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下吹式新玩具-鐮刀大手裏劍3

作者: Cubelia (天空の夜明け)   2019-02-19 21:56:52
好讀版: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550584625.A.E37.html
鐮刀的手裏劍系列最早從2008年推出
包含進化後的大手裏劍和Rev.B(改良款)的話總共推出了五款產品
但在2011年推出2代Rev.B後長達7年沒再推出手裏劍系列新品
雖然有推出其它下吹式散熱器,但都沒有和手裏劍系列的血統一樣純
而且鐮刀在台灣市場也相對冷門,直到去年一月更換代理權開賣不少新品後才回神
也終於在去年底發佈大手裏劍3的消息,並在2019年一月開賣
最近剛好有幸玩到這顆就向各位分享吧~
===========================================
外盒依舊是濃厚鐮刀味的美術設計
https://i.imgur.com/ouFaQ9F.jpg
現在鐮刀產品在台灣的代理商是視博通了
有趣的小發現:這款在日本的保固僅有一年,日本以外才是兩年
https://i.imgur.com/lfJ1tTp.jpg
在台灣生產的身分證明藏在底部,MIT就是爽啦~
https://i.imgur.com/YUkqZvW.jpg
規格表
https://i.imgur.com/NYDX1z2.jpg
可以看到扣具支援度非常完整,全線主流/HEDT平台(除了TR4)通通有支援
小小尺寸卻依舊維持鐮刀主打的超高相容性
https://i.imgur.com/KbqneON.jpg
內容物+保固卡
https://i.imgur.com/MgsRSiq.jpg
外觀的設計風格與上一代產品已有一大段落差
https://i.imgur.com/YZ2u0Yf.jpg
https://i.imgur.com/wvAA5az.jpg
用金屬蓋遮住熱導管尾端,可以不用看到熱導管尾端
https://i.imgur.com/mMD9L7T.jpg
依舊維持手裏劍系列使用17mm薄扇以減少高度的特色
搭載的風扇為PWM的KAZE FLEX120 SLIM(最高1800RPM)
亮點應該是純正的FDB而不是來福軸承喔(讚讚)
https://i.imgur.com/F7938fu.jpg
含風扇整體69mm比常見的75~85mm高度還要矮一些,正是歸功於用了薄扇
但相對的薄扇在風量和風壓就不比普通風扇強,這是一定會有的妥協
4 Pin PWM並用編織網包住線材,而且四個角落都有裝上減震軟墊
https://i.imgur.com/XyXdXWT.jpg
五根熱導管上都有鍍鎳以提升抗氧化的能力,不知道下一代會不會再增加一根熱導管
https://i.imgur.com/runtGF3.jpg
底部為銅底鍍鎳
https://i.imgur.com/TXLuQwd.jpg
https://i.imgur.com/XTpYxNQ.jpg
https://i.imgur.com/GBneedZ.jpg
壓力扣具內建在散熱器上在裝機時會順手不少
https://i.imgur.com/Uv6K5wx.jpg
配件有另外用小盒子裝起來:有扣具、說明書以外還有非一次性包裝的導熱膏
https://i.imgur.com/YrYAFos.jpg
https://i.imgur.com/uhBRCny.jpg
想加強解熱性能也能用內附的長螺絲改為自備的一般風扇
https://i.imgur.com/XboeRyJ.jpg
這邊要說鐮刀用螺絲安裝風扇的設計真的很不錯
相信不少用戶都有拉鐵絲拉到煩的經驗才對
說明書的安裝圖很詳細
https://i.imgur.com/6P362fE.jpg
https://i.imgur.com/J8Rc8NJ.jpg
筆者依舊會用ol’ reliable的LGA775平台來做測試,導熱膏則使用愛拉2000
測的時候剛好碰上久違的回暖(~25度C),沒像低於20度那樣什麼用起來都涼就是惹
另外也會順便用Ryzen 5 2600來讓各位了解這款在現代平台的表現
測試平台:
https://i.imgur.com/hRsLQ8J.png
Intel和AMD平台的電壓設定都是全預設,風扇profile也都是BIOS內建的
Air 240風扇配置為前NF-S12A*2、上NF-F12和後NF-R8 redux
前方有使用FF122,再用3M冷氣濾網蓋住右側另一半
LGA775的安裝過程:
將強化背板的螺絲孔調整到LGA775的孔洞位置
https://i.imgur.com/jXFz5W5.jpg
LGA775平台由於CPU腳座背面沒有墊高設計的關係,要用墊片貼在強化背板後方
以避免背板接觸到腳座正後方的陶瓷電容
https://i.imgur.com/gZxnApT.jpg
將強化背板螺絲穿過之後將塑膠套筒套上,Intel平台的話軟墊要朝內
*CPU上面有舊的導熱膏要記得先擦掉
https://i.imgur.com/i0lTz7u.jpg
再來將Intel扣具組裝上(方形那組),鎖上螺帽
使用者可以自行更改扣具方向,這樣就能改變下吹的位置
https://i.imgur.com/A158vZg.jpg
最後CPU上面塗上新的導熱膏
將散熱器底部的保護貼撕下後再對齊扣具鎖點=>蓋上散熱器
利用扇葉間的間隙將散熱器的壓力扣具螺絲鎖上
(記得要兩邊一點一點鎖,否則壓力磅數會不平均)
https://i.imgur.com/dHww5xs.jpg
最後將風扇的接頭插上主機板的CPU_FAN就完成了
https://i.imgur.com/gL7nFTR.jpg
下吹式散熱器的特色在於氣流可涵蓋到VRM和北橋(如果有的話)等區域
這是塔式散熱器無法和下吹式散熱器比擬的最大優勢
https://i.imgur.com/jCNlWpv.jpg
https://i.imgur.com/8IrHITG.jpg
https://i.imgur.com/V8jLxR9.jpg
不過…M2G上面的SMD電感稍微碰到塑膠套筒,不影響使用
https://i.imgur.com/2NZyivU.jpg
但是強化背板的螺絲固定套就會卡到這顆陶瓷電容了
https://i.imgur.com/D0HJ9Lm.jpg
必須用”已解決”的精神來小改=>直接用美工刀削掉一小片塑膠即可,不影響使用
https://i.imgur.com/1Pl2aTU.jpg
以上這兩點都不算是產品本身的瑕疵,算是主機板設計上無法避免的衝突
畢竟散熱器廠商不可能去驗證幾百片的主機板是否有相容性問題
再來也用AM4平台示範如何安裝扣具
需要注意的是”Intel扣具”上面也有AMD平台可用的鎖點
兩者差異就只有下吹方向而已喔!
首先將原本的塑膠扣具拆下,而原廠的AMD平台強化背板會繼續使用
https://i.imgur.com/wHoNPtb.jpg
將塑膠套筒套上(AMD平台的軟墊朝外)
https://i.imgur.com/bV4ZsM6.jpg
使用散熱器附的螺絲將扣具鎖在強化背板上,方向可別弄反了
再來就可以抹上導熱膏,準備裝上散熱器了(筆者習慣在AMD的CPU上使用抹平法)
https://i.imgur.com/M9g7Qlo.jpg
筆者為了讓氣流能吹到VRM,所以改用Intel扣具組上的AMD平台鎖點
https://i.imgur.com/lNWo6PG.jpg
再來的步驟都和前面Intel平台的一樣
裝上散熱器本體=>鎖上壓力扣具的螺絲=>安裝風扇4 Pin PWM電源線
完成囉
https://i.imgur.com/CB9j6zC.jpg
實際測試的話以LinX做燒機測試,監控軟體使用hwmonitor
並分別用內附薄扇和銀欣FQ121(AR03版)做測試
大手裏劍3+內附KAZE FLEX 120mm slim薄扇
https://i.imgur.com/BMDMmu8.png
大手裏劍3+銀欣FQ121(AR03版)
https://i.imgur.com/SF0zpqz.png
兩種風扇的溫度比較圖
https://i.imgur.com/IEpN3SM.png
導熱膏散佈的情形
https://i.imgur.com/o74AD2N.jpg
既然都裝在AM4平台上了,也順便測測對上Ryzen 5 2600的表現
https://i.imgur.com/d8SGDTf.png
總結:
鐮刀就是讚,讓玩家等著這麼久的大手裏劍三果然沒有令人失望
可以看到大手裏劍3對上高達130W的QX6700是沒問題der
至於對上Ryzen 5 2600的話則是相當安靜,甚至機殼扇的聲音都蓋過去惹
而且風扇轉速還有相當大的餘裕呢
亮點應該在於做工、對使用者貼心的設計,再來就是主打超高相容性的設計
最後加上這性能表現,大手裏劍三賣1.5K還是可以低
對於想選購下吹式散熱器的玩家來說,大手裏劍3會是個值得考慮的新選擇
作者: sunandrew321 (sunandrew321)   2019-02-20 09:21:00
9900k跑預設下都好搞,但想超頻會很恐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