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 關於小丑

作者: Imbufo ( )   2018-02-16 13:38:33
寫出小丑後,有幾個人跟我進行了一些討論,包含如何除去小丑、為什麼有小丑,或
者開悟,或者怎麼跟自己的修行連在一起。事實上,我在討論的時候常會困惑,你們
要的是什麼?
在這裡,我想把一些東西寫下來(事實上,這個運作更像是一個直覺的浮現:寫下這
些東西,然後我-一個可以使用文字當作傳播媒介的工具-在這裡書寫,我並沒有想到
這些事)。下面所述並沒有任何神祕之處,也沒有我藏得住的東西,所有的奧秘與神
秘都已俱足;它只是被遺忘,不是還不知曉。
我該從哪裡開始?
要有開始,勢必要有選擇,而選擇就是一種對於整體的切割。「什麼是整體?請你先
定義整體,我們才有辦法談論它」,這是一個常見的頭腦運作模式:像是相機的相框
,刻意把整體中的一塊凸顯出來。
我不知道相機的比喻,是否能讓讀者對整體有一些認識?整體是不能談論的,一談論
,就不是整體。我只能給你一個意象,一個非文字的畫面,請先留著這個畫面,然後
跟你的周遭比對。你可能會發現你就在整體中,像是海中的魚突然意識到海的存在。
這裡,我們可能會遇上第一個所謂的修行人常常會有的奇怪幻想:「我」會消融在整
體裡,「達成」意味著「我」的不在。這樣的想法是一個錯失,是一個只有閱讀而沒
有實際體驗的人會有的想法。當你真正越過頭腦,你會發現頭腦的「不在」不是指頭
腦消失,而僅僅只是位置換了。
你從一個以頭腦為本位,一個以頭腦為出發點的觀點,轉到一個跨出頭腦,從整體來
看世界的觀點。開悟的起源僅僅只是觀點的轉換,你沒有任何改變,也沒學到任何東
西,你只是回憶起這個本來就有的觀點。
所以值得調整的第一個方向是,別再試著讓頭腦消失,而是良善它、跨過它。
我們可以再多看一點頭腦這件事。頭腦最開始所指稱的,僅僅是我們的語言與認知系
統,沒有頭腦,我們沒辦法說話、選擇、行動、社會互動,也沒辦法閱讀、溝通、理
解一切事物。頭腦是理解的根本,理性的工具。
困境在於,我們都被教導我們是頭腦,這樣子的觀點是一個跨時代的觀點,原本小小
的頭腦(駕著馬車的車伕)突然被告知:「嘿,你是這個國家的主人,你要管理好一
切的行政,做好一切需要做好的。」它承擔過多的責任,接受過多的制約。那就像要
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人管理一個國家一樣,這樣的負擔會讓頭腦嚇瘋。
我們的頭腦瘋了,它害怕被人發現自己德不配位,因此它會努力地把自己隱藏起來,
藏在理性思維的後面-我們可以用理性思維做出種種思辨,然後談論一些毫無實際關
聯的想像。一個進入自己的人,會發現自己有很深的焦慮,也可能會有偽裝的感覺,
覺得自己總是戴著面具,總有一天,自己的假面具會被拆穿。
總有一天,我會完蛋。
頭腦總是這樣戰戰競競地活下去,那個焦慮背後,除了很深的恐懼以外,還有一股盲
目的燥動。頭腦總是想著要做什麼事,最好不要把目標放在它身上。頭腦深深地被恐
懼控制住,然後盲動,而忘記了自己並不需要承擔那麼大的責任。事實上,它也沒有
能力承擔。
舍利弗(Sariputta)曾經採用過一種很有趣的修行方式:頭腦要我做什麼,我就往另
一個方向去做。不過,這個修行方式可能會讓人抓錯重點。那個錯誤在於:這樣子做
,可能還是處在頭腦的慣性當中。
這個慣性值得再深入探看一下。如果你能接受這股深深的恐懼,那或許你也能接受,
頭腦的行動模式是慣性的,這些行動模式是:批判、自我合理化、自我膨脹、羞愧、
憤怒,還有什麼嗎?可以想想看。我把一個觀看行動模式的方法寫在這篇(#1QPV-Xta
),有興趣的可以操作看看。
然而,這些行動模式是為什麼?它們背後有一個更大的目的,這個目的說穿了很簡明
,這些行動的目的就只是單純地剝奪我們的注意力,並將相對的能量用以滋養恐懼。
我們來看兩個簡單的事實:
1.我們需要能量,而能量需要透過進食來獲得。這裡的「食」不單指食物,還有我們
接觸的感受、想法、文字、影音,以及一切的接觸與感受(佛教的四食概念)。
2.所有東西都需要能量,以維持基本的生存。
一個人的能量有限度,所以,如果身體某部分分到的能量多些,那麼其他部分能用的
就會少一些,這應該很合理,也很簡單。而若把觀點從身體往後拉一點,就會發現不
只是身體需要能量,情緒、想法、感受也需要能量。
哪個地方投注的能量比較多,我們對那個地方的感受會比較強烈,對那個部分的覺察
會比較深。我們甚至可以說,注意力就是能量的化現。
恐懼需要滋糧,正如同我們需要吃飯一樣,沒有得以滋養自身的東西,它會萎縮、甚
至消失。透過上面所述的,頭腦的固定行為模式,恐懼得以剝奪我們的注意力,把注
意力變成滋養自己的東西。
如果有興趣對這部分有更多了解的,卡斯塔尼達《戰士旅行者》裡面的飛影心智
(flyer)就是在講這樣子的東西:飛影豢養我們,把我們當成圈養起來的豬,藉以獲
得糧食:我們的能量。
這裡,我想比較突兀地提出第二個值得改變的方向:不要試著太努力去變成什麼,轉
向去覺察我們自己。
我們頭腦的其中一個特性,是設定一個目標,然後努力地朝那個目標前去,頭腦會一
直在觀注當下的我與目標之間的那條線。想了解這點,請拿出一張紙,畫上兩個點,
並用一條直線把兩個點連起來。
那兩個點,一個是現在的我(current "I")另一個則是想要變成的樣子(ideal "I"
),而那條線則是頭腦一直關注的焦點。我們只求某些方法來改善這種狀況是沒有用
的,所有的改善都意味著那條線。
實際上是,沒有該去的地方,沒有該變成的狀態,也沒有該有什麼。唯一的是在當下
,這個「是」是一個沒有目標的存有。
如果想體會何謂當下,又什麼是設定目標,請把你的手借給我,跟著做下面的動作:
1. 先做一個兩隻手往前平伸的動作,在做的時候,動作盡可能地緩慢,讓自己有足夠
的時間去覺察這個動作。
2. 接著,把手縮回來,讓兩隻手手掌朝向自己。接著,將左手的四根手指貼在右手手
掌上,兩隻手的交叉有點像x字型。把這個x字朝著自己的鼻子。
3. 慢慢地用左手將右手往前推。
上述三步驟中,1是一個目標明確的動作(手掌前伸),而2、3則是一個沒有前進目標
的動作,它只是單純地順應著身體的自然:到了極致,手會自然打開。
覺察自己,要從我們的身體開始。在這裡,我想提出第三點值得調整的方向:
從覺察那不斷變動的想法,轉向覺察穩定的身體。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基準點,身體會引導我們進入當下。當我們試著去調整、去質疑、
去懊悔為什麼我們會有如斯想法,我們就不斷錯過當下,而陷入了頭腦的慣性行動中
。此外,會刻意強調身體,那是因為我們太容易把焦點放在頭腦。值得強調的是,這
個取向的目的不是身體比頭腦重要,而是兩者應該平衡發展。
這樣的平衡發展是基本,也只有平衡並協調一致以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體會,什麼
叫做身心一體,身與心是一枚銅板的兩面。
覺察身體有幾種做法,最簡單而基本的有幾個,包含身體掃描(body scan)、經行、
緩慢而富含覺察的瑜珈動作。更有系統一點的作法,可以參考生物能療法(如頭薦骨
)、費登奎斯方法、神聖舞蹈、正念、身體取向的諮商(如創傷療癒)、太極拳等。
或許最後一點最值得被點明,這是一個很常出現的誤區。我們的頭腦總會以為,我們
的努力會累積一些成果,只要持續努力下去,長期來講勢必有收穫。但實務上恰恰相
反:
努力不一定有收穫,不努力則有可能收穫滿滿。
這句話或許會引起誤解,修行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而是我們培養一些新的習慣,讓我
們適應一些新的行動模式。這些新的行動模式更有效、更能節省精力,以將這些精力
做更有效的分配與運用。
這篇是一個我對之前與人討論的部分所做的反饋,但是並不深入。如果有興趣或得更
廣泛、全面的觀點,可以參考下列的書籍:
1. 《觀察自己》, 雷德‧霍克
Hawk寫的全部都是頭腦,閱讀的時候請放慢速度,認真地思索這本書裡面的每一句話
。重點不只是看懂,更在於我是否能不看書,就推論出作者所書寫的東西。
2. 《身體的智慧》,摩謝‧費登奎斯
只要讀第一、二章就好,這提供了一種身心向度工作的可能,但對於費登奎斯方法卻
全部略過不談。如果想了解更多,直接上課體驗何謂動中覺察是最有效的方式,或者
可以閱讀《動中覺察》(同作者)。
3. 《漫步華爾街》,墨基爾
如果你覺得這本書跟靈性沒有相關,那你可能要修正一下自己對於靈性的定義是否太
過狹隘。墨基爾所講的指數型投資,恰恰與不努力反而獲得更多報酬相關。
4. 《頭薦骨療法》,丹尼爾‧阿古斯托尼
這本書的放鬆、紮根,以及增進身體覺察的技巧還不錯。只是一個參考,也不一定就
是要這本書。
沒提到不代表不重要,其實還有很多值得閱讀的作品,像是唐望系列、傑得‧麥肯那
系列、阿迪亞香提系列、一念之轉系列、奧修系列等等,我僅是就我閱讀的經驗,挑
選出幾本與實務最有相關,方法則較單純的部分。
順帶一提,莫里斯‧卡雷姆的《你就這樣幾小時地聽著雨聲》值得一讀。
願各位平安、清境、自然。
作者: te912   2018-02-16 15:22:00
感謝分享
作者: heyapple934 (阿D)   2018-02-16 19:54:00
感謝分享~
作者: msfrank (青澄)   2018-02-16 21:51:00
點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