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以色列》八百萬個總理、十二個政黨

作者: DRIariel (荷恬甜)   2014-06-15 01:22:07
《以色列》八百萬個總理、十二個政黨 - 大吼 大叫 大團結
http://www.ct.org.tw/news/detail/2014-01623 論壇
2014-06-11 |
《逆境找解答》小國大志氣
以色列人是矛盾的總和。要水沒水、要石油沒石油,四周強敵環伺,國會議員還
一天到晚吵個沒完,但竟吵出更富強的國力。他們固守信仰與傳統,卻靠著創新
創業,成為全球舞台上最閃耀的星。
《全文原載自天下雜誌,更多以色列深度報導請見天下雜誌549期 (6/11出刊)。》
去過以色列的人,很難忘記,在機場經歷的安檢震撼。「誰替你整理行李的」、
「有誰碰過你的相機」、「你同事知道你要去以色列嗎」,正經回答這些看似無
厘頭的問題,隨便一個旅客,起碼要花上十分鐘。有著典型猶太鷹鉤鼻的安全官
,表情嚴厲但說話客氣。要求打開行李箱,一件一件翻動搜查;用高科技儀器仔
細掃描還不夠,必要的話,要求脫光衣服。甚至,國家規定機場主管每隔幾個月
輪調(怕被買通);規定安檢人員檢查完畢後,必須搭同班飛機離開(怕他放水
)。
以色列,一個把國家放在絕對優先、把安全看得比禮貌重要的國家。
和以色列人接觸,明顯感受到他們的「偏執」,生活自在安逸,內心卻有強烈不
安全感。儘管猶太人掌握了全球錢脈;儘管以色列是全球第四大軍事國,打遍阿
拉伯國家無敵手;他們依然相信,世界對他們有敵意,阿拉伯人要消滅他們。他
們強,還要更強。
國家優先 其餘免談
「我們如果不夠強,不能保護自己,會再次發生大屠殺悲劇,」負責訓練以色列
國防軍的麥蒙上校(Chai Maimon)直言。台以商會理事長、永光化工董事長陳建
信,過去五年,幾乎每年都要到以色列參訪。「猶太人只要講到國家,本來很多
意見的,最後都口徑一致,槍口對外,」陳建信觀察,一次次戰爭洗禮,淬鍊以
色列人的國家意識,和強烈的生存鬥志。
不安全感激發以色列人的企圖心與志氣。
以色列建國六十六年,有十二個人拿諾貝爾獎;打了十幾次大小戰爭,每一場都
贏。以色列面積只有美國加州的五%,台灣的六○%,卻是高科技界的「A咖」
,矽谷、納斯達克都少不了它。以色列人自比仙人掌果(tsabar),外表堅硬多
刺,打開後,果肉又甜又軟。
「很多人說以色列人很pushy(不客氣),其實,我們是急著做更多事,」以研究
鳥類聞名全球的特拉維夫大學教授勒杉(Yossi Leshem)解釋。他住在耶路撒冷
,每天不到六點就到特拉維夫研究室,手上同時進行好幾個研究計劃。搭他的車
,需要勇氣。他開了一輛貼滿禽鳥照片的油電混合車,上了六號高速公路,一手
抓方向盤,一手往後座撈早餐。想到什麼,又抓起車窗下的記事板寫東西,同時
還能打電話給助理討論研究進度。
到以色列採訪,每一家新創公司都很積極,急著想在一小時之內,讓你知道 - 他
們在做的,是很特別、別人沒想過、能解決世界問題的產品。「他們相信,自己
是在做『大事』,」一位常到以國出差的台灣商人說,以色列人很有志氣,認為
自己有世界使命,「要為列國準備糧草」。
以色列總統裴瑞茲(Shimon Peres)在頒備受推崇的沃爾夫獎(Wolf Prize)給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時,不忘向台下的眾科學家呼籲,要多研究世界的問題,尤其
是糧食。民間智庫Reut創辦人格林斯坦(Gidi Grinstein),引用一句希伯來文
「Tikkun Olam(修補世界)」說明,猶太人是上帝選民,「我們對全世界有責任
。」
資源再不夠,他們心中仍以「世界」為基本規模。
地下室創新 瞄準全世界
格林斯坦的辦公大樓地下室,只有半個教室大,雖然開著冷氣,還是又悶又熱。
一台像黑色烤箱的3D列印機,正在打印一個金屬模型;六、七個人圍著桌子,
有的拿錘子敲東西,有的拿著模型用希伯來文討論。這個開放實驗室,是社會企
業,正在進行新實驗。「我們想把這種學習模型,推廣到全世界,」Reut執行長
凱達(Roy Keidar)人高馬大,從前是律師,替以色列政府打官司。
羅伊說,以色列人只要看到一個新趨勢,就會成立一個機構,做基礎研究、解決
問題、開發應用,最後推到全球。羅伊在這裡做的,是免費教大多數不了解、也
接觸不到3D列印機的社區民眾,如何利用它來創造、創業。這個模式,將來要
推廣到以色列其他社區和全世界。
走向世界,需要創新。創新,來自不滿足。
六十七歲的立夫曼從空軍工程師退休之後,就在這裡當志工,幫大家修機器,教
大家基礎工程設計原理。「以色列需要持續創造,才能保護自己,」立夫曼說,
在以色列,像他這樣樂意無條件把專業傳給下一代的猶太人,到處都是,「每個
猶太人都對彼此有責任。」喜歡分享、不容易滿足,是猶太人不斷前進的動力。
裴瑞茲就說過,猶太人最大的傳統是不滿足,對科學來說,這是好事;但對政治
來說,卻像是渙散了這個小國的「志氣」。以色列是少數多黨政治的內閣制民主
國家,大大小小加起來三十四個政黨。駐以色列代表處一等秘書楊芷宜已經到任
三年,她觀察,以色列人常常為了選舉,組成新政黨,目前國會第二大黨,就是
去年大選才臨時成立。好處是,新政黨較能掌握社會當下最關心的議題。
耶路撒冷西區山丘,繞過花園,看到一尊五公尺高、青銅打造的猶太教燈台,這
是以色列國會地標。兩層樓高的國會,走進去,空空蕩蕩,得往下走三、四層,
才能走到議事堂、議員辦公室。國會一百二十席,由十二個政黨瓜分,政黨只要
拿到一.五%選票,就可以進入國會。因此,少數團體在國會也有代言人。跟台
灣立法院一樣,以色列國會也有密室協商,但不同的是,重要交易則由政黨律師
出面談,確保「不翻盤」。政黨之間不論怎麼吵架、怎麼杯葛,最後還是照國會
投票表決結果執行。
今年三月,國會即將表決兵役法修正案、強制極端正統猶太教徒(哈瑞迪,
Haradi)當兵,三十幾萬頭戴大黑帽、綁兩條辮子、留著大鬍子的哈瑞迪包圍耶
路撒冷抗議,幾乎癱瘓全城。隔天,法案還是以六十七比一的懸殊比例通過。而
且國會自律委員會也會行使職權,維持議會尊嚴。曾有個例子,就是讓因情緒激
動,向別的議員潑水的委員,立刻停權。
台灣選舉常用的口號「安定」,據說有助凝聚共識、提升志氣,但以色列人對這
兩個字卻很陌生。他們很習慣政黨輪替。建國至今六十六年,從來沒有一個政黨
拿下過半席次,必須不斷籌組聯合政府,總理、閣員換來換去。大黨小黨公開「
分配部長」,哪些黨哪些人要做什麼官,選民一清二楚。以色列政治像走馬燈,
跟猶太人天性好辯有關。猶太人常說,兩個猶太人有三個意見,即使在科學期刊
獲得證明的理論,他們也要挑戰。走進台北市信義區國貿大樓以色列駐台代表處
,經過安檢,隨身背包還是被扣在安全官那裡,紙、筆都不能帶進去。
八百萬個總理的罵聲
空著手來採訪駐台代表何璽夢。何璽夢六歲跟媽媽從拉脫維亞回以色列,是個典
型猶太人,精力充沛、一心多用,可以同時做好件事。聊到以色列政治,她連珠
砲似地,根本停不下來。以國八百萬人,每個人對政治都有意見,所以,以色列
「有八百萬個總理」。不管誰來做總理,都一定會被罵慘。
李為(化名)是台灣唯一一個開封猶太人,家住高雄,曾回歸以色列生活五年多
。他分析,以色列人溝通方式很直接、粗魯,「他們不會不好意思,不會害羞。
只要不得罪上帝就好,得罪人沒關係。」多黨政治之外,以色列建國六十六年,
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們,更是矛盾的總和。以國政府在建國之初,到天涯
海角尋找並說服猶太人回國定居,一下飛機就給公民身分。李為的父親和台灣人
一模一樣的長相,八○年代回河南開封探親,在當地碰到以色列猶太人辦事處(
Jewish Agency)人員,竟也問他要不要移民回以色列。
廣納全球猶太人(以母親是否為猶太人認定),以色列人口從一九四八年的六十
萬人,快速膨脹到現在八百多萬。今天,以色列公民有將近一半在海外出生,來
自七十幾個國家。他們擁有雙重國籍,很多人剛到以色列時,根本不會說希伯來
文。以國公民中,更有將近兩成的「宿敵」阿拉伯人,以及一成多不當兵、不繳
稅的傳統教義派哈瑞迪。這些人各有各的母語、信仰、意識型態,照理來說,以
色列應該是一盤散沙。事實是,以色列對內分歧,對外卻是一個超團結的競爭實
體。
六月一日,以色列國會。中研院長翁啟惠從裴瑞茲總統手上,接下沃爾夫化學獎
,成為第一個獲獎的台灣人。翁啟惠去過以色列好幾次,他體會,以色列很多紛
爭,但對外非常團結,值得台灣學習。李遠哲好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切哈諾沃
(Aaron Ciechanover)平常喜歡開玩笑,六十七歲的人了,大剌剌公開表態,他
討厭現在的右派政府。但一談到國家,他一腔熱血自然流露。
以他的學術成就,到任何國家(噢,除了阿拉伯國家)都受到禮遇,「但我只有
一本以色列護照,我很驕傲。」「以色列是我的一切,我只想住在這裡。猶太人
一直被迫害,我父母從波蘭逃來,只有在這裡,我可以安全地走在街上。如果要
我為國家而死,那就這樣吧!」切哈諾夫曾經為以色列打過許多戰役,刻骨理解
「為國捐軀」是什麼意思。
上銀科技資深副總經理絲國一,對以色列人強烈的國家認同感,也有一次難忘體
驗。二○一二年十一月,以國死敵哈瑪斯,從加薩走廊發射火箭炮到特拉維夫,
絲國一當時正在拜訪客戶。客戶辦公室一團亂,小孩跑來跑去,公司幹部被徵召
去前線,每個人都很亢奮、很驕傲。危機解除後,軍方放他們回家,他們不願意
走,還躺在海灘抗議:「我們要為以色列奮戰」。
危機激勵出的集體意識,刺激以色列一次次超越自己,突破極限。
以色列農業部長夏彌爾(Yair Shamir)比喻得貼切,猶太人就像逾越節吃的水煮
蛋,煮愈久愈堅實。「如果沒有滾燙的熱水,雞蛋根本不會凝結。」以色列並不
是用口號要民眾團結愛國,而是靠千年不變的猶太傳統和無處不在的歷史感,把
大家凝聚在一起。
葛瑞棻(Revital S. Golan)在美國長大,爸爸是第一代以色列人。十二年前,
葛瑞棻到台灣創辦企管顧問公司,她的兒子在台灣出生。葛瑞棻堅持在家講希伯
來文,每個星期五休息,在家鋪上白色桌巾、點白色蠟燭,守猶太安息日。「猶
太人很少,不保護傳統,一定會消失,」葛瑞棻每年把小孩送回以色列參加夏令
營,她自認,自己的工作,是「行銷以色列」。
共同記憶 凝聚志氣
歷史意識,更是凝聚內部向心力的重要力量。
何璽夢透露,以色列希望用人民用「腳」愛國,各級學校每年都會安排學生去以
色列各地,到現場實地學習國家歷史。她就曾經爬過好幾次四百多公尺高的土丘
馬薩達(Masada),親身感受當年猶太人寧死捍衛家園的氣魄。在以色列,最常
用來裝飾牆面的是老照片,機場、學校、商業旅館往往陳列大幅黑白照片,時時
刻刻提醒,「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就拿民間智庫Reut來說,位在特拉維夫的
辦公室,一進門就看到一大張以色列國父本古里昂右手貼著額頭、頗傷腦筋的照
片。狹窄的辦公室走道,兩邊掛滿以色列各時期黑白照。
創辦人格林斯坦十五年前在以色列人戲稱「水族館」的總理辦公室工作,參與政
府多項重要談判。他告訴《天下》記者,猶太人「既彈性又僵固」(Flexigidity
)的特質,是以色列成功的關鍵。猶太人一方面很會走捷徑、彈性應變,一方面
又很固執歷史和猶太傳統不能改變。兩種特質看似矛盾,又完美結合。
「我們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刻,團結已經在我們的基因裡,」曾經擔任以國基
礎建設部長、科學暨科技部長的桑博格(Eliezer Sandberg)表示。以色列人暱
稱他「莫迪」(Moodi),莫迪父親是大屠殺倖存者,小時候躲在穀倉的麥草堆裡
,和納粹軍人刺刀擦肩而過,父親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夠長大、回到以色列,更
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到國會看著兒子宣誓就任部長。「我們住在上帝的應許之
地,每天都感謝,以色列的存在是個奇蹟,」莫迪家客廳整片落地窗,可以看到
海法美麗的地中海,他在這裡躲過好幾次敘利亞射來的砲火。
不完美的家,還是家。
猶太人很珍惜這塊土地,他們兩千多年在世界各地流浪,沒有放棄盼望,終於回
到祖先亞伯拉罕的家。對他們來說,以色列是有缺陷的天堂,物價比倫敦貴,貧
富差距比美國嚴重。二○一一年底,五%的人口走上街頭,抗議高物價、高房價
。但是,天堂再不完美,畢竟還是天堂。
離散千年的民族歷史 猶太人為信念而戰
耶路撒冷,三教聖地,兩國首都,所有的歷史紛沓,就以此為核心,註定了理不
清的糾結。猶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共同信仰的始祖──亞伯拉罕,應上帝
之命來到應許之地。耶穌在此受難、復活、升天;穆罕默德在此登上七重天,會
見先知。聖地卻沒有受到多大庇護,有的只是烽火不斷。
歷經大衛王統一十二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而後分裂,遭亞述人及巴比倫人所
滅,猶太人離開應許之地,從此顛沛流離。沒有統一的土地、法令,甚至不再說
同樣的語言,散居各地的猶太人,圍繞著堅定信仰,遵守戒律、習俗,乃至飲食
規範。強烈的自我認同,使猶太人成為永遠的異教徒與外邦者。他們受到歧視愈
多就愈努力,獲得成功愈多,就招來更多迫害。
希特勒視猶太人為污染血統的人種、邪惡的化身,以維護血統為由,發動大屠殺
,二戰時,六百萬人被送到集中營殺害。十九世紀末維也納記者赫茨爾發起猶太
復國運動,「要改變悲慘命運,只有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回歸上帝應許
之地。受大屠殺影響,復國運動獲得愈來愈多國際支持。聯合國決議,將巴勒斯
坦地區絕大部份劃給猶太人,巴勒斯坦只剩下一半不到。猶太人建國了,世居多
代的阿拉伯人反成了流浪者。
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隔天,阿拉伯聯軍攻打以色列。最後,以色列獲勝,佔領
了巴勒斯坦八成的土地。一九六七年,以色列更先發制人,發起六日戰爭,完全
佔領巴勒斯坦,儘管聯合國數次要求撤軍,以色列仍有計劃地將人口移入,大量
興建猶太屯墾區,經濟封鎖巴勒斯坦,迫其離開。幾十年過去了,以巴兩國的國
界仍然模糊。受害人與加害人身分輪替,唯一清楚不變的是爭端對立。流奶與蜜
,帶給亞伯拉罕子孫的祝福,不是永保安康,而是不斷地戰鬥,然後不斷地前進
。(陳竫詒)
你所不知道的以色列
1. 以色列是全球唯一以猶太人為主的國家。但千年的流亡、混血,使其成為「非
單一民族國家」,無法憑外表判別誰是猶太人,衣索比亞的黑人都可能是猶太人

2. 以色列唯一的河 - 約旦河,全長250公里,流入世界最深、最鹹的鹹水湖 -
死海。
3. 全世界的猶太人約1400萬人,約佔總人口的0.2%。其中八成集中在美國和以
色列,美國約570萬人,以色列560萬人。
4. 以色列建國至今,外來移民達310萬,來自70多國,其中前蘇聯國家最多,佔
了四成。
5. 以色列每百萬人創業數,達375人,世界第一;美國只有190人。
6. 以色列特拉維夫是全球四大鑽石切割中心之一,佔貨品出口達27%。
7. 以色列120席國會議員,來自12個政黨,意見紛歧。最後皆投票解決。
8. 以色列貧富差距大,貧窮人口逾兩成,是其隱憂。
9. 《Forbes》富豪榜,猶太人就佔了一成,共165人入榜。其中,最有錢的是甲
骨文的CEO艾利森,身價480億美元,全球第五大富豪。
10.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猶太人是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第二名是美國聯準會主
席葉倫。
11. 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美國聯準會主席從葛林斯潘、柏南克,到現今的葉倫都
是猶太人。
12. 1901~2010年,共181個猶太人得到諾貝爾獎,佔總得獎人數22%。
13. Google兩位創辦人佩吉、布林,以及臉書創辦人祖克柏、營運長桑德伯格也
是猶太人。
14. 所謂的猶太人,是指由猶太母親所生下的子女,或皈依正統猶太教的人。
15. 從週日起算第七天是猶太人的「安息日」。猶太曆是依照月亮的運行而定,
兩天日落之間的時間,被記做一天。因此,安息日是從週五的日落到週六的日落
為止。
作者: q10242 (黑田祐司)   2014-06-15 01:26:00
推推
作者: gaddafi (格達費™迎未來 點亮臺灣)   2014-06-15 01:27:00
感謝分享!
作者: greysholic (thatssuchbs)   2014-06-15 01:39:00
台灣是沒必要像他們過的那麼累啦...畢竟戰爭風險沒那麼高 和鄰國關係沒那麼糟 不過團結真的要學習
作者: reccaX (渺小的正義)   2014-06-15 02:08:00
南韓對國家的認同是不是也挺高的?
作者: salvador1988 (Mr.Owl)   2014-06-15 02:27:00
主要是認同問題吧 目前台灣大多數是認同錢>國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