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存在與生命這件事

作者: Imbufo ( )   2016-04-07 23:56:57
一、
身為半專業的身心工作者,曾看過許多人因為在痛苦中掙扎,使他們進入一段晤談
的過程。我覺得觀看和參與晤談是很有趣的過程,並不是說看到對方痛苦會讓自己
快樂,而是透過經歷許多晤談歷程與親身體會,會發現眾人身上的痛苦在表面上雖
然看來各有不同形式,但大致上有一些規律的形式。而當人看到自己的困境,以及
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以後,那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會帶來無窮的樂趣感。
我在想,如果把這些常出現的重複形式打出來,會不會有某些助益?所以想在這裡
,將自己晤談中看到的一些過程描繪出來。晤談中的困境,從表面上來看,可以歸
納成無數種表現方式,舉例來說:
1.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子的情緒?比如說,為什麼我快樂不起來?
2. ____(和晤談者有相關的人)為什麼會這麼做?怎麼辦/怎麼可以這樣做?
3. 改變另外一個人:我不要他這樣,我要怎麼改變他?
4. 生命沒意義,比如說,「我覺得我已經活不下去了」
5. 覺得自己無法承受某些事,比如說災難過後的災民
6. 覺得自己不盡責
7. 覺得這個世界都對不起自己
8. etc.
不過,如果看深入一點,我們會發現背後運作的幾種信念,常常是重複出現的,而且
這些信念無一例外的,都伴隨不好的感受,以及強迫性的動作表現:
1.我應該要有好的感覺,不應該有不好的感覺
如果我們細心觀看,會發現我們對追逐好的感覺,以及放逐不好的感覺這兩個動作上
癮。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在讓感覺好以及讓感覺不好上。真的,如果
能夠靜下心來仔細觀看,會慢慢發現,在感覺這個面向上,我們同時被好跟不好的感
覺拉著走:好的感覺出現了,我一方面享受著這種感覺帶來的舒適感,一方面又擔心
這種感覺消失,以及我該用什麼方式來維持這種感覺;壞的感覺出現了,因為這種感
覺讓我真不舒服,我不想要有這種感覺,我要遠離這個感覺。
若是簡略成一句話,就是「我們因為感覺而反動(react)著」。而且,我們會把這
種面對感覺的方式傳達給其他人。舉個例子來說,在某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對著他說
「別這麼想」「會好起來的」,於是信念就在言語中被傳遞過去了。
除了好與不好這兩種對感覺的分類之外,第三種分類是空洞的感覺,這種感覺跟不好
的感覺有所交集,卻又不是不好的感覺,而是一種更深邃、更隱微的感受,比如說不
安全感、無意義感。
2.我們應該要這樣表現情緒
有沒有注意到,每當我們情緒上來的時候,我們都會用一些固定的方式來表現情緒?
所以對這個人,我憤怒的表現方式就是大吼,對那個人則是透過表現無助來憤怒。我
們時不時地為情緒代言,而且會不自覺地覺得這樣表現才比較合理。更甚者,我們連
現在表現的是什麼情緒都可能不知道,只知道我得這樣做。
3.他一定都是在針對我
在自我脆弱的人身上,這個信念出現過太多次,以致於我幾乎將它視作自我感薄弱的
同義表述。我們或許都有這樣子的經驗:「他這樣做一定是針對我,我早就知道他看
我不爽很久了!」真的,只要人有自我感,人就都在自我防衛。我們一方面覺得別人
在針對我,同時地,我們又會用盡全力自我防護。
常常人做出某些行動,不是針對他人,而是為了保護他自己。而別人的自我防衛在自
己看來,會被扭曲成是針對自己而發。這還包括了誤解別人的感覺,我舉個我自己發
生的例子,下午因為雜務繁重,腦袋運轉到當機,以致於我面無表情。當天晚上就聽
到同事在議論我不知道在不爽什麼,這就是一個扭曲的表現。
除此之外,與之相關的,還有猜測動機這件事。猜測動機是另一種自我防衛的變形,
我先以某些信念猜出對方為什麼會這樣做,然後自我認同說「對,他就是因為這些原
因才這樣做」。所以,對方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怎麼想
你做這件事的原因。
4.一定有個解藥存在,那種解藥是迅速作用的、便捷的、可以了解我的
這和活在文明社會的人所共有的信念有關,這個信念表明:要有效率、要快、要有效
。追求效度與速度反映了這個社會的時間主體感是很快速的,而當我們採取這種時間
觀時,跟自己的斷裂就會在催促跟匆忙中出現,焦慮也應運而生。從這點來看,我們
會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自己怎麼在做這種無謂的事,我應該要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然而,當我們去做我們認知中那些有意義的事時,卻又很常因為感到厭煩,而不自主
地去想「我還有什麼該做的事?喔對啦,我還有這些那些沒有做」。這種時間觀的觀
看方式是匆匆帶過式的,當我們採取這種時間觀,我們會習慣只看了事物一眼,然後
依照暨有的價值標準,來決定這件事有沒有做的價值,以及要做哪些事。
不只選擇是如此,當我們在做的時候也是如此。表淺生活方式的缺陷在於,這會讓焦
慮變成生活的日常,並不斷深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這種匆匆帶過的選擇方式是表淺
的,那就好像是只看到一個人的長相,就決定這個人是好是壞一樣。這種生活方式會
讓我們產生一種幻覺:一定有某種東西能讓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而這種東西是立即
性的。我只要知道能去做什麼、知道某些我所不知道的東西,就可以解決我生活好像
浮在海面上這種不穩定、不安全的感覺。解藥一定在,因為我相信有這種解藥在。
5.我要能夠解釋所有事情,只有讓事物變成已知的,我才會有安全感
這也是另一個比較隱微的概念,心智會有一種解釋事物的衝動。解釋事物並不是壞事
,那是心智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動作。解釋本身並不是麻
煩所在,麻煩在於,我們的心智沒辦法用融貫的、一致性的方式來說故事。
說故事的意思,是指藉由心智這個工具,將自己的過去串聯起來,並說成一個說得過
去的故事。當自己的生命沒有被串連、被正視、被不斷觀看時,困頓便會由此而發。
真的,能為我們的生命找到一套故事,那會讓我們比較能夠靜下心來觀看自己。
二、
我不太喜歡治療兩個字,這兩個字蘊含了「人應該變成某種範式」的邏輯在內。不過
為方便起見,我在表述上或晤談中,還是會使用治療這個字眼,不過當我談到治療時
,我想要表述的意思可能會是:
1.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裡發生了什麼事
2.讓我們來澄清一些東西,好讓我能更了解你
3.如果進入了某些東西,會發生什麼事,你會不會感到好奇?
4.你的系統裡有一些不平衡的地方,讓我們一起找看看,是什麼讓你這麼難過
5.我習慣性的觀看方式,包含人這套系統、人與環境、己身超越等等
前四者是在與人互動上比較細膩的互動方式,礙於文字的扁平性,我沒辦法透過文字
表達互動時種種的細微處,只能大略地提一下互動歷程中發生的某些事。互動歷程四
個字所指的,是我跟你時相遇、相處、對話、互動等等等等的每一個時刻,當把這些
發生的種種連接起來,看起來就像是一個不斷發生中的過程(process)。
我們在這個歷程中,會不斷地進行某些事:
1.自我防衛機制 self-defense mechenism
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以及基本上沒什麼防衛的天真狀態。而
在成長的過程中,心智會因為在某些因素互動,而學習到一套自我的框架。這些因素
包含:
家族 - 我們出生與生活的第一個系統,也是我們畫分出「我-你」分界的第一個場
域。在這個系統裡面,我們透過跟父母、手足、親戚互動,而學到一套初階
的規矩。這種初階的規矩本身並不理性,而且通常伴隨著很強的強制性,以
及伴隨「不做就會被懲罰,會有很嚴重的後果」等等的恐懼感。
舉個例子,我曾經與一名朋友,相談到最後,發現他不由自主地哭了出來,
並囁嚅道:「我從來都不知道,我那麼怕我媽,我被她糾纏了一輩子...為
什麼妳要一直說我做什麼都不對?為什麼?」(已求得當事人同意)
家庭的影響無遠弗屆,我們在家庭會學到兩套交纏在一起的規則,一個是世
代相傳的代間傳遞規則,另一個則是父母雙方本身演化出來的父母規則。也
是在這個場域內,藉由演化出自我感,我們也隨之而演化出了很深層、很基
本的需求與創傷。
在這個系統內,小時候的我們會自己摸索出一套存活在父母身邊的方法,這
些方法通常是二分式的、概略的、簡單的,自我證成的,而且這些方法會被
埋的很深很深,還不容許我們挑戰。舉個例子來說,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才
發現我一直告訴自己「順應就好,不要表現你自己,你一表現你自己,你媽
就會死掉」。
這些自我防衛機制會伴隨很深的悲痛、憤怒、不解,這些小時候的情緒會伴
隨著自我防衛機制,一起將我們心靈逐漸埋葬,讓我們逐漸變得麻木不堪。
同時地,這些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很大一部分的問題來源。它們
通常會這樣子呈現:
你都不懂我!
你讓我很沒有安全感欸!
為什麼他都不理我?
只要我們沒有深入生命,那些聽來不理性的、不由自主的問題,就會一再出
現。在家庭這個部分,我們要做的功課,是去發現父母分別讓哪些規則在這
個家庭中互動,自己的手足(如果有的話)又是怎麼跟這些規則互動。再來
開始用代間傳遞的觀點來觀看家庭後,會對父母充滿了恨意,所以另一項功
課是學著看到父母的不由自主。我們要學著接受一件事:父母是人,不是神
。我們的父母都會犯錯,他們通常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只知道「我不要讓
我小孩跟我以前一樣」。我們的父母通常盡力過去當個父母,當父母是很難
的一件事,讓父母是他們自己吧。
有一些比較深的情況,比如說長期的家暴、被父母性侵、被父母拋棄等等,
我想說的是,我們可以不原諒父母,但請在原諒自己之後,再來決定要不要
恨父母。我覺得「讓父母是他們自己」可能會引起誤解,好像在說父母做什
麼都是可以的。不是這樣的,我們生育孩子,便有義務要照顧養育他們長大
,也有義務讓自己成長。父母有不能做的事,但這畢竟是理論上的。如果父
母就是做了那些不能做的事,那又怎麼辦呢?
經歷過強烈創痛的人,通常會有一種直覺性的認知:「我一定做錯了什麼」
,這是強烈罪惡感的呈現。我一定做錯了什麼吧?不然為什麼爸爸或媽媽不
要我?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對待我?為什麼?是不是我很髒?是不是我很不乖
?是不是我不夠體貼?是不是我表現不夠好?這是很令人心痛的,看到這一
點的人,很難不對父母懷抱著強烈的恨意。所以這裡,會有第三項功課出現
:我們要學會原諒我們自己,事實上,我們並沒有做那些那個不斷漫罵我的
聲音所說的那些事。
要注意的是,人身安全是很重要的,建立一個可以安全探索自己的空間,會
比什麼都還來得重要。
學校 - 教育是另外一個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踏入的場域,我們在這個場域中,會進一
步加深與演化自己身上的初階規則。除此之外,我們會接觸到父母以外的權
威。學校的教育教導我們什麼,會影響一個人未來的走向至深,而教育不光
只是課本上面的內容,還有老師做為一個權威者,是以何種示範給小孩知道
我們如何處理權威這件事。
通常來講,小孩的精力會在逐漸文明化的過程中被慢慢消磨掉,除了從家庭
帶來的家族內規外,學校也會提供一套「我們要怎麼樣才能被社會所利用?
才能創造自己的生產價值?才能做為一個有價值的社會人?」在資本主義的
社會中,學校傳遞的是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並逐漸磨掉學生原本各不相同的
樣貌。現今的教育說到根源處,傳遞的是社會價值觀、道德觀、量化標準,
以及服從權威。
然而,教育也有培育心智能力的作用在。教育會提供一套思考的方式給我們
。同時,教育也是一個模仿的場域,孩子在這裡學習怎麼與他人互動,怎麼
改變自身的人際策略,怎麼與他人溝通,同時也是第一個不再完全以自己為
中心的小社會。
在學校裡,我們會經歷的困惑,第一個是人際性與情緒性的,比如說,怎麼
與同儕互動?被排擠、被霸凌怎麼辦?考試考不好怎麼辦?我喜歡他,可是
我要怎麼跟他講?我們交往以後該做什麼?如果我跟他們不一樣會怎麼樣?
除此之外,學生的表現也間接反映了家庭的互動模式,敏銳的教師會在觀察
學生之間的互動中,找出這名學生的家庭是否出了什麼狀況。
然而,在現今的社會裡,學校被賦予了太多的責任,這些責任通常由基層的
教師來負責,以至於現在的教師往往承擔了太多。過重的負擔會降低教師的
敏銳程度,尤其是有心想要做事的老師們。
社會 - 所有個人規則都會呈現於此,通常能進入這個場域的人,有一個大致固定的
生活型態與思維模式,活動大致上是機械化的。在這裡面,小時候發展的自
我防衛機制已經被層層包圍住,這個層層包圍的東西,是僵化個人邊界與自
我感兩者的核心。
在這個場域裡,人被預設是成熟的、理性的、獨立的、具合作能力的、有一
定專業技能的、心理堅強的、能扮演好角色的。同時地,會開始承擔完全的
社會責任。在這裡,我們被要求以成年人的方式來互動,也通常會自視為是
成年人。
在自我僵化的情況下,人通常不會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有很大一部分的人,
是順應自我防衛機制在行動的反應有機物(reacting organics)。
2. 卡普曼戲劇三角 Karpman drama triangle
戲劇三角是一個諮商上的概念,人在進入一個角色僵固而缺乏彈性的場域時,我們的
角色會在三種狀態中輪流切換:迫害者persecutor、拯救者rescuer,以及犧牲者
victim。
迫害者:扮演這類角色的人,會透過壓抑別人來取得場域裡的主導地位,
拯救者:扮演這類角色的人,會將他人的需求放在前面,並且認為自己應該
要滿足所有人的需要。
犧牲者:扮演這類角色的人,會自視為受害者,或者某些行為中的被害人。
就我目前的會談經驗來看,卡普曼戲劇三角常常出現在失功能的家庭系統中。舉個父
親是酒精成癮者的酗酒家庭來看,這個系統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的:
父親酗酒,母親則是父親的被害人,而小孩會覺得自己必須保護母親不被父親攻擊。
如果將眼光停在這一點,並拿卡普曼戲劇三角來解釋,可以很容易地發現父親是迫害
者,母親是犧牲者,而孩子則是拯救者。但如果再把時間軸拉長一點來看,會發現這
個家庭接下來會出現的互動是:
父親酒醒後覺得對不起母親,於是向母親道歉,覺得自己怎麼那麼沒用;而母親則是
接受了父親的說法(「下一次我不會在這樣了!」),孩子則覺得父親是這個家裡面
的毒瘤,這個家就是因為父親才支離破碎,並把這股憤怒深埋心裡,或者找某種方式
發洩出來。
這個後續的場景裡,父親由迫害者轉變為廣義上的犧牲者,而母親則變相地扮演了拯
救父親的拯救者,小孩在某種程度上,則扮演了迫害者。
而事實上,故事並不會在這裡結束。有一天父親又會跑去喝酒,然後繼續父親酗酒→
酒醒懺悔→父親酗酒的輪迴。如果我們可以再獲得多一點資訊,對相談人生存的環境
、互動的方式多一點了解,可能會很驚訝地發現,父親的酒錢是母親在給的。問她為
什麼要給錢,她的回答也是模糊且閃躲的:「阿我就覺得他這次不會再這樣了啊...
誰知道...。」
深入研判一個人的家庭環境,並且觀察這個家族深陷而無法自拔的角色是什麼,我們
就有可能發現自己的困境會是什麼,或者自己正以哪些習慣性的方式,來跟這個世界
相處。
3. 代罪羔羊
代罪羔羊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找某個人來當敵人,並且認為「如果沒有這個傢伙,情
況一定就會好轉」。
如果我們去看,會發現我們日常生活的用語是很不精確的,我們常常用那些我們其實
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字,以及結構模糊的句子和段落,還有不清不楚的思考來溝通。
正因為這些不清不楚的地方,日常生活的溝通才能夠成立。
這種不清不楚的思考,很容易讓我們在問題出現的時候,把焦點放在有一個敵人這件
事上。一個在學校很皮的孩子,相信沒有老師喜歡他的,然而很少會有老師去問:「
為什麼這個孩子這麼皮呢?」很少的,通常這個孩子會直接被定位成「他就是這樣」
「家裡面就沒教好」,而不會去探看原因。
然而,或許這個孩子其實背負了家庭裡面的一大股情緒,因為家庭裡面的情緒沒有宣
洩口,所以必須透過這個孩子很皮的表現,來讓這股情緒能發洩在這個孩子身上。事
實上,所有呈現在表面的,背後都有很深刻的原因,而且原因通常是繁多又複雜,而
且還彼此交錯的。
三、
我覺得一個人要茁壯起來,不是因為「茁壯起來是這個人應該要去做的,這是他的責
任」,而只是很單純地覺得,當一個人茁壯起來之後,日子會比較好過。就單純是這
樣,一個茁壯起來的人,情緒會相對平穩,而且內在衝突與拉扯的力道會大幅降低,
那會讓自己不再那麼痛苦。
能感受到他人很痛苦,而且正在痛苦,這是大部分人具有的基本特質
作者: MadCaro (實踐!!不接寵物溝通謝謝)   2016-04-08 00:33:00
寫的真好,推!!!
作者: RLH (我們很近也很遠)   2016-04-08 03:20:00
5年有這麼長足的進益 admire you
作者: steffi2   2016-04-08 10:00:00
這篇很有共鳴 找個時間來細看
作者: yvonne3712   2016-04-08 10:51:00
很棒的分享,受益良多,感謝~
作者: aaa123aaa (理解自身的維度)   2016-04-08 11:28:00
感謝 祝福您
作者: ypurple (夏意識)   2016-04-08 11:29:00
未看完先推,寫得真棒(大致上)瀏覽完再推一次,只是靈魂的層次還跟不上
作者: te912   2016-04-08 13:39:00
看完了。感謝分享。
作者: ya0380 (Aser/Asher)   2016-04-08 14:16:00
大推啊!!
作者: MJ1204   2016-04-08 17:32:00
good~
作者: lamda (鋼琴加吉他)   2016-04-08 20:14:00
推!
作者: Cellia   2016-04-08 23:50:00
推! 謝謝你的分享~
作者: xji6 (羅<)   2016-04-09 00:54:00
推~~謝謝~~:)
作者: ainadark ( 魍 魎 )   2016-04-09 15:26:00
謝謝你的分享,感覺多懂了一點點
作者: bonheurs (蹦呢喝向)   2016-04-09 21:26:00
推!!!
作者: nefer (小曉)   2016-04-10 10:48:00
推~ 受益良多 點了許多我一直想不通的事情
作者: Quaid (幻術師)   2016-04-10 12:05:00
為什麼妳要一直說我做什麼都不對?為什麼?..我媽就是這樣對我...我一輩子都在逃避她..但是我受的影響太深了
作者: anniecht   2016-04-10 12:32:00
謝謝你的分享! 很受用!!
作者: greensara5   2016-04-10 14:53:00
推!感謝你的分享~
作者: krystal21 (Sophia)   2016-04-11 02:03:00
謝謝你的分享!!看了很有共鳴
作者: dkenvy (dkenvy)   2016-04-11 06:53:00
先推再看
作者: misstoy (密絲朵依)   2016-04-12 21:12:00
push!!!!!
作者: maplemonster (晚颺)   2016-04-12 21:29:00
謝謝分享,很多都說進心坎裡!
作者: wikiwhisky (WIKI)   2016-04-20 08:07:00
謝謝,很有感覺
作者: tomoya10810 (tomoya10810)   2016-04-21 16:53:00
謝謝分享
作者: stca   2016-04-30 09:48:00
推,謝謝分享
作者: Lambdadelta (絕對的魔女)   2016-04-30 16:17:00
感謝熱心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