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 培養孩子讀書習慣

作者: ppp9453 (大熊)   2017-08-26 01:05:07
身為家長,請妳先看書
閱讀有時候是需要強迫的,但我們不強迫孩子,而是強迫家長。強迫自己撥點時間陪孩子看看書、說說故事,相信這樣一來能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二來也養成親子共讀的習慣。
有人認為,這階段的孩子不識字,因此陪他們看書是父母責無旁貸的工作,到了小朋友上小學之際,閱讀便是他們自發性的選擇,但如果能在學齡前就養成孩子喜歡閱讀的習慣,相信日後孩子的專注力、閱讀能力和靈活運用詞彙的能力便不成問題,況且,閱讀有助於孩子的文字理解及思考邏輯,這些對他們日後的學習有絕對性的幫助,課業學習自然不用師長勞心。
親子共讀的精神──陪伴
部分家長質疑讓學齡前孩子閱讀的必要,我們除了從學術性的角度分析,閱讀對幼兒的腦部發展產生的影響以外,拋開理性那一面,閱讀,其實也能促進親子間的情感。先不談家長會不會講故事?會不會用抑揚頓挫的語氣或趣味橫生的面部表情逗得孩子哈哈大笑?麥克總編輯余治瑩與誠品兒童商品採購副理陳娟娟一致認為,親子共讀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陪伴。只要抽一點時間,擁著孩子一起翻開童書,讓他們不只能透過童書的圖像刺激視覺,還可以藉由父母的閱讀音律刺激聽覺發展,並能獲得滿滿的安全感。或許有些家長擔心自己平時跟孩子不夠親近,互動的過程中可能乏
味,但只要您願意實踐,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在故事中說出他的看法、問出他的疑惑,親子的互動就能流暢的進行了。
閱讀 是好玩的遊戲
別忘記!父母此時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他們多元選擇的啟蒙者,而不是投以壓力的施威者,我們倡導家長可以嘗試讓3歲前的孩子閱讀,但不強迫孩子此時就必須背誦唐詩三百首。閱讀,應該是好玩的遊戲之一!
誠品兒童商品採購副理陳娟娟認為,父母不必追求這個時期的孩子看得懂、聽得懂,扮演孩子啟蒙者的家長,可以逐步帶領他們先認識「書」,知道這是一個能夠帶領他們穿越時空、情境的玩意,教育孩子如何善待讀物,建立最初的閱讀觀念。當小朋友動手摔書時,父母可以適時介入指導,讓孩子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否則日後可能比較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造成進入群體生活後產生社交困難等問題。
和孩子一起看書時,不用急著朗讀故事。先帶著孩子看看書的封面及背面圖畫,看看他們除了圖畫之外還可以找到什麼?向他們介紹書名、作者及插畫家的名字,並在朗讀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孩子連貫字與圖的關係,和鼓勵孩子觀察每一頁不同的圖案。
不用擔心頁數太多的書籍會澆熄孩子的興趣,家長也不必給自己一定要每晚念一本的壓力,同一本可以選擇分段、分篇章的伴讀,如此一來,除了能保有孩子的閱讀興趣,還能有「且聽下回分解」的期待感。
另外,父母也必須建立起一個觀念-「不是可愛才屬於童書」,童書可以等於可愛,但可愛不一定等於童書。陳娟娟說明,有些童書內容會婉轉的解釋「死亡」,她舉例「有個小朋友擁有一隻狗,某天,小狗跟主人說:『我要去天堂了』,小主人說:『我也要去』,小狗搖搖頭回答:『你還不能去』,然後故事結尾是小朋友跟小狗各自對『天堂』所產生的想像」,孩子可以從內容間接理解「天堂」和「離別」。
另有一本書「我的小雞雞」,專門帶領小男孩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用孩子的語言介紹男生的器官位置,由此可見,童書的重要性在於啟發,他們給了孩子一把鑰匙,開啟腦中的知識寶盒,透過閱讀,讓知識通通裝在寶盒裡,任誰也拿不走’偷不著。
3歲前 幼兒發展3階段
許多父母不清楚什麼時候應該讓孩子吸取什麼資訊,或擔心提供太多知識孩子不見得能吸收,於是麥克總編輯余治瑩分析了0~3歲的幼兒發展:
階段1 0~1歲
0~3個月的嬰幼兒,其視覺條件最看得清楚黑白畫面,彩色畫面對他們而言反而是模糊的,就像近視的人在沒戴眼鏡的情況之下所看到的畫面,等到3~4個月以後,色彩才會越來越清晰。誠品兒童商品採購副理陳娟娟也表示相同的意見,認為家長可以選擇黑白圖形書讓孩子翻閱,簡單的輪廓、對比的圖案、清晰的黑與白,都能為幼兒的腦部帶來正面影響。
階段2 1~2歲
1歲半的孩子開始會口語表達,也開始對眼前的世界產生好奇,此時可以提供基礎認知的書籍(如:認識身體、分辨顏色、認識動物…等),讓父母帶領他們指名認物。
階段3 2~3歲
隨著自主行動能力的增加,孩子能自由的探索空間,懂得多說得多、動得更多。更因為生活經驗的累積,能從指名認物的階段逐漸理解情節簡單的故事,例如:以上學為主題的內容,可以讓他們先從書裡做好日後將獨自踏入新環境時所需要做的心理準備;又以小動物為主題的故事,無論是採動物擬人化或讓讀者為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都可以間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此時的小朋友,因為手指較為靈活,父母也可以開始讓他們學習穿衣服、折棉被,所以內容與生活自理相關的童書相當適合這個階段的小朋友。除此之外,遊戲書能讓閱讀充滿驚喜和樂趣,讓孩子從「玩」中去探
索世界,累積生活經驗、培養理解能力。
中標/注意!挑選童書必知
為0~3歲的孩子打開認識世界的第一扇門,可以透過感官刺激開始學習基礎認知,簡單的1、2、3和A、B、C,到認識蘋果、香蕉等,藉由圖畫刺激孩子的視覺,吸引他們的注意。但是如何為稚齡的寶貝挑選書籍呢?誠品兒童商品採購副理陳娟娟提醒父母幾點方向:
外觀:
1.是否容易抓握:此時的孩子,手部肌肉還沒發展健全,所以還不太會抓握,但是透過雙眼觀察,他們也想學大人拿書的姿勢,進而興起模仿的念頭,所以家長可以從旁觀察書籍好不好讓孩子抓握。
2.是否容易翻閱:這個時期的幼兒手指還不太能執行太細膩的動作,常發現孩子長將紙撕破,其實是因為他們還不懂得控制自己的力道,所以硬質頁面對他們來說比較好翻閱。
3.是否容易清潔:因為小朋友還不太會控制自己的唾液,所以容易弄髒書本,此時好不好清潔擦拭,就是能不能延長書籍保存期的關鍵,如:防水的塑膠書、可水洗的布書。
4.安全性:書籍四角最好皆為圓角,才不會在不慎摔落時傷到小朋友的皮膚。
觸。視。嗅。聽 4感全面刺激
為了刺激孩子的感官,市面上也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童書以供家長選擇,包括視覺、觸覺、嗅覺及聽覺,我們將為讀者逐一介紹。
觸覺:可以選擇觸摸書,如:洗澡書、布書、木頭書,讓孩子透過接觸不同材質的東西,刺激末梢神經。
視覺:童書裡除了圖畫、線條、顏色、大小、位置…等,都能對孩子的視覺造成刺激。
嗅覺:妳知道嗎?有些書抹一抹、擦一擦就會有味道喔!原理跟我們常見的聞香試紙一樣。
聽覺:有些書裡有鈴鐺,搖一搖就會發出聲音,可以想像的到當孩子一接觸會有多麼驚喜!
除此之外,「遊戲書」更是融合兩感以上的童書類型,麥克總編及余治瑩補充,還有翻翻書、拉頁書、立體書、劇場書和音樂書等。
第1次購書攻略
剛踏入童書領域的新手父母,可能會在一片書海前望洋興嘆、不知所措,究竟第一本童書應該怎麼挑選,陳娟娟教大家從以下幾點著手:
1.經典作品:作品既然經典,必定有它的一番道理,陳娟娟和總編輯余治瑩不約而同的推薦「小狗波波」、「大象艾瑪」、「14隻老鼠」等。
2.知名作者:挑一本由知名作者撰寫的讀物,就如同你相信梅莉史翠普主演的作品都會在一定程度之上一樣。
3.得獎作品:「看書角上有沒有一個徽章圖案準沒錯!」陳娟娟笑道,有了獎項加持,也代表該書的文章、圖畫都經過專業的篩選,家長可以先由此下手,比較不會出錯。
4.和孩子一起選書:不妨帶著孩子一起上書店選吧!藉由親子共讀,讓家長觀察孩子對該書的反應,再決定是否購買。
有些父母選擇童書的方式會依據孩子最近的表現,或他們對孩子投射的期望,喜歡童書開宗明義的表明「談誠實」或「談孝順」等,雖然稍嫌刻板,但陳娟娟也建議家長還可以多補充些在相同主題下,採用不同敘述方式的書籍。舉例而言,當孩子表現出不想起床上幼稚園,或一與家人道別就嚎啕大哭,面對小朋友明顯的分離焦慮,家長此時可以選擇符合相關情緒主題的童書,內容可能是一個男孩哭著上學的一天,也可能是一個男孩乖巧的在學校度過一天,重點是內容無須給出明確的教條式結論,讓孩子從童書中找到與自己生活經驗相符的地方,進而透過他們的小腦袋思考,
家長這時只要默默從旁觀察、適時引導就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