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新聞] 那些音符以外的聲音─楊照《想樂》隨想

作者: nameofroses (玫瑰的名字)   2011-01-29 22:08:42
※ [本文轉錄自 YangZhao 看板 #1DH1j0XD ]
作者: Natsumilin (Love You Only (L)) 看板: YangZhao
標題: [新聞] 那些音符以外的聲音─楊照《想樂》隨想
時間: Sat Jan 29 21:50:54 2011
http://fe4.udnnews.com/NEWS/READING/X5/6125015.shtml
【聯合報╱焦元溥】2011.01.29 03:17 am
──楊照《想樂》隨想
音樂,究竟該如何書寫,如何討論,如何分析,每一世代都有不同觀點。但別忘了作曲
家與指揮家馬勒所再三強調的:音樂中,最重要的並不在音符裡……
年近八十的作曲家郭爾(Alexander Goehr, 1932-),是英國二次戰後樂壇舉足輕重的
代表人物,見證大不列顛半世紀來的音樂文化變遷。當年他到巴黎從作曲大師梅湘
(Oliver Messiaen)進修,不僅技法眼界大開,回到英國更成為領導潮流的前衛派。
不過對郭爾而言,花都學習那一年,讓他印象最深的,卻是一日音樂分析的課堂報告。
「剛到巴黎時,覺得這裡既然是新音樂中心,一切都該前衛,而且要求嚴謹理論。有次
輪到我報告一首莫札特作品,我仔仔細細把曲子從頭到尾整理一遍,樂句、節奏、和聲
、曲式等等全都完整分析。」當郭爾自信滿滿,在老師與同學面前講解時,「沒想到當
我說:『在這個小節,樂曲轉入下屬小調和弦。』教授居然毫不客氣地當場說『錯!』
。」
被當場抓出錯誤,郭爾自然覺得很沒面子。他一邊繼續報告,一邊再把那個和弦看了一
次──等等,沒錯呀!這明明是下屬小調和弦呀!
難道是老師看錯了?郭爾巧妙地把話轉回,又提了一次;可沒等他說完,教授居然還是
說了「錯!」。
同一個地方,居然被老師糾正兩次,這實在很難看。無論郭爾如何確定,那個和弦就是
下屬小調,他也沒有勇氣再提一次。但是,「如果不是下屬小調,那個和弦又會是什麼
呢?」好不容易捱到下課,郭爾馬上向老師請教。
「在那個小節啊,」教授淡淡地說,「莫札特,在音樂中灑下一道陰影。」
當郭爾在演講中說到此處,全場聽眾都笑了。有學生問他感想如何,他答:「荒謬透頂
!我大老遠跑到巴黎,居然來學這個!」聽他這樣說,大家笑得更大聲了。
「可是,各位,我現在卻不覺得荒謬了……」話鋒一轉,郭爾淡淡地說,「因為當莫札
特寫到那個小節,他心裡想的絕對不會是什麼進入下屬小調,而是要在音樂裡灑下一道
陰影啊!」
我永遠不會忘記郭爾這番話──還有比這更好的提醒嗎?音樂,究竟該如何書寫,如何
討論,如何分析,每一世代都有不同觀點。但別忘了作曲家與指揮家馬勒所再三強調的
,「音樂中,最重要的並不在音符裡。」(Das Wichtigste in der Musik steht nicht
in den Noten.) 不讀樂譜,固然會造成對音樂理解的缺失,但若只讀樂譜,認為音樂
除了音符之外別無其他,那也是大錯特錯。對這門最抽象卻又最直接的藝術,我們需要
各式各樣親近、理解、討論的方法。不止認識作品,更要認識作品背後的文化,那些音
符以外的東西。
莫札特抽象、不帶文字的器樂曲如此,最寫實、最明確的歌劇也不例外。許多人認為歌
唱家只要聲音好就夠了,殊不知一位演唱家要詮釋好一個角色,不止要在聲樂藝術多所
琢磨,更必須廣泛閱讀,以知識幫助自己融入角色與時代。就如穆索斯基根據普希金詩
劇所寫的俄國宮廷大戲《鮑利斯‧郭多諾夫》(Boris Godunov) ,故事敘述權臣郭多
諾夫謀害太子奪權,最後國政動盪、反叛四起,終因良心譴責發瘋而死。劇中一段是老
僧皮門(Pimen)在修道院裡寫俄國編年史,將郭多諾夫竊國篡位之事詳實記載。 不過
就是一個修士在自己房間寫作,算得上什麼大事呢?許多歌唱家都把此段當成一位老者
對當下時局的譴責和感嘆,以蒼涼無奈的方式演唱,和劇情前後形成鮮明對比。
就邏輯或戲劇效果而言,這當然是合理的表現方法,然而若對俄國歷史有更深一層的認
識,就會發現這個場景其實並非如此——在郭多諾夫之前,沙皇伊凡就曾下令禁止任何
編年史寫作,違者一律問斬。即使在修道院寫作,要是文稿被發現,皮門就是死路一條
。因此普希金之所以安排這個場景,絕對有其強烈反抗的情緒。歌者若知這段俄國史實
,或對俄國文學有深入認識,老僧皮門的獨白就不會只是平靜感傷,而該是以生命為賭
注的憤怒激昂。這是完全不同的詮釋方式,而詮釋的知識並非來自樂譜判讀或聲樂技巧
,而是來自歷史或文學。
歷史和文學,正是楊照在音樂之外,最具心得的領域之二。音樂和其他學科無異,不是
學了作曲、演奏或演唱的技能,就必然能知曉其奧祕妙處,我們需要太多不同觀點、不
同角度,在音符與音符之外推敲琢磨。《想樂》這本書,一方面是楊照對他心愛音樂作
品的分析介紹;另一方面,透過這些樂曲,文章中作者更要告訴我們的,則是他對音樂
史的思索論辨:那可以是重建當時聽眾對作品的反應,也可以是作曲家創作過程的內心
擺盪,甚至可以是由演奏者的詮釋方法,反向思考作曲家或作品本身的問題。每一篇文
章,都有作者獨特的切入點,也讓我們看到作者在自幼學習小提琴和樂理之後,如何將
各領域的知識帶入音樂,這門讓他深愛不已的藝術。
你會聽到下屬小調和弦,還是看到一道陰影,或者兩者皆有?讀完《想樂》,相信你會
有不同的看法。
【2011/01/29 聯合報】@ http://udn.co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