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C_Chat 看板 #1Vi40lO4 ]
作者: IronSkull (真的好想開戰刃型侍從) 看板: C_Chat
標題: [40K] 星際戰士動力盔甲型號一覽
時間: Sun Nov 15 04:38:01 2020
每一位星際戰士的盔甲不僅僅只是一層甲殼,也是一件信物,象徵著戰士的地位與戰功。
一萬多年以來,星際戰士的盔甲在持續守護無數阿斯塔特的同時,也以自身表面精雕細琢
的圖騰與墨寶傳承戰團榮耀的過往。
它們每一型號都象徵著不同時代的歷史,有些榮耀且令人嚮往,也有的沉重而不堪回首。
MK. I 雷霆式 "Thunder"
‧在紛爭亂世末期,廢土泰拉上的各方勢力都因資源或技術限制,無法量產遠程武器只能
回頭以科技強化旗下戰士的近戰能力,雷霆式便因此應運而生。
‧雷霆式沒有標準的生產規格,往往會因所屬的勢力、美學還有可用資源影響,使得最後
完成的盔甲樣式南轅北轍。
‧雖說雷霆式盔甲的名號來自其上的閃電紋路與帝國猛禽,但事實上,它的使用者不僅限
於帝皇手下的雷霆戰士和阿斯塔特,而是當時廢土泰拉上的所有超人戰士。
‧雷霆式只有向上半身提供動力,使用者得全憑雙腿支撐整套盔甲的重量行動,這個特點
除了考驗使用者的體力之外,也導致它在行動時異常吵雜,無法執行隱密任務。
‧除此之外,開放式結構無法阻絕毒物或提供氧氣,以及欠缺維生裝置與恆溫系統等缺點
,使雷霆式難以滿足日後大遠征時代的需求,所以早在帝皇征服月球之前,雷霆式盔甲
就隨雷霆戰士一同退出了歷史舞台。
‧之後到了荷魯斯之亂時期,雖然仍有雷霆式盔甲存在,但也只是被藏在帝國宰相馬卡多
的居所中,作為骨董供人鑑賞而已。
‧現實中雖然有出品雷霆式的模型給玩家收藏,但無法作為戰力加入桌上遊戲。
MK. II 聖戰式 "Crusade"
‧作為大遠征初期的主力型號,聖戰式的性能相較雷霆式有著突飛猛進的提升
‧諸如能隔絕有害物質的全封閉結構、全身提供動力、醫療維生系統、秘瓷裝甲板、透過
精神脈衝反饋訊息的感測器、以及裝有小型演算裝置,能夠自動過濾有害聲光的頭盔等
日後動力盔甲的標準配置,皆在聖戰式上首次出現。
‧將大量小型甲片互相銜接的設計,使它在保護重要的纜線與關節時依然保證了機動力,
然而也帶來了較高的生產與維護成本。
‧在第四十一千年的現在,僅有少數戰團依然保留著個位數的聖戰式盔甲。
‧早期的聖戰式,其頭盔和胸甲連成一體,穿戴者雖然可以轉動頭部挪移視線,但頭盔
不會跟著移動,直到後來鑄造世界修改設計,才出現頭盔與胸甲分離的版本。
MK. III 鋼鐵式 "Iron"
‧其稱號來自於強大的推進能力。
‧當時隨著大遠征的進行,星際戰士開始需要在巢都或戰艦內部的狹小空間進行戰鬥,為
應對這種難以閃躲騰挪的作戰環境,帝國修改了裝甲配置,開發出MK. III動力盔甲。
‧MK. III比聖戰式更加厚重的正面裝甲,與頭盔臉部帶有斜面的特殊造型,讓它可以承受
或偏轉來自敵人的砲火,在槍林彈雨中強行突擊。
‧同時,設計者削減背部的盔甲,避免鋼鐵式變得過於笨重。
‧不過即使設法減輕重量,鋼鐵式行走時過於鏗鏘有力這點依舊無法改進。
‧在荷魯斯之亂過去一萬年後,健在的鋼鐵式已是寥寥無幾,僅有戰團要人才能穿戴。
‧在現實中,鋼鐵式的頭盔設計,是將中世紀的騎士頭盔加上工業風格改造的結果。
‧這個設計也成了日後灰騎士神盾式動力盔甲的雛型,並在故事中被設定成日後MK. IV與
MK. VI的頭盔設計原型。
MK. IV 極限式 "Maximus"
‧在大遠征中,帝國收復無數失落世界,並回收那些倖免於難的科技傳承,機械神教吸收
這些科技後,研發出新一代MK. IV動力盔甲。
‧採用失落科技製造的極限式,減少裝甲板的分件數量,並改用軟質外殼保護關節,減輕
重量與維護成本。
‧雖然在這過程中有犧牲些微的肢體靈活度,但隨之而來的移動速度提升足以彌補。
‧另外,極限式提升了各項內部配備的工作效率,減少了這些配備佔據的空間
‧例如縮小動力背包的體積,降低電纜管線的數量與管徑等。
‧由於防護性能的提升,MK. IV將部分的管線移動到裝甲外側,成為它與前三代盔甲外觀
上的顯著差異。
‧在大遠征後期,極限式曾被視為阿斯塔特的完美盔甲,並計畫大量生產讓全體阿斯塔特
都換裝為MK. IV,可惜最後這個計畫因荷魯斯之亂被迫中斷。
‧目前仍有少數戰團保有生產MK. IV的能力,例如「紅蠍」或「鋼鐵之手」。
MK. V 叛亂式 "Heresy"
‧背負著功虧一簣的悔恨與兄弟鬩牆的苦痛,象徵帝國黑暗時代來臨的不祥盔甲。
‧在荷魯斯之亂開始後不久,叛變方和忠誠方面對四分五裂的帝國,很快就因為後勤體系
崩潰雙雙面臨補給不足的困境。
‧即使這時已開始換裝極限式盔甲,手頭上的聖戰式和鋼鐵式也還算堪用,但面對激烈的
戰事消耗,阿斯塔特們急需可以替補消耗的動力盔甲。
‧一如當年誕生於廢土紛爭的雷霆式,雙方的科技戰士和戰團工匠不約而同在大叛亂戰事
的壓力下,研發出以生產與維護為首要目的叛亂式,一種簡陋但勝在及時的應急產物。
‧MK. V只需最基礎的材料就可以製造,還能夠更換MK. II~IV任一型號的零件進行修補,
極盡所能降低了後勤壓力。
‧在秘瓷裝甲的外側,加裝以分子鍵合螺栓固定的塑鋼裝甲,作為消耗性的額外防護。
同時,為了避免螺栓在面對攻擊時形成結構弱點,設計者還在其上加裝秘瓷護帽,造就
叛亂式獨特的外觀特徵。
‧雖然叛亂式的確解決了後勤壓力,但笨重的額外裝甲和粗大的舊式纜線使它出力不足,
而當設計者想提升動力背包出力時,又要面對材料品質導致的散熱不良,和加裝纜線所
帶來的重量與結構弱點增加等問題。
‧就算不作任何改動,原有的散熱問題也足以逼迫穿戴者降低輸出功率,來換取相對舒適
的作戰環境。
‧荷魯斯之亂結束後,叛變者持有的叛亂式盔甲多半隨主人踏入恐懼之眼,一直持續使用
直到今天。
‧而忠誠者則因不願對那慘痛的歲月多作回想,銷毀或拆解了大多數叛亂式。
‧話雖如此,仍有少部分忠誠方戰團認為叛亂式見證了帝國最為不易的勝利與帝皇升天,
將其作為珍貴的先賢遺物傳承下來,並對有資格穿戴叛亂式的戰士抱持敬意。
‧不過對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的審判庭來說,持有和叛變者相同款式盔甲這種行為,簡直和
發犯罪預告差不多。
(你看我身穿異端式、手拿鍊鋸斧,一☆臉☆忠☆誠☆)
‧在現實中,負責設計動力盔甲的設計師認為MK. V是最難設計的一套盔甲,因為它設計時
MK. VI和VII都已經完成了,MK. V卻必須配合故事比前兩者顯得更為古老,還要將新舊
世代動力盔甲的特徵混合在一起配合科技樹的演進過程。
‧MK. V的頭盔設計基礎來自終結者盔甲的頭盔,在故事設定中則是因為挪用終結者頭盔的
補給來改造成MK. V的頭盔,所以兩者在輪廓上才會有一定的相似度,性能也差不多。
MK. VI 烏鴉式 "Corvus"
‧名稱、外貌、研發都與闇鴉守衛因緣匪淺,凡有鴉衛人物出場的插圖多半會穿它入鏡。
‧在大遠征末期作為極限式的替代品開始研發,主要目標是希望能在不犧牲性能下,降低
生產和維護的負擔。
‧在初步生產後發送到鋼鐵戰士和火蜥蜴兩大軍團,但兩者都對新式盔甲的輕巧設計頗有
微詞,希望能修改成更加厚重的強攻式樣。
‧在幾經協商之後軍團與設計者達成協議,在修改設計之前先投入一定數量的MK. V(暫稱)
進行實戰,再確認是否要根據軍團意見進行修改。
‧實戰測試的任務最後落到了第十九軍團闇鴉守衛的頭上,內容是要他們派出一千位穿著
MK. V(暫稱)的士兵前往斯卡蘭德星區(Scalland Sector)討伐當地的神靈族。
‧嚴格來說此時闇鴉守衛還在休養上次戰役的損失,並不適合執行任務,所以有部分人士
推測是鋼鐵戰士原體潘圖拉伯刻意推動這個結果,希望能藉此確保新式盔甲的研發轉往
自己期望的重裝強攻式樣。
‧結果闇鴉守衛靠著新式盔甲的敏捷與戰鬥資訊界面,使出驚人的打帶跑戰術痛擊神靈族
,直接把敵人驅逐出了斯卡蘭德星區。
(嘿潘圖拉伯你怎麼又在生氣啦潘圖拉伯)
‧結束斯卡蘭德戰役後,班師回朝的闇鴉守衛帶回大量寶貴的數據與建議,使機械神教能
更進一步改良新式盔甲。
‧改進後的盔甲增加備用的動力纜線,並調整胸腹盔甲的弧度,最後拍板授予編號MK. VI
,並以鴉衛原體寇弗斯‧科拉克斯之名命名為烏鴉式,準備開始大量生產。
(鴉衛原體Corvus Corax)
‧結果剛開始生產不到一年就遇上荷魯斯之亂,機械神教大部分產線都轉去優先生產MK. V
叛亂式,原本預定要大量製造的烏鴉式反而沒怎麼生產。
‧少數及時出廠的的烏鴉式大都配備給闇鴉守衛,補充他們在伊斯塔萬大屠殺中的損失,
及獎勵他們誓言對抗叛徒、重建軍團的決心。
‧烏鴉式雖然沒有超越前人的防禦力,但有著令科技戰士讚不絕口的改裝彈性,能夠直接
通用極限式零件的優秀後勤,和備用纜線帶來的損害承受能力,同時它還是最輕的動力
盔甲,有著其他型號難以企及的隱匿機能。
‧在荷魯斯之亂時期,叛變者襲擊火星上的工廠帶走了部分設施,因此獲得自行生產烏鴉
式盔甲的能力。另外阿爾法軍團也曾取得一批烏鴉式盔甲,並成立專門使用它的部隊。
‧歐克蠻族對星際戰士的稱呼「鳥嘴小子(Beakies)」即是源於烏鴉式頭盔的鳥喙造型,
此特徵也導致現實中粉絲會稱呼烏鴉式為「Womble armour」或「Beakie armour」。
‧第一款星際戰士模型在1980年代發售時,選用的動力盔甲即是MK. VI,但是一直到第二
款動力盔甲MK. VII登場,他們才為它補上MK. VI這個編號。
‧當時設計者們本有打算把小腿和足部設計成靴子一類的造型,但80年代的射出成形技術
無法達到這種要求,只好修改成簡單的圓筒狀護脛,就此定下星際戰士的經典設計。
MK. VII 天鷹式 "Aquila"
‧最經典的動力盔甲,絕大多數人對星際戰士的第一印象。
‧MK. VI的升級版,不須改裝就可以通用全部的零件。
‧胸腹裝甲覆蓋面積加大,纜線外露的部分與MK. VI相比更少。
‧胸前通常裝飾有象徵帝國的帶翼顱骨或雙頭鷹,其中雙頭鷹本是只有帝皇本人和祂賞識
的第三軍團帝皇之子才有資格使用,但在第三軍團叛變後這項限制就解除了。
‧原本和MK. VI一樣是在火星上進行研發,但叛軍接近太陽系後帝皇警覺到火星可能陷落
,為避免成果落入敵人手中便下令研發人員先行撤離到泰拉,使天鷹式逃過一劫。
(烏鴉式:幹)
‧在火星陷落後開始生產,優先提供給駐守泰拉和月球的阿斯塔特。
‧盔甲內部增設了一組太陽能充電器與蓄電池,即使失去動力背包也能持續運作一個月。
‧彷彿發怒嘶吼的眼眉與揚聲器,是設計師希望星際戰士看上去更有侵略性的結果。
‧第一版「行商浪人」中有一款星際戰士模型改造範例,是把MK. VI頭盔的鳥喙部分割斷
進行改造,被視為最早的MK. VII雛形。
‧雖然天鷹式的模型早在1990年就已出廠,但胸前的圖案是帶翼的顱骨或寶石,直到1997
年開始才有出現胸前飾有雙頭鷹的版本,同時帶翼寶石的版本跟著消失。
‧工作室對此的說法是寶石都被神靈族偷走了。
MK. VIII 遊俠式 "Errant"
‧天鷹式的升級版,數量很少,只有資深人員才能穿戴。
‧胸腹裝甲能完全包覆纜線,防禦更加強化,但是用以掩護頸間而增設的立領會卡住形狀
不合的頭盔,失去前幾代反覆強調的通用性。
‧本來有可能成為下一代標準軍備,但隨著原鑄星際戰士和MK. X的出現,此種可能性消失
無蹤。
MK. X
‧第八版隨原鑄星際戰士一同出現的新式盔甲。
‧不同於前面八個型號,只有編號沒有名稱。
‧很多人都想問MK. IX去了哪裡,但是官方從未作出解釋。
‧匯聚過往型號的優點而成,所以能在其上看到神似MK. IV的頭盔,和類似MK. VIII的
胸腹裝甲。
‧泛用性非常高,只需加掛組件就能轉為不同單位。
‧雖然科技感十足的設計讓喜歡科幻軍武的粉絲非常興奮,但失去以往的古樸厚重使愛好
騎士美學的粉絲很不習慣。
‧GW應該也有發現這個問題,所以後來更新到第九版時,新單位劍衛就換成類似鋼鐵式的
頭盔,同時更新的原鑄突擊小隊也新增了鏈鋸劍這一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