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Ryzen拯救一切? AMD平台筆電年度前瞻

作者: neuralandre (七彩喇叭手)   2017-05-12 16:15:56
對岸的文章 不過寫的不錯 接下來的局勢會怎麼演變的一個看法
裡頭有提到7代APU還是餵不飽RX460移動版 性能也相當悲劇
Ryzen拯救一切? AMD平台筆電年度前瞻
http://0rz.tw/xX5CF
 Ryzen架構迎接曙光
  IT業界有很多公司有著自己經營的“迷之節奏”,他們常年巨虧卻坐擁當世一流的影
響力,被萬眾唾罵拿不出最好的內容產品,卻往往在民心盡失的前夜幡然悔悟驚豔了你我
。我們能夠想到的最典型的例子大概是EA電子藝界,如果放到硬件領域,那大概就是被人
嘲諷半個世紀的農企AMD了。今天我們就要簡單展望一下,AMD在移動筆記本平台方面的年
度作為。
Ryzen拯救一切? AMD平台筆電年度前瞻
  在過去,“農企”賣大樓度過難關的消息一度為很多看客所恥笑;2017年Ryzen 銳龍
系列處理器的發佈在很大程度上為AMD堵住了悠悠之口,重新獲得了用戶和投資者的信心
。當年困頓窘迫,毫無希望的AMD都沒有放棄,我們有理由相信,手持具有競爭力新產品
的“農企”會在今年交出與以往不同的整體答卷──一改多年以來“狼來了似的”PPT大
法,AMD今年是有能力也有意願為整個PC市場提供變革的推動力量的。
Pcgh整理的年度I/A 處理器路線圖(Coffee Lake插槽待定)
  這份信心,來自於一個季度以來AMD Ryzen 銳龍系列桌面處理器在性能提升和市場策
略方面的雙重爆發。“R7 1800X性能持平i7 6900K,價格卻只有後者的一半”這種宣傳策
略或者有一定的偏頗之處,但距離事實相差不遠。銳龍系列桌面處理器具備了同規格、類
似晶體管數量、相近頻率下與Intel同類型處理器正面對抗的性能實力,並且全線產品定
價大幅度低於對手,獲得了十年來從未有過的市場競爭力。加上盤桓許久的桌面Vega架構
顯卡,今年由AMD引起的PC市場變革將會從全方位、立體化的角度呈現給用戶。
Raven Ridge承載了移動AMD平台的希望
  桌面銳龍系列可以說在了功耗、性能、價格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而強勢的競爭力,人
們自然而言的會將思路延伸到整機銷量更高、媒體影響力更大、集成度和利潤率都更高地
移動PC市場。但是,我們回顧曆史就會發現,已經過去的二十年中,即便是K8架構在桌面
上以巨大優勢“欺淩”Intel的時代,AMD也從未在筆記本平台上占到一絲半點的便宜,絕
大部分時期都相當弱勢,近期甚至陷入了被相當比例的自媒體用戶直接推薦無視的尷尬局
面。Ryzen真的能拯救已經頹廢多年的AMD筆記本平台麼?本文就將結合現有信息分析這個
問題。
AMD 自身產品路線圖
  接下來的文章內容我們將圍繞以下的主題展開:
  一:Ryzen銳龍系列處理器能否登上移動平台,會在什麼時候與大家見面?
  簡略回答──今年冬天,Raven Ridge 代號烏鴉嶺系列的移動APU有大概率上市。
   二:在銳龍系列處理器普及前,AMD 在市場和技術層面有怎樣的過渡方案?
   簡略回答──第七代APU Bristol Ridge(四核)/Stoney Ridge(雙核)APU扛起大
旗。
  三:銳龍系列處理器如果登上移動平台,技術競爭力怎樣?
   簡略回答── 功耗續航未必非常樂觀,遊戲本領域大有可為,輕薄本領域謹慎觀望

   四:移動GPU方面,AMD 今年的產品值得期待嗎?
  簡略回答──1:普及型娛樂本產品搭載的入門獨顯,AMD 馬甲卡價值不大,影響力
有限。
  2:遊戲本平台搭載的中端獨顯,Polaris系列RX 560馬甲卡有一定價值。
  3:旗艦遊戲本發燒平台高端獨顯,Vega系列難以移植,回魂無望。
   五:整體筆記本平台占有率來說,3A 平台、單獨搭載AMD CPU\GPU 的平台,會有怎
樣變化?
  簡略回答── 1:輕薄本市場續航為王用戶品牌忠誠度高,高性能APU很難突出重圍

  2: 娛樂本、辦公本、商務本領域,AMD會有較大進步,但幅度未必樂觀。
  3:遊戲本AMD CPU\GPU可能會比較吸引眼球,但不能主導仍然被邊緣化。
  紅藍大戰全平台序曲
  現代戰爭是體系的戰鬥,各種偵查、火力、後勤平台統一寫作,才能保證鬥爭機器的
完善運行。現代芯片市場擁有類似的體系化結構──高度細分的產品線並行投入市場,針
對不同用戶群做出有機互補的佈局。 Intel自從i7 980X代表的Westmere架構就將桌面甜
點系列產品與“HDET”高性能發燒產品通過通過不同封裝接口的方式區別開來,AMD因為
產品性能孱弱,其實是在這個層面上長期缺位的。2017年,隨著AMD實力的回升,這個情
況發生了變化,從HDET到桌面消費級到移動筆記本,紅藍大戰有全面開打的架勢。
即使在H265轉碼中 解碼器AVX支持一般時 Ryzen R7 也不懼i7
即使在H265轉碼中 解碼器AVX支持一般時 Ryzen R7 也不懼i7
只有視頻轉碼明顯偏向AVX2.0優化時 Ryzen 才會凸顯明顯弱點
只有視頻轉碼明顯偏向AVX2.0優化時 Ryzen 才會凸顯明顯弱點
  我們已經知道,正在市場上活躍的R7/R5 系列 Ryzen 銳龍CPU可以與類似產品規格的
intel CPU正面對抗。這個對抗局面的特點可以簡單歸納如下:
  1:R7 1800/1700/1600 對比 Broadwell E系列i7,AMD多線程並行性能頗具優勢、單
線程性能同頻略占劣勢,遊戲性能夠用但不夠好、AVX 2視頻轉碼在最新解碼器加持下吃
虧很大。
  2:R5 1500/1400 系列對比Kabylake S系列i5/i7, 因為頻率劣勢幅度太大,AMD處
理器單線程性能與Intel拉開較大差距,多線程性能基本相當於同規格超線程i7,理所當
然地強於i5。在遊戲性能層面,已經發佈的R5 \i5 \i7系列整體差距都不算太大,intel
有不同程度的優勢。
  3:無論是R5 還是R7 ,其配套的X370\B350芯片組 都不是與Braodwell-E同級對位的
HDET高性能平台,在I/O支持和擴展力度上甚至不如Intel消費級的Z270/B250。最為典型
的是,銳龍R5 R7系列的PCI-E通道數量、內存通道數量都與Intel LGA115X 系列量級相當

最新披露的AMD工程樣品代號解讀 有16核HDET 也有三款Raven Ridge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向高順延,AMD也將推出自己的HDET平台──來自戴爾
Alienware 的Sisoft測試數據披露了12核桌面消費級Ryzen架構CPU的存在。有消息指出,
這款HDET平台將採用區別於AM4的Socket SP3r2代號LGA 封裝接口,最多支持四通道DDR4
和16核心處理器,可能配套謠傳的X399芯片組,可能最早將於台北電腦展推出。Intel方
面將計劃中的Skylake-X家族X299平台提前到台北電腦展發佈,並將桌面i7最多核心數量
從原定的10提高到了12,結合優化過的L2/L3緩存架構和更成熟的頻率功耗表現,將成為
正面對抗AMD的有力武器。
GPU領域的鬥爭規模遠不能與Intel AMD半個世紀龍虎爭鬥相提並論
   具體到本文的核心筆記本層面上:
  考慮到曆史的慣性,兩家的格局會有相當的變化,但不會脫離既有格局很多。
  一:Raven Ridge將於2017年第四季度,在11月到聖誕節之間的某個時刻發佈。考慮
到AMD產品發佈到實際上市的週期,我們真正見到他們應該是在明年春天,同第七代APU一
樣,該家族同時擁有桌面AM4 PGA版本和移動BGA版本。
  二:大半年前紙面發佈的第七代APU已經實際上普及到了市場當中,ZOL評測中心就接
到了國際一線大廠的一系列產品,性能不忍直視。第七代APU和第六代相比,沒有本質變
化,優化了功耗和GPU,但已經沒人在乎。
  三:Intel的移動第八代酷睿仍然雲山霧罩,已經泄露的某款六核心六線程處理器可
能是移動型號;泄露的另一款i7 8650U型號識別明確,但頻率、核心數量和核顯都有爭議
,有消息認為第八代酷睿可能將在低電壓系列中加入低頻四核型號。
  四:目前的英特爾全系列移動低電壓雙核處理器全部被桌面三百元的雙核四線程奔騰
G4560斬於馬下,如果Intel仍然不推出放寬TDP的非低電壓雙核處理器或是更多核心的標
準電壓處理器,在和AMD RavenRidge的同規格對抗中未必會獲得性能優勢,變數很大,但
短時間內碾壓Bristol/Stoney Ridge毫無懸念。
  下面我們將簡單展望Raven Ridge系列移動APU的各方面表現,實際剖析2017年佔據主
導的第七代移動APU的性能實力,看看未來十個月內AMD移動平台將會經曆怎樣具體的悲喜
波瀾。
  Raven Ridge烏鴉嶺
  Raven Ridge 代號烏鴉嶺,是Ryzen架構目前移動版APU系列的家族代號。與之對應,
已經發佈的桌面R7 系列CPU 代號Summit Ridge。Raven Ridge符合AMD一慣的地名命名傳
統,打開維基就可以直接看到該地信息,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關注一下。
Raven Ridge 維基百科
  Raven Ridge 目前已經披露的型號基本信息為:四核心八線程設計、4MB 三級緩存、
搭載Vega架構11組CU運算單元共計704個SP,疑似搭載有HBM2 顯存,但更可能全面使用傳
統的DDR4 內存。目前已經確認存在的三顆Raven Ridge APU頻率分別為3GHz主頻3.3GHz
Boost頻率、2GHz主頻3.3GHz Boost頻率、1.9GHz主頻3GHz Boost頻率三種情況。
早期有關Kaveri Carrizo 報導中就有Raven Ridge身影
  早在A10 7850K 也就是Kaveri APU那一代產品的宣傳PPT中,就有媒體暴露了當年AMD
考慮將APU設計成四通道DDR3甚至四通道GDDR5 板載的高帶寬異構結構,某些激進的媒體
甚至說Kaveri可能直接設計成Xbox One/PS4那樣的內存、顯存統一尋址方案。當然,隨後
演進的曆史證明他們都說錯了。不過Raven Ridge在大眾眼中還是個嬰兒,其相關宣傳信
息中提到HBM2的頻率在早期同樣非常高,雖然目前他應該已經流片設計凍結,但不妨礙我
們對其進行暢想。
  首先是顯存和整體架構方面,如果Raven Ridge如同2015年以來新聞中謠傳的那樣搭
配了HBM 2顯存,如此激進的設計也有可能同時配之以統一尋址的內存/顯存控製器,這樣
的Raven Ridge就相當於是一個GPU規模略為縮減、顯存(內存帶寬)暴漲、CPU邏輯部分
換成單CCX Ryzen 架構四核R5 1400 級別的大號Xbox ONE SOC異構處理器。由於筆記本短
時間內不大可能普及六核或更多核心數量的CPU,這個方案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只是太
過於瘋狂,不太敢讓人相信。最近有消息指出,Vega系列的桌面獨顯HBM 2顯存供貨相當
緊張,首批全球限量一萬六千張,進一步縮減了這個猜想出現的概率──當然,Raven
Ridge設計凍結很可能在Vega 桌面版決定鋪貨之前,但不代表他們互相之間真正獨立,互
不影響。
HBM 2 看起來很好 大家期待但也很難普及
  最近兩年,Intel的Iris Pro受製於製程和成本,已經啞火。AMD 的異構APU 中所謂
“R7 融合單顯卡”部分並未借助這個良機進一步擴展規格,仍然將處理器單元停留在512
個級別 上,考慮到實際產品往往只配備單通道內存,AMD的“核顯”往往真的打不過對手
。這並不是因為AMD的工程師缺乏智慧,最大的原因還是內存控製器的帶寬問題瓶頸嚴重
。如果Raven Ridge 果真配備了HBM 2顯存,那麼從性能上將會極大的解放其內置GPU,考
慮到Vega GPU單位SP效能應該大幅優於Xbox One,搭載Raven Ridge的筆記本無需獨顯就
將獲得秒殺遊戲主機的性能,如果成本能夠得到控製,對遊戲本市場可能會帶來很大的衝
擊。
  如果HBM2只是被用來當做Intel一樣的片外緩存使用,對Raven Ridge來說,可能就顯
得看上去正常一些,不過HBM2本身節省顯存/內存晶體管帶來的功耗發熱優勢也會降低。
HBM2 目前成本和良率還難以控製,不管怎麼總結下來,HBM2 使用的概率不會太高。
Raven Ridge如果採用純DDR4 雙通道控製器,那麼他將更加接近桌面R5 四核處理器,獨
特性就不會那麼大,只是額外的帶有了一顆隸屬於Vega新架構家族的小核心GPU而已。
Vega 10桌面版毫無疑問是個高端大核心
  Vega GPU早在兩年前Fiji架構問世前就已經 登上了AMD的路線圖,他的架構方面到底
有多大改進,我們本季度就能揭曉。不過,綜合目前已經披露的各路消息來看,Vega並不
像是一個架構效率暴漲的革新者,更像是為了適應擴大運算單元規模主動調整自身內部資
源調配體系的深度改良產品。在去年Ploaris 架構發佈之前,大家曾對其同頻、同規格性
能提升幅度寄予厚望,實際結果表明這種期望還是有些脫離實際。綜合目前的消息,旗艦
級數千SP單元,幾十組CU的Vega 旗艦,是不是一定要雙芯水冷組合才能對抗GTX1080Ti還
很難說。出於Vega實力的不確定性,Raven Ridge集成的704SP Vega GPU性能也不好估計
。根據其核心頻率約為800MHz判斷,他的理論性能最樂觀可以估算為R7 Graphics 性能的
二到二點五倍(提升百分之一百到一百五十),接近桌面HD7770 或者R7 250X 的水平。
在去年冬天的報導中,有媒體表示Raven Ridge的桌面版和移動版搭載的GPU規模有所區別
,據稱最高配擁有和桌面完整版Polaris 11 RX460一樣的1024SP,我們不排除這個消息可
能部分真實,也不排除這種型號的APU登陸筆記本的可能性。
  Raven Ridge 的CPU部分相信大家都能瞭解,因為桌面端頻率類似的R5 1400等產品已
經披露的差不多了,四核心八線程的Raven Ridge 頻率如果能維持目前泄露的3.3GHz水平
,在大部分項目中都與筆記本標準電壓i7 四核HQ系列可堪一戰,大概介於同頻的i7
4710MQ到i7 6700HQ之間,部分網遊中可能與Intel產品有所差距,但整體性能會是碾壓目
前標準電壓i5 HQ的存在。
  沒有超線程的四核i5 7600K 需要5.2GHz以上才能衝擊C15 850分 功耗應該超過200瓦
  有消息指出,Intel將會把六核心的Coffee lake 14馬甲處理器放到筆記本平台上,
甚至於低電壓的四核產品也會推出。鑒於新的內核架構遙遙無期,Intel目前的單線程性
能在年內基本不可能獲得大幅度的同頻提升。在同頻性能較AMD優勢不夠明顯時Intel很可
能在移動平台上複製桌面Kabylake狂飆頻率的做法來獲得名義“性能優勢”,不過移動平
台的功耗掣肘,這招代價會非常巨大。
i7 7820HK/i7 7700K 實現C15 分數950 也需要百十來瓦功耗 4.5GHz頻率才行
i7 6700K 的電壓、頻率、功耗變化 四核高頻代價很大(來自海盜船官網)
  Ryzen架構的電壓/頻率曲線斜率在2.7GHz和3.2GHz附近分別有兩個拐點,根據外媒分
析,2.7GHz八核心的Ryzen 可以在30瓦功耗下實現Cinebench R15 850分的性能,那幾乎
是目前Intel四核旗艦i7 7820HK 超4.1GHz的成績。AMD會不會為Raven Ridge提供六核或
者八核規格,讓渡出一點點單線程頻率,目前還有一定的遐想空間。在3A大作已經普及的
今天,2.7到3.0GHz的主頻已經完全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任務需要,這種猜度有相當的合理
性。
Anandtech 給出R7 1800X 不同功耗下的C15曲線分數 850分僅需30W 950分約35瓦
  說完性能,Raven Ridge 最神秘的的還是功耗水平。目前已經普及的第七代APU
Bristol Ridge功耗控製水平其實已經不錯,其穩定滿載頻率殊不弱於標稱值,也不低於
桌面同核心產品。AMD 目前已經不再是火爐CPU的象徵,如果說桌面端R7 1800X、R7
1700X功耗明顯低於i7 6900K是占了Broadwell 內置Fivr模塊效率以及PCI-E\內存控製器
晶體管的便宜,那麼桌面端R5 1500X、1600X 與Intel 桌面i7 6700K\7700K近似的功耗則
說明至少在目前可以飆升電壓的桌面環境下,AMD滿載能耗比一點不比Intel差。
AMD 採用的格羅方德工藝多少還是限製了功耗進一步優化
  Intel多年來在低電壓乃至整個筆記本領域積累的低功耗節能技術,或者在同Raven
Ridge性能的戰鬥中對未必有什麼用處,但待機續航方面還是更讓人看好。謹以本站比較
樂觀的估計,將來也許會出現Intel平台筆記本滿負荷續航水平更差,但綜合待機時間更
長的情況,我們將來等產品到了再行驗證。由於資料所限,我們目前僅僅能夠相對合理的
估計雙方四核標準電壓產品的情況,在輕薄本領域AMD的平台基礎向來比較差,很難讓人
報以續航方面的信心,也是事實。
  七代APU慘烈黎明之前
  黎明前的長夜的末端是最黑暗的,針對AMD移動CPU平台的粉絲用戶來說,整個2017年
幾乎都將籠罩在這份沉重的黑暗當中。第七代APU無論移動還是桌面,都仍然沉浸在“挖
掘機”架構的餘韻中不能自拔,無論是雙核心雙線程還是四核心四線程,競爭力之弱都讓
人無法正視。
第七代APU 家族產品解析
  在Ryzen架構的Raven Ridge系列真正到來前,AMD 2017年內將會主打第七代APU。七
代A移動APU包括四核的Bristol Ridge和雙核的Stoney Ridge兩個分支家族,是FX 8800P
代表的Carrizo 架構對位後續產品,升級為挖掘機架構,優化了處理器的單線程性能,內
置GPU芯片升級為GCN 1.2架構的新款R7、R5系列GPU。亂花漸欲迷人眼,七代APU家族其實
也有很多型號──由15W/35W熱設計功耗以及R5/R7 “融合單顯”兩方面差異化組合產生

在ZEN 全面到來前第七代APU還要承擔重任無論桌面還是移動
  簡單地來說,第七代APU移動型號確實在功耗和頻率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35W型號在
標準測試環境下幾乎不會降頻,甚至於他們普遍標稱的頻率也都很高,和桌面端同級別
APU產品的差距非常微弱。但是看著核心不少,頻率也不低的這些產品,無論是用戶還是
廠商,都難以樂觀起來。年初某台系廠商為移動AMD定製了旗艦級移動APU筆記本,其模具
來自五年前陳舊的NX551系列,厚重、古板的膜內漾印古董模具散發著嚴重的輕視氣息,
無論是在散熱還是在重量上都透露出滾滾敷衍的心態。
穿越時空的模具 仍然“美麗”?
移動旗艦APU 高達3.5GHz頻率 四核象棋成績直追2006年初代四核2.4GHz的Core 2
Corona Benchmark 數據 AMD 系列APU 成績觸目驚心
  最近一段時間,有搭載AMD Bristol Ridge\Stoney Ridge 七代APU的筆記本和一體機
產品送抵ZOL評測中心。文明人不出惡語,我們站在公允的立場上無法多麼嚴厲地批判他
們性能究竟如何不濟。
  站在同一立場上,同為單通道內存時,沒有超線程的第七代APU移動雙核處理器,極
端條件下渲染時間是Intel第七代移動雙核低電壓酷睿雙核CPU的三倍左右;即使是移動四
核頂級APU,也比移動雙核低電壓i5 慢百分之六七十的幅度。隨便挑一個四代以後的移動
i3 過來對戰,只要頻率不是太低,都能對整個第七代APU家族打出馬踏聯營、摧枯拉朽的
的氣勢。
  就今年來說,移動AMD 第七代APU面臨的生存環境確實相當殘酷,肩負的期望確實過
於沉重。
  馬甲顯卡軍團難以樂觀
  曾幾何時,批判NVIDIA馬甲成風是AMD顯卡粉絲的有力武器,然而天下烏鴉一般黑,
多年以後回看,NVIDIA的馬甲戰術基本已經告一段落,無論是從使用頻率還是使用烈度來
看,目前的AMD GPU才是真正的馬甲洪流真實體現。
如果說HBM能否進入APU還有懸念 移動AMD 顯卡年內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了
  我們不說桌面端HD7870──R7 270X──R7 370這種三代經典辨識度極高的情況。移
動入門級AMD的GCN產品其實才是馬甲最嚴重的的領域。作為編輯,當拿到筆記本產品喜滋
滋的點開GPU-Z時,看到什麼RX 435M之類的產品BIOS日期赫然穿越自2013年,這種情緒上
的失落對工作影響其實還是非常巨大的。
這種產品也許不是百分百純馬甲 但核心問世時間仍然相當違和
   不出預料的話,2017年AMD移動顯卡仍將以全線馬甲顯卡的面貌出現,而且絕大部分
仍然是我們之前見過的R7 /R5 系列綿延三代的入門級亮機卡的後嗣。因為本年度內AMD公
佈的新核心只有Vega自己,頂多能算上重新優化的Polaris系列。Vega系列目標是對抗
NVIDIA GP102系列GTX 1080/Titan XP 的旗艦產品,面積較大,考慮到AMD 14納米的工藝
水平,功耗絕對值將會比較可觀,出現在筆記本平台的概率極低。
  事實上雖然AMD去年跟風將自己的RX 460“完整版”規格搬上筆記本平台,號稱和
NVIDIA一樣不再區分移動和桌面顯卡型號,但她也就只能將Polaris 11這個小核心放到筆
記本中了。筆記本平台有史以來能夠健康容納的桌面核心,其預設功耗 都不應該遠遠超
過150W,這樣結合降壓和晶元特挑等手段才能將移動版功耗壓到MXM 供電規範允許的100W
以內。桌面功耗接近180W的Tonga XT 核心完整版放入Imac 和Alienware 以後劇烈降頻,
導致R9 M295X/390X的真實性能只比HD8970M高一點點,就是失敗的典型案例。
  然而在14納米時代,到目前為止,AMD能耗比和絕對功耗水平能允許放到筆記本平台
中的新銳GPU也只有Polaris 11這一款了。Polaris 10的RX 480\470\470D 標稱TDP或者不
是太高,但實際運行功耗都超過了筆記本能容納的上限,如果強行塞進去,那麼NVIDIA
曾經的血淚教訓殷鑒不遠──一百八十瓦的GTX 465移植到筆記本搖身變成史上最慘旗艦
GTX 480M,性能腰斬,後來被自家小弟GTX 470M斬於馬下,牢牢刻在恥辱柱上無法洗刷。
RX 460 搭配酷睿i7 處理器3DMark成績
  移動版RX 460在ZOL 評測中心測試過兩款載機,其中酷睿i7 平台的理論成績秒殺AMD
自家FX 9830P的成績。兩者都有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理論成績和桌面版相差幅度很小,也
明顯超過競爭對手上一代的GTX 960M平台,但在實際遊戲中受製於功耗牆,往往難以體現
出理想中持平GTX 965M,大幅領先GTX960M的應有優勢。雖然RX 460後台監測不見大幅降
頻,但功耗牆仍然能起作用限製他的實際性能發揮。
  今年1月CES前後惠普第一次泄露移動版RX 560成績時,筆者認識的其他渠道朋友表示
AMD 國內自身宣傳渠道都沒有得到通知。可見這種馬甲更迭方式並不是讓人非常樂於接受
,大家都期待AMD能夠拿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在主流遊戲本平台站住陣腳。
移動版RX 560實際曝光(已獲得轉載授權鏈接點擊此超鏈)
  日前百度筆記本吧通過特殊渠道拿到了移動版RX 560的實際ODM樣卡,並且對其進行
了測試。筆者向朋友“孤獨鳳凰戰士”申請借用一下他們的測試成績。從結果來看,RX
560對比RX 460確實有提升,主要來自1024SP流處理器的規模增益,但提升幅度在跑分上
非常明顯,遊戲中同樣相當有限,繼承了RX 460的“詭異特點”。從絕對水平上來看,說
RX 560打平GTX 965M都略顯勉強,想要戰勝NVIDIA 當打的GTX 1050/1050Ti不大現實。
  有生活中的A卡粉絲朋友曾經問我:“現在AMD移動最強的顯卡有能秒HD7870的了沒?
”我想了想,坦然的告訴他,或許特別新銳的遊戲中桌面RX 460有望對抗或者超越HD7870
公版,甚至接近R7 370X,但考慮到顯存帶寬損失和功耗牆的存在,移動版的RX 560\RX
460想要打贏HD8970M/R9 M290X 還是非常困難的,頂多也就是個差不多。作為學生時代反
複多次使用HD7870\R7 270X的用戶,我對此也感到非常無奈。於是這位朋友毅然決然去購
買了搭載HD8970M顯卡的二手Alienware。。。考慮到Ivy時代的二手Alienware 也不過五
六千元,甚至比RX 460 3A平台本還要便宜不少(當然這樣比不是很公平),這真是一個
悲傷的故事。
  大河百代 唯有技術稱王
  今年開春以來,AMD的股價如同乘坐了過山車一樣刺激,在經曆了幾輪扶搖直上的狂
霸上漲後,上週遭遇重挫,一夜暴跌百分之二十五,在資本市場上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從
股價和財報層面來說,AMD第一季度淨虧損7300萬美元,或每股8美分,去年同期分別為虧
損1.09億美元和每股14美分。營收同比增長了18%。分析師的平均預期為營收9.84億美元
,每股虧損7美分。
AMD 股價出現波動
  科技媒體並不是操盤手分析師,對資本市場的長期關注力度是有限的,AMD的股價是
否符合自身運營規律,需要更長久的時間來驗證,我們不能因此斷言“AMD”就是不給力
,但事實也證明了AMD目前需要面對的情況很複雜,需要更多的努力。公允地講,雖然很
多人認為AMD此次失利與ZEN(Ryzen)架構的巨大投入難以在短期內獲得回報有關,可更
宏觀地來看,這應該是資本市場正常的運作,和AMD自身產品技術的得失並沒有特別直接
的反饋關係,與既往的曆史包袱聯繫更加密切。
  商場如戰場,AMD 四十年來一直是以後發市場伴隨者而非領導者的自身定位在芯片領
域生存的。雖然K7\K8時代AMD一度在個人PC DIY領域獲得了主動,但在漫長的曆史時期
AMD還從未在一整個週期內在整個PC生態中佔據優勢地位。即使是AMD最風光的年代,其市
場占有率也不過是和Intel比較接近分庭抗禮的水平。 在IC行業中,如果雙方的技術水平
相近,那麼商業策略更有效率、產業聯盟關係更加廣泛的一方會獲得額外的優勢,這也是
當年AMD 和PC 廠商控訴Intel搞壟斷的事件源泉之一。科技媒體不能斷案,無法從法律層
面上界定陳年往事的價值對錯。但我們要重申的是,AMD的軟肋一直都在,在技術強勁的
時期還能試圖掩蓋或化解自身市場層面的不利地位,經曆十年沉淪後的AMD 如今想要重建
與整個PC產業的健康、積極聯盟關係,並非一朝之功,尤其是其產品只是獲得了對抗機會
,並沒有真正壓過對手一頭的時候。
塵歸塵 土歸土 公平只是強者搏命換來的光環而已
  在充分博弈的市場中,後發者在產品層面做到持平先發者的優勢是不足以扭轉規模上
、市場慣性上、營銷體繫上的劣勢的。一百年前自沉在“斯卡帕灣”的德國公海艦隊告訴
我們綏靖沒有前途,後發者只有利用一切手段在核心技術和核心領域正面擊潰對手才能獲
得最終全局態勢的扭轉,寄望於小修小補的調整就能延長自身生命週期,未必能堅持太久

  我們只是一家普通的垂直門戶網站,自身曆史無法與整個PC產業相提並論,以個人或
者媒體的身份去唱衰PC產業核心鼻祖之一的“農企”非我們所願。十年來,多少人感歎“
AMD倒閉了嗎”,最終感歎出了AMD“翻身農奴把歌唱”的一天,現實也總是很有戲劇性。
我們上面的立論是為了具體解釋為什麼移動領域AMD “捲土重來”難度很大。
前進 向前進 用技術干翻競爭者 才是擺脫“公海艦隊”式杯具的究極手段
  與DIY玩家有充分選擇權不同,不論是商圈的重要商業人士還是時尚界的工作者,也
包括大企業的核心成員,他們對PC專業性、工具性、穩定性的容錯率是很低的。如果說性
能方面還有待商榷的話,品牌方面AMD的劣勢無疑是非常明顯的。 即使AMD APU 在移動領
域性能爆棚、續航逆天,那麼也需要兩到三代產品週期才能重建這些核心用戶的信任。可
目前我們看不到移動AMD 平台的決定性優勢,即使Raven Ridge 可能有這個潛質,目前也
無法判斷。所以在講究時尚續航的輕薄本領域、在講究穩定可靠的生產力工具商業本領域
,AMD短期內都難以克服市場的巨大慣性,甚至她目前有限的精力都難以營造出扭轉大眾
群體印象的趨勢──連續七代APU ,用戶能記住的有幾個呢?
  至於遊戲本領域,如果Raven Ridge 自身的GPU實力強勁,那麼拋棄獨顯的輕薄“融
合單顯遊戲本”市場其實很有潛力。即使Raven Ridge GPU性能不記濟,其CPU部分不錯的
性能也是扭轉用戶印象的良好開始。與之對應地,至少2017年內可以初步判斷,AMD 移動
顯卡應該在整體上被她自己“放棄治療了”。
  行文至此,夜已闌珊,ZOL筆記本頻道也希望與廣大讀者一起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期待
見證一個更加美好、有活力的移動市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