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十殿閻王之平等王考證

作者: aacdsee (觀自在)   2018-06-03 13:42:27
屙......我在看了鬼途後突然想起這篇論文,雖然十部眾現在死的死,散的散,
所剩不多,但是應該還算應景,分享給各位。
===================
以下引自部落格《歐亞學研究》:
http://www.eurasianhistory.com/data/articles/j02/301.html
摩尼教「平等王」與「輪迴」考
芮傳明
2004-06-11 12:15:34
作者提供,原刊《史林》,2003年6期
[提要]漢文摩尼教典籍中的「平等王」並非如某些學者所言,相當於中國佛教中的「閻
羅王」,而應是該教的主神之一「夷數」,其原型來自基督教的「耶穌」。此外,東方摩
尼教的「輪迴」觀也頗異於佛教:它以人間為「地獄」,視再世為人為最痛苦的「輪迴」
。因此,人們在熱衷於探討東方摩尼教深受佛教「影響」的同時,切毋忽視了它「多取形
式,保留內涵」的特點。
[關鍵詞]摩尼教 平等王 輪迴
有關摩尼教,東方摩尼教深受佛教「影響」的說法,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有的學者甚至
認為,摩尼教在其創立之初(公元三世紀)就融入了濃重的佛教成分。例如,德國學者克
里木凱特曾說:「東方摩尼教與佛教的接觸,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它的整個歷史。因此,中
亞的摩尼教廣泛接納佛教的形式和內涵這一現象,並不令人感到驚訝。」[1] 這一看法未
必不確,但在具體探討摩尼教某個方面的佛教影響時,有人則似乎失之於顧名思義和「擴
大化」。
例證之一見於日本學者松本榮一之說。他在論述高昌發現的回鶻文《十王圖》及壁畫《地
獄圖》時認為,鑑於摩尼教漢文典籍中頗多佛教術語,如「地藏」、「十王」、「平等王
」、「地獄」等,因此摩尼教也有類似於佛教的「冥府十王」觀念:「摩尼教的『地藏十
王』思想可能是模仿中國佛教而得。或有持異議者認為,中國佛教的『冥府十王』思想乃
是從摩尼教那裡採納而得。這一頗有意思的現象確實難以遽然斷定其源起,但是不管怎樣
,九、十世紀時,佛教與摩尼教在十王觀念及冥府觀念方面有著極為微妙的關聯,卻是不
爭的事實。」[2]
當代也不乏響應此說的學者,例如,羅世平在《地藏十王圖像的遺存及其信仰》一文中,
不僅同意此說,還有所發揮。他引摩尼教漢文典籍《下部贊》第394-397頌的文字後,說
道:「松本榮一根據以上摩尼教經典中出現的「地藏」、「十王」、「平等王」等漢譯名
稱,推斷摩尼教亦重地獄冥府,與中國佛教信仰間有類似處,故地獄十王之中或許雜有摩
尼教的因素。」[3] 他似乎還認為,佛教與摩尼教中的「平等王」即是相同的概念:「《
華嚴經‧感應傳》郭神亮所見的「平等王」應是閻羅王,傳中取的是閻摩的意譯名。見於
傳譯藏典記載的平等王名,出現在《摩尼教殘經》和《摩尼教下部贊》中,《摩尼教下部
贊》有這樣一段文字說平等王:……這位平等王在《摩尼教殘經》唐寫本中有明確的位次
,屬惠明大使喻相第六王。」[4]
顯然,這裡涉及到兩個相關的問題:一,摩尼教之「平等王」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等同或
者類似於佛教中的「平等王」,亦即「閻羅王」?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相應地,
上引學者所言兩教之「冥府」、「地獄」信仰,即「輪迴」觀相類似的說法,亦宜再加探
討了。本文你就這兩個問題作一番檢討。
一.摩尼教的「平等王」迥異於佛教的「閻羅王」
摩尼教的漢文資料甚少,主要者不過三種;「平等王」之名則僅見於兩份經典中:一是《
摩尼教殘經》[5],一是《下部贊》[6]。為方便論述,首先羅列這兩種經籍提及「平等王
」的文字。見於《摩尼教殘經》者:「惠明相者,第一大王,二者智惠,三者常勝,四者
歡喜,五者勤修,六者平等,七者信心,八者忍辱,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齊心一
等,十二者內外俱明。」「四者常念命終、艱難苦楚、危厄之日,常觀無常及平等王,如
對目前,無時暫捨。」
見於《下部贊》者:「
「逈獨將羞並惡業,無常已後擔背負;平等王前皆屈理,
卻配輪迴生死苦。」(CBETA, T54, no. 2140, p. 1272, c10-11)(第99頌)
「又啟閻默善思惟,即是夷數慈悲想;真實斷事平等王,
並及五明清淨眾。」(CBETA, T54, no. 2140, p. 1273, b15-16)(第131頌)
「又啟真實平等王,能戰勇健新夷數;雄猛自在忙L,
並諸清淨光明眾。」(CBETA, T54, no. 2140, p. 1273, c28-29)(第152頌)
「憶念戰R終時,平等王前莫屈理;法相惠明餘諸佛,
為此明身常苦惱。」(CBETA, T54, no. 2140, p. 1276, a16-17)(第255頌)
「至無常之日。脫此可厭肉身。諸佛聖賢前後圍遶。寶船安置善業自迎。直至平等王前。
受三大勝。所謂花冠瓔珞萬種妙衣串佩。善業福德佛性無窮讚嘆。又從平等王所。幡花寶
蓋前後圍遶。眾聖歌揚入盧舍那境界。於其境內道路平正。音聲梵響周迴彌覆。從彼直至
日月宮殿。而於六大慈父及餘眷屬。各受快樂無窮讚嘆。又復轉引到於彼岸。遂入涅槃常
明世界。與自善業常受快樂。」(CBETA, T54, no. 2140, p. 1279, a26-b6)(第393-
400頌)
各段引文中,《下部贊‧聽者懺悔願文》(第393頌以下)最具體,故不妨從這裡著手,
試作分析。然而,在分析之前,還得略述摩尼教的根本教義,以便更好地理解這些經文的
含義。茲據現代學者的綜述,摘要地轉引其大意如次:
摩尼教的根本要義在於有關世界起源和物質創造的一個精妙神話。自時間之初,就存在著
相對立的光明之國與黑暗之國。前者完全善良、平和,後者則被貪婪、仇恨和煩惱所主宰
。後來,黑暗勢力侵入光明之國,大明尊便派遣諸神,——亦即從其自身發射射出的「光
明分子」——相繼與暗魔作戰。最初,先意(Primal Man)慘遭失敗,失去知覺,昏睡戰
場,並聽任其「子」五明子(Five Light Elements)被暗魔所吞食。他甦醒後,便向大
明尊求救,大明尊遂派遣淨風(Living Spirit)前往救援。淨風在黑暗之國邊上呼喚先
意,先意則在地獄深處應答,他因此獲救。而在摩尼教神學中,「呼喚」、「應答」便成
為兩位神祇,並且構成了「拯救(光明分子)」的基本要素。先意被救回了明界,但是他
的被拯救便成了一個普遍模式,因為他像徵了整個人類,經歷了「拯救」。
淨風隨後用所殺暗魔的屍體和皮造成「八地」、「十天」。尚未被污染的光明分子構成了
太陽、月亮,稍受污染的則構成星辰。然而,光明分子並未完全得到解救,大明尊遂遣第
三使(Third Messenger)及電光佛(Maiden of Light)再鬥暗魔。兩位使者以裸體美男
美女的形象展現在暗魔前,致使雄性暗魔因色慾旺盛而洩出精液。部分精液墜落海中,變
成海怪;另一部分落到陸地上,變成樹木與植物。業已懷孕的雌魔因此流產,胎兒墮落地
上,變成五類動物。吞食這些排泄物的一對暗魔交配後,生下一男一女,名叫亞當、夏娃
,他們的後代便是人類。人體中的光明分子形成了靈魂,而由貪慾、仇恨等構成的肉體則
始終禁錮著靈魂,因此拯救光明分子(靈魂)便成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摩尼教徒相信,水果與植物比肉類含有更多光明分子,故他們堅持素食,以便解救更多光
明分子。同時也不收割莊稼和製作食品,認為這會傷害植物中的光明分子。故摩尼教的高
級修行者(稱為「選民」)便要求另一類較低級的修行者(稱「聽者」)提供日常所需。
只有「選民」的靈魂(即光明分子)才可能獲得拯救,脫離輪迴而前往明界,享受「永生
」。故「聽者」唯有不斷為「選民」服務,努力修行,才能在最終也成為「選民」,讓靈
魂脫離輪迴而得救。[7]
接著來分析上引《下部贊‧聽者懺悔願文》的文字。顯然,從標題上即可得知,這是專供
「聽者」用的經文;其結尾「合眾同心,一如上願」之語,也表達了所描繪的美好情景只
是「聽者」的良好願望而已,因為他們只有成為選民之後,才真正有可能「直至平等王前
」以及「入涅槃常明世界」。足見在這種場合晉見平等王乃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絕非每
個普通人都能做到。事實上,只有「修成正果」的「選民」才有資格參與這一由平等王主
持的歡迎儀式,亦即「升天」的儀式。
「選民」的優秀靈魂(即光明分子)在回歸明界的歡迎儀式中,除了有「諸佛、聖賢」和
「善業」(幹過大量善舉的人)前呼後擁外,還有兩個主要特色是「寶船安置」和「受三
大勝」。先解釋「寶船」:「船」在摩尼教中有著多種象徵意義,如日月、靈魂、教會、
戒律、十字架等等,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象徵之物都與最美好的事物「光明分子」密切
聯繫。[8] 摩尼教神學將月亮和太陽說成是塵世間仍受污染的光明分子(即靈魂)前赴最
終樂土「明界」之前,必須相繼途經的淨化站和中轉站,故日月常被喻為擺渡性質的「船
」或「明船」,因此引文中的「寶船」便具這一喻意。可以與之類比的,如下引科普特文
的摩尼教聖歌:
「靈魂啊,抬起你的眼睛,注視高空,……你的父尊正在召喚你。如今,登上光明之船,
接受榮耀花冠吧,回到你的故國,與伊恩們(the Aeons)共享歡樂。」「在你的光明禮
物中,……從此船到彼船,……他將運載我,渡過……」「航船正在高空等候你,它們會
接引你上升,將你帶到光明世界。」[9]
如果不能確認《下部贊》的「寶船」是指日月,那麼說它是指把光明分子運往日月和明界
的乘具,應無疑問。這一描述亦見於科普特文典籍:「由於救世主的光芒和他那顯赫的光
明,天堂的大門在我面前打開。我將令我衰老和生病的衣服丟棄在地上;穿上了不朽之衣
。啊,和平寧靜的光明渡船,在三重大地的上方,運載著我跨越天空,奔向太陽與月亮。
」[10] 這是靈魂-光明分子「獲救」的典型圖景,比照《聽者懺悔願文》,顯然二者描繪
的是同一種情景。
接著再解釋「三大勝」。漢文原句為「受三大勝,所謂『花冠、瓔珞萬種、妙衣串佩』」
[11] ,當是指前赴明界的靈魂獲得神所獎勵的三種十分美好的禮物,亦即花冠(以鮮花
裝飾的桂冠)、瓔珞萬種(形形色色用珠玉串成的頸飾),以及妙衣串佩(有珮飾的精妙
衣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最後一「勝」,實際上多為象徵符號,亦即以「妙衣」喻指
無上光明。例如,耶穌的「明衣」、「身衣」當是指純粹的光明;[12] 而《下部贊》「
復是大聖新妙衣,卒被魔塵來坌染;唯希法水洗令鮮,得預法身清淨體」(《贊夷數文第
二疊》,第71頌),顯然是靈魂自比為耶穌的「妙衣」,則為光明無疑。
有關「三大勝」,不僅見於漢文典籍《下部贊》,亦見於其他的非漢文摩尼教經文,只是
所指的品種略異而已。例如,科普特文典籍《克弗來亞》載云:「第五個天父也呈光明形
貌(Light Form),是展現在每個脫離肉體束縛之靈魂面前的神祇,相當於展現在使徒面
前的形象。三大榮耀天使伴同她前來。一位天使手捧獎品;另一位帶著光明之衣;第三位
則有王冕、花環和光明之冠。這是三位光明天使,與光明形貌一起前來,和她一起展現在
選民與信徒面前。」[13] 這裡的三位光明天使所準備的美好禮品是獎品、明衣、王冕、
花環、光冠,似乎不止「三大勝」,但主要類型,也不過衣、冠、環三種,則與《下部贊
》所言幾無區別。
又,十世紀的阿拉伯文著述談及摩尼的生後教義時,說道:「當一位選民的死亡降臨時,
初人派遣了一位光芒四射的神靈,以聰慧嚮導之形而來。伴隨著他,還有三位神祇,帶著
飲具、衣服、頭巾、花冠與光冕。……然後,他們引領這位選民,為他戴上花冠,飾以冕
帶,穿上衣袍。他們將飲具遞到他的手中,與他一起乘著讚美光柱,來到月界,晉見初人
與善母,來到他最初所在的光明園地。太陽、月亮及光芒四射的神靈們,從選民所遺棄的
軀體中萃取出水、火、以太諸力,全都升入太陽,成為神靈。」[14]
由此不難看出,選民靈魂所去之處即是摩尼教信徒朝思暮想,乃至不斷「輪迴」,無數世
代為之奮鬥的最終理想家園「明界」。他受到的是極高規格的歡迎儀式,無上榮耀。而他
所晉見的神祇,多為摩尼教的主神,其常居之所是美好的天堂樂園。神祇對待升天的選民
靈魂,幾乎純粹是歡迎和賜予禮品、榮耀,並無絲毫「審判」和懲罰的跡象。既明乎此,
則若將靈魂晉見的摩尼教主神「平等王」視同於令人談虎色變的佛教「閻羅王」(其異名
之一為「平等王」),就不免有張冠李戴之嫌了。蓋因「閻羅王」亦稱「閻王」、「閻魔
王」等,源出古代印度教中的夜摩(Yama)神,專為死者靈魂帶來苦惱,後在中國演變成
冥界的主宰者和人類行為的審判者,通常給人以恐怖的感覺,與摩尼教「平等王」的形象
大相逕庭。有關的描述和傳說甚多,不必贅言,這裡僅據辭書的綜述,稍作轉錄,以見摩
尼教的「平等王」決非佛教之「平等王」可比:
閻魔王之思想由佛教傳入我國後,與道教之信仰相結合,而益形盛行,遂衍生出冥界十王
、閻羅十殿等說。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載,閻羅王為冥界十王之第
五,本地為地藏菩薩,係於冥途中掌管亡人五七日(即第五個「七日」)時之冥王。據傳
閻王掌管之冥界第五殿,係大海底東北部沃焦石下之「叫喚大地獄」,及十六誅心小地獄
。亡魂在抵達第五殿前,須先至「望鄉台」上觀望子孫在陽間之情形,後才至此殿受審判
。此殿閻王鐵面無私,判刑正直嚴厲,加上十六誅心小地獄專誅世人之橫心、邪心、毒心
、怨心、恨心、淫心、妒心、私心等偏邪不正之心,故押入此殿之亡魂,個個心驚膽顫,
面容憂懼,深怕受到剖胸取心之慘刑。[15]
因此,摩尼教漢文典籍中的「平等王」,決非中國佛教經典和民間傳說中亦稱「平等王」
的「閻羅王」。那麼,摩尼教的這一「平等王」應該相當於何種神祇呢?我認為,應該是
指「夷數」,即西文所稱的Jesus——耶穌。
二.摩尼教的「平等王」是「夷數」
首先來看基督教的主神耶穌被摩尼教借用之後,在該教中扮演的角色和所佔的地位。有關
這點,可引前輩學者的歸納:
耶穌在摩尼的體系中佔據著特殊的地位。他是摩尼之前一系列先知中的最後一位,但是他
卻勝過所有這些人。對於摩尼而言,耶穌是位神人,他出現於人世,但是並非由女人所生
;基督教徒認為耶穌被釘十字架,只是世俗誤解。此外,耶穌不僅僅是摩尼之前的最後一
位先知以及最接近摩尼的先驅者,摩尼還把自己視作耶穌的使徒。……「耶穌」象徵著神
對人類的拯救,神對人類的孕育,多少還伴隨著幾乎不可思議的神為了人類而受難的觀念
,以及「猶地阿之耶穌」說產生的所有觀念。[16]
再轉引一些其他描述:
就摩尼看來,真正的耶穌是「光耀的耶穌」,是三位一體的首席,顯然是明尊召出的玄妙
形象,並被認為是第四次召喚。而另兩位則是明女和大穆罕默德。當這個可見的世界剛存
在,這位純粹的天神就奉明尊之遣,前去喚醒處於罪惡和死亡之昏睡中的亞當。[17]
光明耶穌乃是摩尼教一系列拯救性神祇中的第一位,他們都是因特殊的天啟而被委以重任
的。他在未來世拯救人類的角色由其發射物大智承擔。[18]
摩尼教中的耶穌與正統基督教中耶穌的靈魂拯救角色頗不相同。耶穌在摩尼教中具有三種
不同的職能:光明耶穌、彌賽亞耶穌、受難耶穌。……如我們已見,光明耶穌乃是摩尼的
庇護天使,賽濟戈斯(Syzygos)是其發射物之一。他的主要角色即是最高啟示者和嚮導
,將亞當從昏睡中喚醒,使之認識到靈魂的神聖起源以及肉體與物質的痛苦囚禁。彌賽亞
耶穌是位歷史人物,是猶太人的先知和摩尼的先驅者,然而,摩尼教徒認為他純粹是神。
……受難耶穌被懸掛在神秘的光明十字架上,他是「人類的生命與救星」。[19]
顯然,摩尼教中的耶穌地位特殊,十分重要,象徵著光明、真知、生命,是人類的大救星
。而這類特徵則與前引漢文典籍《下部贊》的描述頗為接近。
實際上,摩尼教漢文典籍中有比較清晰的線索表明「平等王」是指耶穌(夷數)。如前引
《下部贊‧普啟贊文》「又啟閻默善思惟,即是夷數慈悲想,真實斷事平等王,並及五明
清淨眾。」(第131頌)提到「夷數」和「平等王」。
《下部贊‧普啟贊文》是籲請和讚頌一切諸神的經文,其格式通常是每頌(四句)籲請一
種或多種神靈。為分清不同神靈,多加「並及」、「及與」等連接詞,如:「又啟五等光
明佛,水火明力微妙風,並及淨氣柔和性,並是明尊力中力。」(第130頌)「又啟樂明
第二使,及與尊重造新相,雄猛自在淨活風,並及五等驍健子。」(第125頌)因此,這
裡所引第131頌分明是前三句贊夷數,最後一句兼及五明;「夷數」與「平等王」是同位
語,二者指同一神。
若認為此例尚不足以清楚地將平等王比定為夷數,那麼,下例則毋庸置疑了:「又啟真實
平等王,能戰勇健新夷數,雄猛自在忙L,並諸清淨光明眾。」(第152頌)顯然籲讚
了夷數、忙]摩尼)、清淨光明眾三種神靈;而「平等王」與「夷數」的同位語關係可
以清楚確認。除了這類清晰的表達方式外,還有一些較隱晦的線索,如:「懇切悲嗥誠心
啟:救苦平斷無顏面。乞以廣敷慈悲翅,令離能踃諸魔鳥。」(《下部贊‧贊夷數文第二
疊》,第48頌)本節是專對夷數的籲請和稱頌,而它描述其籲請的對象為「救苦」、「平
斷」、「無顏面」,則與上引第131頌「即是夷數慈悲想,真實斷事平等王」之語相若:
「平斷」顯然即是「斷事平等」的略稱。因此,本頌含有喻夷數為「平等王」的意思。
接著,來看摩尼教非漢文典籍的描述。約成於12或13世紀的讚美長詩《摩尼大頌》系直接
用突厥文撰寫(並非譯自伊朗語),佛教藉詞甚多。第27-29頌云:「你架起了智慧之梯
,/ 你使我們完全脫離了五類形體,/ 拯救了我們,不再生死。/ …… / 我們…… / 曾
經深受囚禁之苦的人,/ 被拯救而離輪迴,/ 為了晉見如佛一般的日神,/ ……與你相似
接近。/ 對於沉湎於無常歡娛的眾生,/ 你傳播了無與倫比的正法;/ 你引導他們渡過苦
海,/ 帶領他們進入涅槃之境。[20]
聖歌中提到的「如佛一般的日神」即是指「光耀的耶穌」,[21] 因此,從這裡描繪的整
個情景來看,與前引《下部贊‧聽者懺悔願文》頗為相似:二者都描述了「靈魂得救」,
都談到靈魂脫離肉身的羈縛,都談到渡過苦海(《下部贊》謂用「寶船」將靈魂渡到「彼
岸」即是此意),都是前赴「涅槃之境」;而靈魂所欲晉見的,一是「平等王」,一是耶
穌,則以耶穌比定「平等王」,並無不妥了。
再引科普特文讚美詩,以證摩尼教漢文典籍中的「平等王」即是指耶穌:
我向你籲求,救世主啊,在我需要之際來到我面前。/ 啊,我從事了多久的祈禱和多久的
齋戒,/ 我多麼需要你啊,在這臨終的瞬間。/ 他以甜美的聲調答應我:「福澤深厚的正
直之人哪,/ 不要害怕,快來與我相見。/ 我是你的嚮導,不論你在何地何方。」/ 我一
聽到救世主的呼喚,就渾身充滿了力量:/ 我摧毀了囚禁我的可惡高牆,/ 我擊破了層層
牢門,奔往最高審判者的方向。/ 他把榮耀的花冠戴在我的頭上,/ 勝利的獎品放到我的
手中,還為我穿上光明的衣裳。/ 他將我舉升到我一切敵人的上方。/ 我冉冉上升,為見
到明尊而歡呼雀躍,/ 正是他幫助我征服了黑暗之國。啊,偉大的國王,/ 把我擺渡到諸
神和天使之鄉。/ 大明尊會將和平給你們所有的人共享。……的每個人都將……[22]
首先,這則聖歌所讚美和籲請的對象是耶穌,絕無疑問,因為其名稱即是《耶穌讚美詩》
。其次,若與漢文《下部贊‧聽者懺悔願文》相比照,各大要素全都類似:基本情節都是
靈魂棄離肉體的束縛而回歸明界,並受到神的歡迎;都提到生時的苦難和死後的歡樂;神
對靈魂的獎勵都是「三大勝」——花冠、獎品、妙衣(光明衣服);都要渡過某種「水域
」才能抵達光明的「彼岸」——「寶船」、「擺渡」暗示了這點;靈魂都急欲晉見一位主
神——或稱「平等王」,或稱「耶穌」。
至此,兩篇資料所描繪的景、情、物、人,幾乎全都吻合,則以耶穌比定為「平等王」可
以無疑。在摩尼教中,耶穌(夷數,Jesus)既充任「平等王」、「平斷(公平斷事)者
」的角色,也就帶有了相當濃重的「審判者」或「最高審判者」(Judge)的色彩。摩尼
親自撰寫,獻給波斯國王沙普爾一世(Shahpuhr I)的摩尼教義概要《沙卜拉干》(Shā
buhragān)便很生動地描繪了耶穌的這一職能:
正直者及其朋友們和作惡者及其同樣作惡的朋友們,都將聚集在赫拉德沙(Khradeshahr
,指耶穌——引者)面前,正直者將對他說:「……主啊,假如你樂意的話,……我們希
望與你談話。」
神赫拉德沙將如此答覆他們:「你們見到我,就會很快樂。然而,我將為你們審判那些對
你們犯罪的人,責問他們。但是想與我交談的一切人,我都知道。」他隨後祝福他們,令
他們心情平和,安排他們位於右側,諸神歡樂地簇擁著他們。他將作惡者與正直者分開,
將他們置於左側,並指責他們,如此說道:「撒謊者不會發光(?),正如你們犯了任何罪
過……遭受……你們一直對我犯罪。」
…… 他對站在右邊的人這樣說道:「你們安寧平和……當我飢渴時,你們給我種種食品
;當我裸露時,你們給我衣穿;當我生病時,你們來撫慰我;當我被捆綁時,你們前來解
救我;當我成為囚徒時,你們前來釋放我;當我流浪時,你們將我帶入你們的家。」正直
者的朋友們都將深懷敬崇之意,對他說道:「主啊,你是神,是不朽的,貪婪與慾望對你
無可奈何。你不會飢餓、乾渴,也不會有病痛與折磨。我們何時為你如此效勞呀?」赫拉
德沙如此回答道:「你們(對於別人)所做的,就是為我所做。我要獎勵你們,讓你們升
入天堂……」……他使得他們快樂萬分。
然後,他對站在左邊的作惡者這樣說道:「你們這些作惡者,俗不可耐,被貪婪、邪惡所
誘導,你們是……我指責你們,因為當我飢渴時,你們未給我任何食品;當我裸露時,你
們未給我衣穿;當我生病時,你們未來撫慰我;當我成為囚徒和流浪時,你們未將我帶入
你們的家。」作惡者將這樣對他說:「神啊,主啊,你何時如此遭難,而我們未來救助你
?」赫拉德沙便對他們說道:「你們在心中反對正直者,就是對我犯罪。這便是我指責你
們的原因。你們是罪人,因為你們是正直者的災難(?)和敵人。你們導致了痛苦,卻毫不
憐憫。由於反對……你們犯了罪。」然後,他命天使飛到他們的上方,抓起他們,投入地
獄之中……[23]
這是摩尼教初創時,作為「最高審判者」或「平等王」的耶穌對「善」、「惡」兩類人所
作賞罰的情景。但是若將《聖經》與之比照,則會發現驚人的相似之處:
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
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
在左邊。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
所預備的國。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
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
:「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
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
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惡魔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
永火裡去。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
;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裡,你們不來看顧我。」他們也要回答說
:「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裡
,不伺候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
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
[24]
上引兩份資料中,耶穌之語氣惟妙惟肖,自不待言。因此,我們不僅認為摩尼教漢文典籍
中的「平等王」之原型不是佛教中的「閻羅王」,而是基督教中的耶穌,並且進一步推斷
,摩尼教「平等王」的觀念所受基督教的影響遠大於佛教。
三.摩尼教的輪迴觀和地獄觀異於佛教
既然摩尼教的「平等王」與佛教的相去甚遠,那麼,對於和「平等王」關係密切的「輪迴
」、「地獄」觀,也得重新考究。首先,瞭解一下佛教有關地獄、冥府及輪迴的大致觀念

佛教經典談及「輪迴」之處不可勝數,但是其要領則為「五趣」和「六趣」二說,即一切
有情者輪流不息的轉生之處(所生形態)[25] 有五種說或六種說。小乘教派的俱舍、正
理、顯宗、雜心等論,皆立「五趣」(亦作「五道」)之說,即,一為地獄道,二為鬼道
或餓鬼道,三為傍生道或畜道,四為人道或人間道,五為天道或天上道。大乘教派的經典
中,則多持「六趣」說,亦即在五趣之外,再添「阿修羅」,總稱「六趣」或「六道」,
尤以後者為通用,常言之「六道輪迴」便是指此。顯然,無論是五趣還是六趣說,均將輪
迴的去處分為多種,而「地獄」只是其中之一。茲據《毗婆沙論》,簡述「六道」之意:
已總說諸趣,彼一一異相今當說。雲何奈落迦(梵文naraka之音譯名,亦作那落迦——引
者)趣?答:……有說,「奈落」名人,「迦」名為惡;惡人生彼處,故名奈落迦。……
有說,「落迦」名救濟,「奈」是無義;彼處有情眾苦所逼,無救濟者。故名奈落迦。…
…問:地獄在何處?答:多分在此贍部洲下。雲何安立?答:有說,從此洲下四萬逾繕那
至無間地獄底。無間地獄縱廣高下各二萬逾繕那。次上一萬九千逾繕那中,安立余七地獄
:謂次上有極熱地獄,次上有熱地獄,次上有大喚叫地獄,次上有喚叫地獄,次上有眾合
地獄,次上有黑繩地獄,次上有等活地獄。……
雲何傍生趣?答:……有說,彼趣暗鈍,故名傍生。暗鈍者即是無智,一切趣中無有無智
如彼趣者。有說,流遍諸處,故名傍生,謂此遍於五趣皆有。奈落迦中有無足者,如娘矩
吒蟲等;有二足者,如鐵嘴鳥烏等;有四足者,如黑駁狗等……問:傍生本住何處?答:
本所住處在大海中,後時流轉,遍在諸趣。……
雲何鬼趣?答:……如今時鬼世界,王名琰魔摩。……有說,飢渴增,故名鬼。……有說
,被驅役,故名鬼。恆為諸天處處驅役,常馳走故。……問:鬼住何處?答:贍部洲下五
百逾繕那有琰魔摩王界,是一切鬼本所住處,從彼流轉,亦在余處。於此洲中有二種鬼:
一有威德,二無威德。有威德者。或住花林、果林、種種樹上、好山林中,亦有宮殿在空
中者,乃至或住余清淨處,受諸福樂。無威德者,或住廁溷、糞壤、水竇、坑塹之中,乃
至或住種種雜穢諸不淨處,薄福貧窮,飢渴所苦。……
雲何人趣?答:……有說,能寂靜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故《契經》
說,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勇猛者,謂不見當果而能修諸苦行;
憶念者,謂能憶念久時所作,所說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謂能初種順解脫分、順抉擇分
等殊勝善根,及能受持別解脫戒,由此因緣,故名人趣。問:人住何處?答:住四大洲。
……
雲何天趣?答:……於諸趣中,彼趣最勝;最樂、最善、最妙、最高,故名天趣。……有
說,光明增,故名天,以彼自然身光,恆照晝夜等故。……複次,戲樂故名天,以恆遊戲
受勝樂故。問:諸天住在何處?答:四大王眾天住七金山,及妙高山四層級上,並日月星
中;三十三天住妙高山頂;夜摩乃至色究竟天,皆在空中密雲如地,各有宮殿於中居止。
……
已說五趣一一差別,於彼中有阿素洛,今當說。……問:何故名阿素洛?答:素洛是天,
彼非天,故名阿素洛。……謂世界初成時,諸阿素洛先住蘇迷盧頂,後有極光淨天壽盡、
業盡、福盡故,從彼天歿,來生是中,勝妙宮殿自然而出。諸阿素洛心生嫉恚,即便避之
。此後復有第二天生彼更移處,如是乃至三十三天遍妙高山頂次第而住,彼極瞋恚,即便
退下。然諸天眾於初生時,咸指之言:「此非我類,此非我類!」由斯展轉,名非同類;
復由生嫉恚故,形不端政,即以此故,名非端政。[26]
大乘經典將有情輪迴的這「六道」分成兩類:阿修羅(即引文之「阿素洛」)、人、天為
「三善道」,是善惡雜業之所趣;地獄、餓鬼、畜生則為「三惡道」,是純惡之所趣。是
知佛教非但不以輪迴於「人道」為苦(遑論「天道」),還頗以為「善」,作為尚可接受
的「樂土」之一。這一觀念十分重要,下文將再論及。
那麼,佛教的冥府、地獄觀念又如何呢?上引《毗婆沙論》談及的「八熱地獄」可以作為
典型材料,展示佛教的有關思想。茲據《長阿含經》,略作描述:
八熱地獄又稱八大地獄,因為每一大地獄中各有十六小地獄。第一大地獄名「想」(亦即
「等活」),所屬十六個小地獄分別為:黑沙、沸屎、五百丁、飢、渴、一銅釜、多銅釜
、石磨、膿血、量火、灰河、鐵丸、釿斧、豺狼、劍樹、寒冰。受苦眾生在此互相砍殺,
皮肉撕盡,經冷風一吹,死而復生,再受痛苦。
第二大地獄名「黑繩」 ,也有十六小地獄。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其諸獄卒捉彼
罪人,撲熱鐵上,舒展其身,以熱鐵繩絣之使直,以熱鐵斧逐繩道斫。絣彼罪人,作百千
段,猶如工匠以繩絣木;利斧隨斫,作百千段,治彼罪人,亦復如是。苦毒辛酸,不可稱
計。余罪未畢,故使不死,是名為黑繩地獄。」第三大地獄名「堆壓」(亦即「合眾」)
,「地獄中有大石山,兩兩相對。罪人入中,山自然合,堆壓其身,骨肉糜碎。山還故處
,猶如以木擲木,彈卻還離,治彼罪人,亦復如是。苦毒萬端,不可稱計。」第四大地獄
名「叫喚」,「諸獄卒捉彼罪人擲大鑊中,熱湯湧沸,煮彼罪人。號咷叫喚,苦痛辛酸,
萬毒並至。」 第五大地獄則名「大叫喚」,罪人亦被擲入大鐵釜中,沸湯煮燒,更為苦
痛,號咷大叫喚。第六大地獄名「燒炙」(亦即「熱」),「獄卒將諸罪人置鐵城中,其
城火然,內外俱赤,燒炙罪人。皮肉焦爛,苦痛辛酸,萬毒並至。」第七大地獄則名「大
燒炙」(亦即「極熱」),其刑與燒炙地獄相同,只是燒炙得更為厲害,罪人更痛苦而已

第八大地獄名「無間」(又稱「阿鼻」、「無救」),最為痛苦。同樣有十六小地獄。「
無間大地獄有大鐵城,其城四面有大火起,東焰至西,西焰至東,南焰至北,北焰至南,
上焰至下,下焰至上。焰熾回遑,無間空處。罪人在中,東西馳走,燒炙其身,皮肉焦爛
,苦痛辛酸,萬毒並至。……其中罪人,舉目所見。但見惡色;耳有所聞,但聞惡聲;鼻
有所聞,但聞臭惡;身有所觸,但觸苦痛;意有所念,但念惡法。又,其罪人彈指之頃,
無不苦時,故名無間地獄。」
那麼,哪些罪人會墮入如此恐怖和苦痛的種種地獄呢?世尊所說之頌概括道:「身為不善
業,口意亦不善,斯墮想地獄,怖懼衣毛豎。/ 惡意向父母、佛及諸聲聞,則墮黑繩獄,
苦痛不可稱。/ 但造三惡業,不修三善行,墮堆壓地獄,苦痛不可稱。/ 瞋恚懷毒害,殺
生血污手,造諸雜惡行,墮叫喚地獄。/ 常習眾邪見,為愛網所覆,造此卑陋行,墮大叫
喚獄。/ 常為燒炙行,燒炙諸眾生,墮燒炙地獄,長夜受燒炙。/ 舍於善果業、善果清淨
道,為眾弊惡行,墮大燒炙獄。 / 為極重罪行,必生惡趣業,墮無間地獄,受罪不可稱
。/ 想及黑繩獄、堆壓二叫喚、燒炙大燒炙、無間為第八。/ 此八大地獄,洞然火光色,
斯由宿惡殃,小獄有十六。」[27]
十分明顯,在佛教看來,凡是在人世間犯錯、犯罪的(包括不孝敬父母、不信教、殺生等
等),都會因過錯和罪行的大小而墮入各種地獄。所以,它的「地獄」,主要是用來恐嚇
和懲罰現實世界中不好自為之的「惡人」的。此外,墮入三惡道之其他二道「鬼道」(即
「餓鬼道」)和「畜道」(即「畜生道」)的人,也是因其人世間的罪、過而致;[28]
而在「三善道」中輪迴的,則頗多生生世世積了「福德」的人。[29] 因此可以清楚看到
,佛教的輪迴說實際上主要對俗世居民進行「勸善罰惡」,旨在改善現實的社會環境。相
應地,其「冥府」和「地獄」也主要是懲罰「壞人」;易言之,並不反對在俗世為人,相
反,卻頗為鼓勵。
在指出這幾點後,再看摩尼教關於「輪迴」和「地獄」的觀念。摩尼教經典中確實借用了
佛教的常用術語「輪迴」一詞(源出梵語samsāra;摩尼教的非漢語文獻往往照抄原詞)
,並且大體也是指「生」與「死」的輪流轉換,諸如漢文典籍《下部贊》便不乏此例:
「願我常見慈悲父,更勿輪迴生死苦。諸根已淨心開悟,更勿昏痴無省覺。我今依止大聖
尊,更勿沉迷生死道。速降光明慈悲手,更勿棄擲在魔類。」(第62、63頌)「苦哉世間
諸外道,不能分別明祖宗,輪迴地獄受諸殃,良為不尋真正路。」(第226頌)「其有地
獄輪迴者,其有劫火及長禁,良由不識五明身,遂即離於安樂國。」(第247頌)「在彼
一切諸聖等,不染無明及淫慾,遠離痴愛男女形,豈有輪迴相催促?」(第272頌)「某
乙明性,去離肉身,業行不圓,恐沉苦海。唯願二大光明、五分法身、清淨師僧、大慈悲
力,救拔彼性,令離輪迴、剛強之體,及諸地獄、鑊湯爐炭。」(第406-408頌)
這裡所言的「輪迴」,確實是最為痛苦的:一入「輪迴」,便落「魔類」之手,便墮「地
獄」,便沉「苦海」。那麼,「輪迴」究竟指的是何種狀態呢?其實十分簡單:即是在人
世間為人!如上引《下部贊》第62、63頌,乃是《贊夷數文第二疊》中的辭句;而這整節
都是個人靈魂,即光明分子向夷數籲請,要求幫助他脫離肉體的束縛,回歸明界。所以,
「魔類」便是肉體(實際上,摩尼教的基本教義已相當清楚地展示了這一點),「輪迴生
死苦」、「沉迷生死道」云云,也就是在世間為人的隱喻。
與之相類似,第247頌也展示了此意。它見於《嘆五明文》,亦即讚歎五明子的聖歌。按
摩尼教神學,最初,先意(初人)因被暗魔擊敗而將其「子」五明子放棄給暗魔,從而始
終有相當一部分作為人類「靈魂」而被暗魔囚禁在肉體之中。所以,一部分五明子(光明
分子)入「地獄」,墮「輪迴」,也還是降世為人的意思。相反,第272頌讚嘆明界的諸
聖沒有「輪迴相催促」,即是指他們不在人世為人——「遠離痴愛男女形」!
最能清楚表達此意的是第406-408頌:某人剛死,亦即某靈魂剛脫離肉體的束縛(「去離
肉身」),害怕「沉苦海」,因此祈求神幫助他永遠脫離「輪迴」,也就是脫離「剛強之
體」——肉身。當然,接著的「地獄」、「鑊湯爐炭」云云,也就是指人的血肉之軀了。
顯然,我們所理解的人世間的「生」,在摩尼教信徒看來,卻只是墮入「輪迴」,在「苦
海」或「地獄」中遭受禁閉和折磨。
不妨再以帕提亞文的一首摩尼教讚美詩來印證和強調上述觀點:
啊,來吧,靈魂!不要再怕懼!/ 死亡雖然降臨,痛苦卻已逝去。/ 煩惱的日子已經告終
,/ 其恐怖消失在烈火之雲中。/ 來吧,靈魂,走上前來!/ 不要再貪戀苦難之宅,/ 這
不過是毀滅與煩惱的死亡,/ 而你以前卻被逐出了美好的故鄉。/ 你當初在地獄裡受盡苦
痛,/ 都是為了今天的歡樂無窮。/ 愉快地走近些,不必懊悔,/ 不要滿足於待在這死屋
之內。/ 不要回頭,不要關心這醜陋的軀體,/ 它們及其後繼者都悲慘地留在了塵俗之地
。/ 它們在人間不斷地輪迴再生,/ 備受種種折磨和幽禁。/ 看哪,它們再生於各類生物
中,/ 聽哪,其嘆息聲是多麼沉重。/ 再走近些,不要沉溺於塵世的美麗,/ 它會以各種
方式毀滅你。/ 它會如雪一般融化在陽光裡,/ 不會再留下任何美好的形體。/ 它猶如開
敗的花朵一樣凋謝枯萎,/ 消失在陽光裡,優雅的外表被毀。/ 來吧,親愛的靈魂,/ 不
要留戀那逝去的時辰。/ 不能再回覆那五花八門的外形,/ 世俗慾望即是死亡,它會將一
切毀盡。/ 因此,來吧,靈魂,/ 我將帶你上天,帶到你的故地仙境。/ 我會向你展示你
的家鄉,/ 這是你一直追求……的希望。/ 想想你所遭受的苦難,記住啊,靈魂!/ 全部
都來自你的敵人。/ 看看這塵世,以及萬物的牢獄,/ 迅速地摧毀一切貪慾。/ 烈火、毀
滅與恐怖,/ 將把存在於此的一切都征服。……[30]
這是摩尼教神祇對於人類靈魂的強烈召喚,呼籲他不要再在人世為人,而是回歸明界。「
苦難之宅」、「地獄」、「死屋」與「醜陋的軀體」是同義詞;世俗慾望被喻為「死亡」
,塵世被指為「萬物的牢獄」;更值得注意的是,讚美詩指責某些光明分子「在人間不斷
地輪迴再生」,「再生於各類生物中」。顯然,摩尼教最為厭惡和力圖避免的「輪迴」(
rebirth或samsāra),即在現實世界中轉世為人或其他生物;其「地獄」、「苦海」等
等也就是這物質世界,主要包括人的軀體。
摩尼本人的教諭有助於證實「生活在人間即是遭受輪迴」的觀念:
當惡人臨終時,他被貪慾所主宰,魔鬼陪隨著他,抓著他,斥罵他,向他展示恐怖之象。
由於善神穿著同樣的衣服出現在他面前,惡人便誤以為他們是來拯救他的。然而,善神們
卻申斥他,使他想起自己的邪惡行為;善神並證實他從未幫助過選民。然後,惡人便繼續
徘徊在這個世界上,遭受折磨,直到最後審判時,被投入地下黑獄。[31]
在「最後審判」之前,亦即「末際」到來之前,對已死惡人的懲罰便是讓他「繼續徘徊在
這個世界上,遭受折磨」。顯而易見,摩尼把靈魂的再世為人——即「輪迴」——視作最
大的痛苦;而「輪迴」之所即是人間!
既然摩尼教的輪迴之所只是世俗的人間,那麼它也就沒有了如佛教那樣具體的「冥府」、
「地獄」之流,而只有大量的比喻和簡單的描述。當然,我們也不能說摩尼教神學中絕無
一個「實體性」的地獄,因為它確實提到,當光明最終戰勝黑暗,亦即「末際」來臨時,
那些不信教的,重視物慾的靈魂便會和被抽去了所有光明分子的黑暗物質一起,被永遠禁
錮在墳墓般的暗界之內。[32] 亦即是說,「黑暗與邪惡那時將被永遠囚禁在幽深的黑獄
之中。」[33] 這個幽深的黑獄,恐怕即是「暗魔」的領地,摩尼對此有過一定的描繪:
其領地有深邃的洞穴、隱蔽的處所、重重的障礙、茂密的叢林。它分散、孤立,佈滿森林
,也有泉水,但是處處都在冒煙。火從煙中竄出,到處可見;黑暗也在各處籠罩。有些冒
得較高,有些較低。冒出之煙即是死亡的毒焰,它從一座泉中噴出。領地的底部喧囂異常
,是泥土、火、強烈的黑風及呆滯的水。暗界與其上方的明界相鄰,自己位於下方。明界
之高無邊無際,暗界之深亦不可測。[34]
這樣深不可測的暗界,最終也就成了囚禁黑暗與邪惡的永久地獄。必須指出,這個地獄決
不是摩尼教神學中的輪迴之所,它在基本教義中也幾無重要性可言,與佛教之「地獄」的
生動具體以及勸人為善的功能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綜上所述,本文可以作如下斷語:
首先,摩尼教與佛教的輪迴觀念大異其趣。摩尼教的「輪迴」,是指作為各類生物「靈魂
」的光明分子在現實世界中,反覆以這種或那種形態再生的現象。這樣的「生」對於光明
分子來說,乃是囚禁、折磨、痛苦,是最大的不幸,相當於「死亡」。所以,現實世界中
的這種「輪迴」 是摩尼教信徒最為厭惡的,最想擺脫的,最不能容忍的情況;而徹底消
滅這一狀態,則是他們世世代代為之奮鬥的終極目標。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摩尼教是
絕對反對現實世界的生活的。
佛教的「輪迴」,是指各類生物死後的「靈魂」在現實世界或虛擬世界中,以不同形態再
生的現象。佛教雖也聲稱「輪迴」是苦,脫離輪迴是福,但是仍將輪迴的六道分成三「善
道」(人、阿修羅、天)和三「惡道」(畜、鬼、地獄),鼓勵人們在世時多做善事,以
便再生後進入「善道」享福。因此,佛教顯然並不堅決反對現實世界的生活,相反,鼓勵
人們創建更好的現實生活環境。
其次,二教之「輪迴」觀念的不同導致其地獄觀也頗相異。摩尼教視現實的物質世界以及
各類生物的物質外形為「地獄」,視之為「光明」之最大死敵「黑暗」的化身。因此,人
們一旦接受這種地獄觀,就不會再對現實世界有任何留戀,就會把結束生命看作是解脫和
幸運。佛教的「地獄」設在另一個虛擬世界,它恐怖之極,非夷所思的刑罰一應俱全,主
要職能是懲罰現實世界中不干好事的「惡人」。所以,佛教的「地獄」實質上是以「反面
教育」的形式,迫使人們更好地建設現實生活。因此之故,一旦接受這種地獄觀,就會更
加珍視和改善現實世界;視死亡為悲哀,「再世為人」為幸運和「福報」。
再次,二教的「平等王」是截然不同的角色。摩尼教的「平等王」(即耶穌)是拯救和歡
迎優秀靈魂(光明分子)回歸明界的主神,其形象慈悲和善。其職能是使靈魂永遠不再返
回人間受苦,在最高級的淨土享受歡樂。所以,他實際上是現實世界的積極摧毀者。佛教
的「平等王」(即閻羅王)只是「惡道」(主要是鬼道)的主宰者,以嚴厲審判鬼魂而著
稱,其形象無情暴戾。主要職能是懲罰惡人,令墮地獄等處;對於善者,則主要以「再世
為人(或富貴人)」作為獎勵,亦即鼓勵靈魂在「人道」輪迴。所以,他實際上是現實世
界的積極建設者和改善者。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筆者也如其他許多學者一樣,並不否認佛教對於摩尼教——尤其是
東方的摩尼教——教義的重要影響。然而,本文的考證卻表明,摩尼教儘管借用了大量的
佛教詞彙和術語,卻未必都沿用了它們的內涵;在不少情況下,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對此,不妨轉引布萊德爾的一句話:「但是,我們也注意到,這些術語並不始終帶有佛教
的含義,而是有時純粹表達了摩尼教的觀念。這清楚地展示在『靈魂(Soul)』一例中。
」[35] 明乎此,則前文所引摩、佛二教在冥府觀念方面相互借鑑云云的說法,似有失考
之嫌了。
略語表:
《大正藏》=《大正新修大藏經》,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2
《東漸》 = 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中華書局,1987年
《佛光》 =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台灣]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
《妙衣》 = 馬小鶴《摩尼教宗教符號「妙衣」研究》,載《中華文史論叢》,第59輯,
1999年9月
Fihrist = Bayard Dodge, The Fihrist of al-Nadīm——A Tenth-Century Survey of
Muslim Culture,Vol.I, Chapter IX, p.788,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Gnosis = Hans-J. Klimkeit, Gnosis on the Silk Road: Gnostic Texts from
Central Asi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 1993
Kephalaia = Iain Gardner, The Kephalaia of the Teacher: The Edited Coptic
Manichaean Texts in Translation with commentary, E. J. Brill, Leiden, 1995.
Light = Samuel N. C. Lieu, The Religion of Light: An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Manichaeism in China,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9
Literature = Jes P. Asmussen, Manichaean Literature: Representative Texts
Chiefly from Middle Persian and Parthian Writings, New York, 1975
Manichaeism = Samuel N. C. Lieu, Manichaeism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nd
Medieval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5
Manichees = F. C. Burkitt, The Religion of Maniche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5
Psalm-Book = C.R.C.Allberry, A Manichaean Psalm-Book, Part II, W. Kohlhammer,
Stuttgart, 1938.
Reader = Mary Boyce, A Reader in Manichaean Middle Persian and Parthian,
E.J.Brill, Leiden, 1975
Researches = A. V. Williams Jackson, Researches in Manichaeism: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urfan Fragment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2
Transformation = Peter Bryder,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Manichaeism: A
Study of Chinese Manichaean Terminology, Löbeöd, 1985
[1] 語見Hans-J. Klimkeit, Jusus' Entry into Parinirvana: Manichaean Identity
in Buddhist Central Asia, Numen, Vol. 33, 1986, pp.227-228
[2] 松本榮一《敦煌畫の研究》,第三章,第八節「十王經圖卷」,414-415頁,[東京
]東方文化學院東方研究所,1937年
[3] 羅世平《地藏十王圖像的遺存及其信仰》,《唐研究》第四卷,399頁,北京大學出
版社,1999年
[4] 同上引書,398-399頁。
[5] 由於這一文獻的前半部分已經失佚,故真實書名不得而知。當初,羅振玉鑑於其內容
涉及波斯宗教的「明」、「暗」宗旨,因此名之曰《波斯教經》,《大正新修大藏經》遂
以《波斯教殘經》一名收錄之(第五十四卷,№.2141B)。陳垣將它稱為《摩尼教殘經一
》,以區別於同樣殘缺的另一份摩尼教文書《摩尼教殘經二》(即《摩尼光佛教法儀略》
)(見陳垣《摩尼教入中國考》附錄,載《陳垣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0年)。翁
拙瑞認為當作《惠明講義》(Transformation, p.38)。林悟殊則認為此即《證明過去教
經》,其原文乃是摩尼本人所撰的七本著述之一The Pragmateia(《東漸》,191-207頁
)。為名實一致起見,本文稱之為《摩尼教殘經》。改採用的版本為《東漸》所附之「釋
文」。
[6] 《下部贊》在20世紀初於敦煌莫高窟被發現之後,經日本學者矢吹慶輝認定為摩尼教
經典,收入《大正新修大藏 經》(卷54, 第2140號)。是為中國摩尼教徒舉行宗教儀式
時使用的讚美詩,雖然亦有殘缺,但較諸其它文字的摩尼教讚美詩更為完整。本文所轉引
的《下部贊》文字及編號,均據自林悟殊《倫敦藏敦煌寫本〈下部贊〉原件考察》(載《
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下冊,871-900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7] 參看Reader, pp.4-7以及Light, pp.4-6
[8] 有關象徵符號「船」的考釋與論述,可參看拙文《摩尼教文獻所見「船」與「船主」
考釋》,載《歐亞學刊》第一輯,223-242頁,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9] 分別見Psalm-Book,55 9-14、85 7-9、163 14-15
[10] Psalm-Book,81 6-12
[11] 這裡的句逗異於前引林悟殊《東漸》的釋文,蓋因事涉摩尼教神學要義,故據馬小
鶴《妙衣》修改,理由見正文的分析。順便指出,兩份著名的外文譯本,Tsui Chi英譯的
The Lower (Second?) Section of the Manichaean Hymns (BSOAS, XI, 1943) 和
Helwig Schnidt-Glintzer德譯的Chinesische Manichaica ( Wiesbaden, 1987),似乎也
未確切體現原義,具體情況不贅。
[12] 說見Enrico Morano, The Sogdian Hymns of Stellung Jesu, East and West,
Vol.32, 1982
[13] Kephalaia, Chapter Seven, 36, 12-20
[14] Fihrist, Chapter Nine, The Manichaean Doctrine of Future Life, p.795
[15] 《佛光》,「閻魔王」條,6342頁
[16] Manichees, p.38, 42
[17] Researches, p.12
[18] Manichaeism, p.18
[19] 同上引書,p.126-127
[20] Gnosis, p.281
[21] 同上引書,287頁,注14
[22] Psalm-Book, Psalms to Jusus, CCXLIII, 50, 15-31
[23] Literature, p.104-105. 原文為中古波斯語殘卷,文件號M473、M475、M477等,均
由本引書的作者譯成英文。
[24] 《聖經‧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第31-46節,《新舊約全書》,
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採用「神」版印發,上海,1981年
[25] 《大毗婆沙論》解釋「趣」義云:「問:何故名趣?趣是何義?答:所往義是。趣
義是諸 有情所應往、所應生、結生處,故名趣。」語見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
譯《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載《大正藏》第27冊
[26] 同上引書,卷一七二
[27] 以上諸引文,均見[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
》,載《大正藏》第1冊
[28] 前生造惡業者死後便為餓鬼,常苦於飢渴。他們居於閻魔王(閻羅王)界,由他統
治。《業報差別經》雲,在人世為十惡業者,要墮餓鬼道:「一者身行輕惡業;二者口行
輕惡業;三者意行輕惡業;四者起於多貪;五者起於惡貪;六者嫉妒;七者邪見;八者愛
著資生,即便命終;九者因飢而亡;十者枯渴而死。」而犯下列十惡業者,則墮入畜生道
:「一者身行中惡業;二者口行中惡業;三者意行中惡業;四者從貪煩惱,起諸惡業;五
者從瞋煩惱,起諸惡業;六者從痴煩惱,起諸惡業;七者毀罵眾生;八者惱害眾生;九者
施不淨物;十者行於邪婬。」見[隋]瞿曇法智譯《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載《
大正藏》第1冊
[29] 得以轉生人道的,都是有善業者:「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
語;五者不綺語;六者不兩舌;七者不惡口;八者不貪;九者不瞋;十者不邪見。」而轉
生天道,則更須「修善」:「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所謂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復
有十業,能令眾生得色天報,所謂修行有漏十善,與定相應。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
天報:一者,過一切色想滅有對想等,入於空處定;二者,過一切空處定,入識處定;三
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四者,過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定。」語見上注
所引書。
[30] 引自Gnosis, pp.114-115。是為帕提亞文的摩尼教冗長聖歌的一部分,被認為是由
摩尼的弟子Mār Ammō所撰,成於公元三世紀中葉。
[31] Fihrist, Chapter Nine, The Manichaean Doctrine of Future Life, p.796
[32] Manichees, pp.64-66
[33] Researches, p.16
[34] Fihrist, Chapter Nine, Description of the Earth of Darkness and Its
Heat, pp.787-788
[35] Transformation, p.74
編輯:李錦繡
作者: jamin214 (本少爺)   2018-06-03 14:20:00
不推不行
作者: a13471 (無明)   2018-06-03 14:25:00
雖然離本版內容有點遠但推考據
作者: crazy225drag (穩贏金太郎)   2018-06-03 14:33:00
我也覺得離遠了XD
作者: RogerLee21 (RogerLee,小霖)   2018-06-03 14:34:00
建議貼到靈學或宗教相關的板,並不是任何稍微擦到邊的東西就適合貼上來...
作者: metatron058 (metatron058)   2018-06-03 15:02:00
講的閻王,有人記得紙面閻羅有退場嗎?還是結局,感覺好像就突然沒劇情了
作者: slimu0001 (魚丸)   2018-06-03 15:26:00
霹靂的紙面閻羅沒退場的樣子,就莫明消失了
作者: f871114 (大漠蒼鷹)   2018-06-03 16:38:00
不知所云
作者: purue (purue)   2018-06-03 17:51:00
建議是貼個連結 然後打一些自己消化過後的內容
作者: scottayu (偽裝成熟女控的正太控...)   2018-06-03 18:19:00
這篇跟布袋戲的關係也太遠,這樣隨便一個神話學的文章都可以拿來洗板
作者: snowyba (拎老杯)   2018-06-03 19:12:00
你要表達什麼
作者: swardwind (掛在埔里的熊)   2018-06-03 20:21:00
請問跟閻王鬼途設定的連結性在哪?
作者: tot9221 (江城子)   2018-06-03 22:40:00
至少加入自己觀點...直接貼實在不行
作者: yesmyday (黑嘿黒)   2018-06-04 08:29:00
明顯賺p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