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李敖的謬論已被學界推翻

作者: jiangxw (Goodman)   2016-10-31 14:56:01
http://www.northnews.cn/2016/1025/2288237.shtml
[摘要]李敖在《孫中山研究》一書中,聳人聽聞地稱孫中山確實是自己糊涂大意走入使
館的。他還利用清代外交官的筆記,稱孫中山為了求饒,竟然跪地申冤,叩頭請求清使
館官員寬恕。
《孫中山自歷明證》(1930年初版)中所收孫中山對倫敦蒙難一事之回憶墨跡。
文 | 韓戍
倫敦蒙難的史實
1895年10月26日,孫中山領導興中會在廣州發動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由于消息敗露,
起義被清政府撲滅,革命志士陸皓東等英勇就義。孫中山在河網密布的珠三角地區躲藏
幾晝夜后,登上了熟人的小汽船抵達澳門。在澳門,他看到了清政府出價一萬兩白銀的
懸賞公告,僅逗留一日便秘密前往香港。在香港,他首先拜訪了老師康德黎請教解決之
策。英國人康德黎是孫中山在香港學醫時期的第一位老師。康德黎建議孫中山,馬上去
咨詢鄧思尼律師。在鄧思尼的建議下,孫中山搭乘前往日本神戶的輪船,取道橫濱前往
夏威夷。1896年6月,孫中山前往美國舊金山。10月,抵達倫敦。
此時,康德黎也已經離開香港回到倫敦家中,孫中山遂成為康德黎家的常客。某日午餐
,康德黎提到,清政府的駐英大使館就在附近,問孫中山是否有興趣到周圍走走。此種
建議馬上得到康德黎夫人以及另一位老師孟生的否定。孟生告誡孫中山,千萬不要接近
清國使館,否則必有麻煩。然而,即使孫中山遠離英國使館,也同樣必有麻煩。當孫中
山抵達倫敦時,便已經處在清政府爪牙的嚴密監視之下。清政府雇傭了倫敦史雷特偵探
事務所的偵探,密切監視孫中山的一舉一動。孫中山住在哪個旅館,乘坐什么馬車,每
天如何行動,都被偵探記錄在案,及時匯報給清國使館。
10月11日是清政府決定行動的時間。當天,孫中山正準備與康德黎先生到教堂匯合,途
中遇到中國人搭訕。孫中山得知其為廣東同鄉后,便沿街漫步與之談話。不久,又有一
個中國人過來搭訕,邀請孫中山到他們的“住所”吸煙。孫中山婉言拒絕,此時出現了
第三個中國人,強行與孫中山攀談。第一個中國人先行離去,其他兩個中國人不斷糾纏
孫中山,并將其引導至人行道邊。此時,街邊的一所房子突然打開門,兩個中國人半開
玩笑半強行地將孫中山推入房內。房中等待的,是幾個穿藍袍馬褂的清朝官員。此時,
孫中山才明白,這里是清國大使館,自己被清政府挾持了。
孫中山被關押到了四樓,首先審問他的是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館參贊哈里代·馬卡尼。此
人實為英人,1858年隨英軍來華,曾任淮軍教習,后以三品頂戴隨郭嵩燾出使英國,對
大清忠心耿耿。馬卡尼雖然是英國人,卻蠻橫地向孫中山宣布“這里就是大清,你現在
是在大清。”其后,清國使館翻譯官鄧廷鏗前來,向其宣布:“我們可以在這里殺你,
因為這是大清,在使館里沒人能干涉我們。”當然,鄧廷鏗又明確告訴孫中山,不要幻
想英國政府能夠出手相救。大使館不會按照正式手續引渡孫中山。
孫中山想盡一切辦法想逃脫。首先,他將希望寄托在前來打掃衛生的英國仆人身上。10
月11日,他寫了便條,先后請兩位仆人送到老師康德黎的府上,并給了他們金幣作為小
費。然而,兩個仆人無一例外地都將紙條交給了清使館官員。孫中山十分絕望,又利用
小紙片呼救,試圖用硬幣包裹投出窗外,引起行人注意。這些小紙片同樣被清使館人員
拾獲。孫中山是基督教徒,此刻只有向上帝祈禱一途。10月16日,他祈禱之后,向一個
仆人科爾懇求,說自己是一名基督徒,受到清朝政府迫害,稱此刻的生命掌握在科爾的
手中,希望他看在上帝的面子上幫他給康德黎送信。孫中山給予科爾20英鎊的報酬,并
許諾獲釋后給予巨額回報,終于打動了科爾,同意幫他通風報信。孫中山在名片的背面
寫下:“禮拜天我被綁架到中國公使館,并將從英格蘭偷運到中國去處死,懇求趕快救
救我!”
經各方營救、新聞界施壓,10月23日下午4點30分,孫中山在被囚十二天之后,終于走出
清國大使館,重新獲得自由。守在門口的記者如潮水般涌過來,讓孫中山唯恐避之不及
。隨后,孫中山接受各大媒體采訪,揭露事實真相。事隨著路透社的電訊被傳向世界各
地。歐美、中日報章競相報道,成為一個爆炸性的世界級新聞。這些報道在海內外引起
了轟動性效應,讓許多西方人了解到了清政府愚昧落后的現狀,對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產
生了同情。這些報道也使國人重新認識了孫中山。通過媒體的報道,國人看到了一個既
了解西方先進知識又具備剛毅冷靜品格的孫中山。由此,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孫中山其人
其事,并對其革命事業產生同情。
倫敦蒙難的紀念與書寫
孫中山本人也意識到,倫敦被囚事件對于揭露清政府的愚昧蠻橫具有重要的輿論宣傳作
用,遂開始寫作倫敦被囚的回憶錄,用于革命宣傳。在康德黎的幫助下,孫中山用英文
將此次經歷寫成《倫敦蒙難記》,于1897年1月在英國首都倫敦和英格蘭西南的近海城市
波里斯托爾出版發行。然而,此書作為一種輿論造勢和宣傳文本,帶有一定的目的性,
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改寫情況。
據學者周楠本考證,書中孫中山本人的求救信便與實際情況不盡相同。最原始的求救信
稱:“禮拜天我被綁架到中國公使館,并將從英格蘭偷運到中國去處死,懇求趕快救救
我!”“懇求趕快救救我!”實際是一種渴望生還的呼救,更能體現孫中山當時惶恐緊
張恐懼的心情。然而,孫中山為了維護自尊,刪去了此語,塑造出一種雖被囚困仍處變
不驚、沉著冷靜的堅毅的自我形象。
另一個地方是有意隱瞞了部分史實。孫中山在書中,記錄了自己曾投身信仰君主立憲的
“少年中國黨”的歷史,稱曾經糾集全體黨員向清政府聯名請愿上書請求立憲,但被清
政府駁斥。孫中山亦稱自己在澳門加入此黨,更是子虛烏有之事。孫中山后來承認,自
己之所以刻意回避自己激進的革命立場,系認為英國人具有保守主義性格,崇尚和平政
變不流血的傳統,如果談太多激進革命,無疑會給英人以暴徒的印象。香港是英國的殖
民地,孫中山如果承認每次都以香港作為武裝起義的跳板,無疑會引起英國政府的干涉
,妨礙日后革命事業的進行。民國元年,商務印書館將此書翻譯出版,定名為《倫敦蒙
難記》。由于此書在國內廣為流傳,反對派則將這段歷史拿出做文章,稱孫中山曾是保
皇分子。1918年,孫中山護法失敗后在上海閑居,撰寫《孫文學說》一書,在第八章公
開聲明,承認在《倫敦蒙難記》中為博得英國同情,虛構了參加立憲活動的事實。然而
,此書對他而言已經是過去時,始終沒有對原書進行修訂。
孫中山去世后,被國民黨奉為“國父”,開始具有神圣的地位,倫敦被囚事件也具有了
耶穌被釘十字架般的偉大意義。1928年9月,上海市黨部一干國民黨黨員將10月11日定為
“總理倫敦蒙難紀念日”,并奏請中央核準。1929年10月,中央黨部將此紀念日推廣向
全國,要求每年的10月11日,各地高級黨部召集全體黨員舉行開會紀念,民眾團體需派
代表參加活動。紀念大會的主要宣傳點應該包括:“(一)、總理初次失敗后中國的環境
及當時革命勢力的情形;(二)總理在倫敦蒙難的經過;(三)總理倫敦蒙難記的要點。”
“總理蒙難紀念日”這個重要節日,紀念活動一直持續到抗戰爆發。抗戰時期國家幾乎
快要被日本滅亡,“總理蒙難”與之比起來已經是小巫見大巫,遂不了了之。
當年囚禁孫中山的清使館舊址,作為國民政府駐倫敦的公使館,也被國民黨打造為朝圣
之地。國民政府將囚禁孫中山的四樓保持原樣,不惜金錢從利物浦將當年的桌椅家具收
購回來,甚至找到了當年孫中山求救的名片陳列于室內。據時人記載,在正中墻壁上,
掛著孫中山的遺像,其上是國旗和黨旗。再往上是汪精衛題寫的“孫中山先生倫敦蒙難
紀念室”。從當時的報刊雜志上看,直到1948年仍有作者發表瞻仰紀念室的游記。
與紀念活動相配合的,是歷史學家的書寫。隨著孫中山被尊為“國父”,孫中山被人引
誘進入清政府使館的事實,逐漸變成孫中山自己走進使館向清政府宣傳革命。此種書寫
真正的始作俑者是國民黨黨史系統的骨干羅家倫。羅家倫在1930年出版的《中山先生倫
敦蒙難史料考訂》中稱:“我以為從逸仙先生勇往無前的性格推論,或許他當時是自動
進使館去宣傳主張,集合同志,窺探虛實……這也是一件大可以彰顯孫逸仙大無畏精神
的事。”至于孫中山在《倫敦蒙難記》中親口承認被誘騙,羅家倫解釋為孫中山這樣寫
主要目的是為了暴露清政府的罪惡和愚昧。孫中山早年的革命盟友陳少白,在1935年出
版《興中會革命史要》,亦稱孫中山親自與他說,曾公開改名換姓到使館去宣傳革命,
因對方懷疑而被捕。這些觀點,基本都是出于為尊者諱的態度。由于孫中山的地位,也
罕見后世學者反駁。
幾十年后,隨著國民黨已經快成為“死老虎”,在海峽對岸出現了另外一種丑化孫中山
的說法。李敖在《孫中山研究》一書中,聳人聽聞地使用了《孫中山向清吏下跪求饒》
的標題。他利用清政府方面的匯報資料,稱孫中山確實是自己糊涂大意走入使館的。他
還利用清代外交官的筆記,稱孫中山為了求饒,竟然跪地申冤,叩頭請求清使館官員寬
恕。然而,李敖所依靠的史料,只是一些野史筆記和轉錄的道聽途說之詞。所謂孤證不
立,利用野史卻言之鑿鑿宣稱自己發現了新大陸,絕非嚴肅客觀的態度。羅家倫等人的
研究,雖然不無宣傳目的,但也僅僅是一種謹慎的推論,李敖則完全是別有用心地將反
感國民黨的怒火殃及孫中山,實際類似于小報記者的行徑。幸運的是,李敖的謬說,近
年來已經被嚴肅的史學家黃宇和、周楠本等利用中外檔案多方考證,徹底否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