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 郭董,你又錯了!(論民主自由與投資)

作者: ernie80168 (方方)   2014-11-18 08:58:39
郭董,你又錯了!台灣愈是民主自由,愈能吸引外商投資
發表於關鍵評論網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92920/
註:剛出爐的打臉文,分享給大家。
正好在準備資格考,於是就把手邊的書單拿來寫一寫。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於11月15日接受陳文茜訪問時表示:
「若我是外商不會投資台灣」,台灣的各家媒體均以此
為題大幅報導。先不論郭董的公司到底還有多少比例的
經濟活動是在台灣(例如組裝iPhone工廠全都在中國)
、到底為台灣創造多少經濟效應,也不論郭董的公司曾
發生過的一連串跳樓事件、名列血汗科技大廠之列,郭
董主要是想告訴大家台灣必須要趕快跟中國大陸簽訂服
貿和貨貿,必須有一個強政府,立法院和民意對經貿談
判的監督會把投資者嚇跑。
郭董說:「民主發展不是最重要,強政府才是最重要,
強政府是指政府有強大的執行力以及法治,而且順序要
擺對,民主要擺在最後。」
筆者曾經針對郭董鄙視民主政治的發言,整理了一些政
治學研究成果來告訴大家為什麼郭董錯了(「民主不能
當飯吃」?郭董,你錯了!),本文再來整理政治學的
研究告訴我們的事:什麼因素影響國外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立法機構
對經貿談判有什麼影響呢?
影響國外直接投資的因素
政治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民主政體能夠吸引較多的外商
前來投資,原因在於民主政治當中的公民權利、政治權
利,以及對政府權力的限制,才能夠保障法治(rule
of law)實行,如此才能夠保障個人的財產權、減少
被國家隨意亂徵收的風險、提供穩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
,然後才能吸引更多人放心地前來投資(Goldsmith,
1995、Nieman and Thies, forthcoming、
Li & Resnick 2003、Jensen 2003)。
因此,在絕大多數研究中,學者發現民主國家相較於威
權國家而言,更能夠提升國外直接投資,而且民主程度
與FDI呈現正比關係。
Jensen(2003)檢視了1970到1997年之間114個國
家的表現,發現民主指標(Polity III 資料庫,把
國家從民主到非民主由10分到-10分打分數)與國外直
接投資(佔GDP的比例)成正比,也就是說,一個國家
的民主自由程度愈高,吸引到的投資愈多。
Li and Resnick(2003)的研究大致上也得到同樣
的結論,他們採用的資料庫含蓋1982到1995年間的53
個開發中國家,研究結果也顯示民主指標(Polity IV
資料庫)與國外投資的淨流入量是顯著正相關(see
also Choi 2009)。
Asiedu and Lien(2011)指出,只要一個國家的經
濟活動不是集中在天然礦產、石油輸出等容易被大財團
壟斷的產業,民主程度(Freedom House自由之家資
料庫)與國外直接投資(佔GDP的比例)成正比。他們
的樣本數含蓋1982-2007年間的112個發展中國家。
Busse and Hefeker(2007)的文章很適合為這段
作結。他們用1984到2003年間的國家樣本,整理出最
能夠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的因素:政府穩定程度、沒有內
亂或族群衝突、民主程度(公民政治權利)、法治程度
。我們可以說,「民主自由程度愈高,愈能夠吸引國外
投資」基本上是學界一個廣為接受的共識。
不過,在民主與國外直接投資的相關研究當中,目前仍
然有一個爭論:民主程度對大型跨國公司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NC)的投資
意願影響為何?Li and Resnick(2003)指出,有
些跨國公司較喜歡到威權國家去投資,因為這樣才能規
避民主程序下的各種法治程序,在愈缺乏民主法治的地
方,愈有走後門、靠關係、靠特許權而壟斷市場的機會。
Busse(2004)發現,在1970至1980年代間,大型跨
國公司特別喜歡投資那些威權國家,而威權國家也常常
利用這些大型公司的投資當作一種壓榨人民的方式。這
個研究與Asiedu and Lien(2011)的研究可以互
相呼應,因為那些被人權團體與NGO所指責的大型公司,
多半是掌握能源開採與出口的石油公司。在Busse論文
中被提到的例子有:Unocal石油公司在緬甸;殼牌石油
公司在奈及利亞,以及BP石油公司在哥倫比亞的各種行
為。Busse同時指出,1990年代以降,這樣的現象仍然
存在,但是較少出現。
說到這邊就要來「反觀」一下郭董大聲疾呼的許多想法,
包括台灣太過民主、民主不能當飯吃、我們需要一個強力
政府、立法院及民間團體不要再扯後腿、民主要放在最後
順位之類的言論,以及動不動就威脅「不要逼我離開」、
「不再投資台灣」、「強力擴展中國市場」的種種發言,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郭董領導的鴻海,比較接近哪種類型
的大型跨國公司呢?
威權政體與國外直接投資
民主的程度與國外直接投資成正比,這似已被學者們廣為
接受。最新的研究議程是討論什麼因素影響威權政體的
FDI多寡。
我們可以發現,就算在威權國家當中,也不是讓統治者擁
有無上的權力、一個超級「強大」的政府(依照郭董的思
維,應該就是政府官員可以決定一切),就可以吸引投資
。研究結果顯示,正好相反。
Gehlbach and Keefer(2012)的研究指出,在威權
國家當中,如果統治者的權力愈受到節制,愈能夠吸引國
外投資。獨裁者權力受節制的來源包括:制度化的政黨政
治(而非一人說的算),存在領導者更替的相關規則,以
及競爭性高的選舉。其背後的因果機制是,當獨裁者受到
節制的時候,就愈不能恣意妄為,當他要亂來的時候,會
有其他人利用那些集體決策機制來制衡獨裁者,這樣一來
統治的成果會比較好,治理的效能會提高,政權較穩定,
投資較能獲得保障,因此就能吸引到外商投資。
立法機關的參與
政治人物最常告訴我們,談判要講究效率、機密,所以總
是拒絕公布資訊,或是不想要做評估報告就要大家相信一
個對外談判是利大於弊。事實上,政治學的研究告訴我們
的也是完全相反。在對外關係當中,像是「監督條例」這
類的東西,以及國會與民意制度化的參與,都是「人民當
政府後盾」最好的機制(institution)。
Lisa Martin(2000)的研究最能代表這個論點。在一
個正常的民主國家,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本來就是互相監
督制衡的關係。讓立法機關參與對外政策的制定過程,行
政機關才會有動機去考量民意,去想辦法談出一個涵蓋最
大多數人利益的條約出來,並且去對其結果負責。如果沒
有國會的監督、授權、參與,則一來人民不知道行政機關
到底是談了什麼,一來行政機關也沒有動機去把條約談到
最好,對於經貿條約所帶來的衝擊也不用去認真處理。
政府常說,你要相信我們、我們都很愛台灣。問題在於,
口說無憑,而「制度化的參與管道」是一個政府與人民之
間的可信承諾機制(credible commitment),因為
它提供了有用的資訊:一方面告訴政府官員人民的偏好為
何,一方面政府也可以用這個機制來向人民保證一定會達
成大家的利益,而非隨口說說。
在國會的制度化參與之下,對外條約的談判不只對國內有
承諾,更會具有國際上的可信度(credibility),因
為對方知道你來跟我談是經過民意認證的,不會隨意憑領
導人一句話就修改,而且談好之後還必須經過國會批准,
如果在談判過程中兩邊亂談一通、或者隨意被人佔了便宜
,回去肯定是會被國會給拒絕批准、被民意反彈。因此,
只有在具備可信機制的狀況下,才能談出對雙方(尤其是
具有行政立法制度化參與的一方)最好的條約。
Martin的書中舉了丹麥的例子告訴大家他們怎麼談條約。
而我們政府最喜歡拿來比較的南韓,他們談FTA就是這樣談
的:「先研究、再溝通,最後才立法,然後才授權談判代表
上談判桌。」於是,韓國和中國的FTA談了十年,最近才完
成談判,談完也不是立刻就要大家接受,還要送到國會審議
和批准。南韓跟中國大陸談經貿條約,並沒有像我們政府這
樣,沒有研究(從頭到尾就只有一份中經院的報告,其他國
安報告失業衝擊產業調整一概沒有),流於形式的趕場公聽
會(而且只能聽不能改意見),不用授權(目前也沒有法律
可以授權),談好之後就要大家接受「反正就是Z>B」
「簽下去就對了」。
郭董和許多政府官員其實都搞錯了,人民是政府的後盾,不是
敵人。制度化的參與(當然也是更高程度的民主),才是讓國
家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國會的監督對行政機關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再拿另一篇有趣的
研究來討論。我們都會認為像是對外軍事行動必須要保持機密
、不能公布資訊。事實上,學者指出,沒有什麼「國防布」這
種東西。
Colaresi(2012)的研究採用MID資料庫(Militarized
Interstate Dispute),從1970年起算共包括449起的國
際雙邊衝突。他發現,當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愈高、監督機制
愈完善(定義:新聞自由程度高,國會擁有對國安法案與政策
的監督權,存在政府資訊揭露的法案),與他國發生紛爭時,
取得優勢(也就是贏得戰爭)的機率更高、在戰爭當中發揮的
戰力(傷敵總數)會更強。
結論
民主與自由程度愈高的國家,愈能夠吸引國外直接投資,這是
政治學研究中一個接受度很高的結論。而立法機關的實質參與
、制度化參與,更是讓談判結果最佳化的關鍵。我們可以思考
的是,在台灣,破壞民主與法治的人到底是誰呢?我在前一篇
談〈民主不能當飯吃?〉的文章當中隨意列舉了幾項:
當法律無法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而以依法行政之名進行徵收、迫遷;
當行政首長可以用違法監聽的方式打擊政敵、監控社會;
當立法委員無視朝野共識及會議程序共用30秒就通過審查重大法案;
當立法委員面對罷免的聲音還強硬以誹謗官司告發學生、並且不斷調高罷免門檻;
當行政體系的官員大聲指導司法單位、針對少數人做預防性羈押和嚴懲社運人士;
當政府官員強力護航大財團及宗教團體的違建,不理會環評和法院判決的結果;
當最該幫勞工講話的勞動部編列了幾千萬元來告關廠工人,爭討
被無良大老闆所積欠的薪資和退休金,然後事後總統還得意的說幫勞工打贏了訴訟……
在這些罄竹難書的種種事情之下,我們還要去怪台灣「太民主」
嗎?還是要去怪這些破壞民主法治的人呢?外商不投資台灣,真
的是因為我們不投資中國?真的是因為我們的立法院拖延監督條
例的審查?
郭董說,「台灣因反中恐中、反商仇富,使得經濟議題都無法理
性決策」、「沒有思考我們養了多少人、繳了多少稅」。對啊我
真的很好奇,鴻海到底繳了多少稅給台灣?跟台灣的銀行貸款多
少錢?(隨意列一筆,「群創」的紓困案就借了上千億元)投資
了多少錢到中國?請公布出來啊!我們前陣子才知道像頂新這樣
子的大企業竟然逃了一大堆營業稅不繳,不知道台灣最大的企業
鴻海繳了多少?
前年(2012)大家在討論證券交易所得稅(證所稅)議題的時
候,財政部長劉憶如舉郭董為例,他一年賣鴻海股票可以賺10億
,但只繳348萬元證交稅,然後還跳出來反對課徵證所稅(即使
課徵證所稅,他也只要繳7千萬元,稅率7%,跟最低級距的綜合
所得稅差不多,這樣子超低的證所稅都可以跳出來反對)。
郭董說「強大的政府和法治是吸引投資的關鍵」。但是,以他對
民主政治的鄙視態度來看,他對「法治」的理解恐怕是「以法而
治」(rule by law)而非法治(rule of law)。雖然民主
與法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唯有民主國家才會有健全的「法治」啊!
再說,法治的主要內涵是政府作為必須依照法律規範,是拿來規
範政府公權力的,不是拿來限制人民的。郭董,你真的完全搞錯
了,真正能吸引投資的因素就是民主政治所確立的法治(rule of law),
而不是讓政府很強大、不受限制的「以法而治」(rule by law)。
政治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如果依照你說的,把民主放在最後順位
,那台灣就真的要糟糕了。
台灣人要好好思考的應該是:我們還要繼續把那些急著跑到威權
國家去投資、整天嫌棄民主政治、壓榨勞工的大老闆們的話奉為
圭臬嗎?
延伸閱讀
吳俊德,「依」法而治還是「以」法而治? –民主與法治的關係
http://whogovernstw.org/category/jundehwu/
David Chiou,我們要法治!…咦我們說的是同一件事嗎?
http://whogovernstw.org/2014/09/09/davidchiou1/
陳方隅,「民主不能當飯吃」?郭董,你錯了!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40218/
參考文獻
Asiedu, Elizabeth, and Donald Lien. 2011. "Democrac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84.1: 99-111.
Busse, Matthias and Carsten Hefeker. 2007. "Political
Risk, Institu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3(2): 397–415.
Busse, Matthias. 2004.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repression of politica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Kyklos 57(1): 45-65.
Choi, Seung-Whan. 2009. "The Effects of Outliers on
Regression Analysis: Regime Typ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2): 153–165.
Colaresi, Michael. 2012. "A boom with review: How
retrospective oversight increases the foreign policy
ability of democrac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6(3): 671-689.
Gehlbach, Scott, and Philip Keefer. 2012. "Private
Investment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 in Autocracies: Ruling Parties and Legislatur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74(2): 621–635.
Goldsmith, Arthur A. 1995. “Democracy,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2(2): 157–174.
Jensen, Nathan M. 2003.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Political regimes and
inflow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7(3): 587-616.
Li, Quan, and Adam Resnick. 2003. "Reversal of
Fortunes: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flow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7(1): 175–211.
Martin, Lisa. 2000. Democratic Commitments: Legislatur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ieman, M. David and Cameron G. Thies. Forthcoming.
"Democracy, Property Righ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作者: noneed2argue (ha)   2014-11-18 12:31:00
作者: Cityfrighten (中二魯叔)   2014-11-18 14:54: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