉這篇文章寫成時,
還沒有設置「都督諸州軍事」這樣的高級軍職,
所以在上面那篇碑文中,
我們看不到「都督XY州諸軍事」這樣的都督銜。
如此一來,〈曹仁傳〉說的「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
應該並不是曹仁在延康元年時被曹丕授予的的真正職銜,
而是記載此事之人,使用後來的都督職銜命名方式來加以改寫的,
此種改寫到底精不精確?
改寫後的都督銜,與原本的職銜所指的範圍是否完全貼合?
這些都是有必要存疑的。
不只是曹仁而已,
夏侯尚、曹休、曹真、臧霸等人的都督銜的記載問題,
也都與曹仁的情況類似。
由此觀之,曹魏初期的都督制度運作尚在形成階段,
與後來較成熟穩定的曹魏都督制不適合等量齊觀,
兩者之間是存在差異的。
征南將軍夏侯尚攻打上庸劉封之時,
夏侯尚是否在曹仁的都督職權管轄之下,
目前無法判定。
不過,前一篇po文裡我說除了都督中外諸軍事外,
「征」字級將軍擔任都督,不會居於其他都督之下,
這個說法必須修正。
畢竟「征」字級將軍地位雖高,但仍然不是最高等級的官員。
如果遇到三公等級的高官或大將軍、驃騎、車騎之類更高等級的將軍出任都督,
或是朝廷命將掛帥出征、並命令前線地區的都督配合主帥的軍事行動等情形,
那麼在制度上,「征」字級將軍仍然有可能接受其指揮。
一個例子是張郃的最後一戰:
 當時張郃已是車騎將軍,但仍要接受司馬懿的指揮,
 因為司馬懿是更高位的大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
車騎將軍都如此了,「征」字級將軍就更有理由比照辦理;
官位、將軍號的高低,以及皇帝賦予的職權範圍大小,
都會影響指揮權的上下隸屬關係。
然而,目前我還沒看到曹魏時期有「征」字級將軍,
被其他都督指揮的實例。
(若是我漏看,還請板友幫忙指正,謝謝)
至於曹魏初年是都督制草創階段,情況複雜且缺乏切實的記載,
不僅存續時間甚短,而且又與後來定型化的都督制度內容不盡相同,
必須另外探討,無法相提並論。
一般說到的曹魏都督制內容,
就不太適合把曹魏初年也包括進去了。
        
作者: tucker (苦惱的尼采)   2017-12-28 03:41:00
推詳盡考證
作者: diablo81321 (流月城七殺提督)   2016-01-07 02:45:00
滅蜀時鄧艾跟鍾會當時不相隸屬嗎?我記得鄧艾是征西 而鍾會是鎮西 可是有上下指揮嗎
作者: boman (暴 民)   2016-01-08 23:34:00
我會覺以宋書一條去打倒陳志記錄不妥,正因為有公卿上尊號奏引證都督制在曹丕為魏王時成建制。都督督軍巳經是正式官職,亦非都督和督軍分開。四征被督有張郃例子,征西車騎會是先征西,後車騎。任征西可能在曹真麾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