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論述慾望 別成了集體獵巫(周平)

作者: paulpaul23 (名不見經傳)   2012-03-06 14:11:39
2012-03-05 01:18 中國時報 【周平】
 日前,彭懷真教授以〈密閉的車廂 洩漏了什麼慾望〉為題,為近來喧騰一時的「
火車性愛派對」進行了一場佛洛依德式的精神分析。並以「有如偵探和刑警辦案」來比附
精神分析,論斷它能夠為我們揭開此次性愛派對的慾望「線索」和「關鍵」,特別是童年
時期的各式「創傷經驗」。該文結論是,「瘋狂的」當事人「不能只被警方約談,應該看
精神科醫生了」。對於彭文的倘論,筆者願尊敬地表達反對見解。
 對於密閉車廂內的情慾「真相」,筆者無從知曉,也不願置評。但筆者認為彭文的
「慾望論述」恰恰反應了一種專家學者特有的「論述慾望」。亦即,以科學的知識權威作
為手術刀,將事件和事件當事人當作被解剖的青蛙。事件當事人成為靜默無言的客體,任
由作為主體的學者大放厥詞和任意定論。如果事件當事人是以「真槍實彈」來追求情慾的
快感,則隨之而來的學者專家則好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般,以「舌槍唇劍」來傾洩求
知之慾的快感。儘管兩者間正跳著快感追求的迴旋之舞,然他們的命運卻大不同。在軌道
上「越軌」的情慾流動,現已成為社會集體獵巫對象。在知性範疇中偷渡權力的求知之慾
,卻成為獵巫者道德上的無上命令。
 彭文最主要預設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具普遍主義式的解釋力。不管密閉車廂內
的情境脈絡、當事人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彼此間互動關係,彭文可任意地套用佛氏理論,評
價每個人的內在心靈結構。殊不知佛氏理論有著嚴重歐洲中心主義和父權思想謬誤。學者
如傅科、德勒茲對該理論所展現的知識權力和不食人間煙火的柏拉圖式理念多所批判,當
代實證醫學也不再奉此為圭臬了。
 彭文另一預設是,當國家以法政權力來規範國民行為時,精神分析或精神醫學則應
以知識系統規訓人們心智狀態。兩者共謀來打造「正常化」的現代社會中的「正常人」。
這就難怪彭文認為警方和精神科醫生都應出面管理這些瘋狂的人。
 如果彭文代表社會工作學界主流看法,筆者不免憂慮,社會工作這門知識是否只是
現代社會主流價值系統排除或邊緣化異己的第一線打手。社工員在面對相似處境的案主時
,是否應先以精神醫學來病理化其本質,然後再以醫療化手段來「關懷」和矯治其不正常
狀態?社會工作學者是否應和立委、檢警、媒體、道德人士一般,從性愛趴的基礎上滋長
各自慾望,轉化成執法、掌鏡窺視和眾聲喧嘩的轟趴快感。
 或者,可以像「批判社會工作」(或稱「基進社會工作」)學者Dominelli所期待
的,作一個具有反身性自我批判能力,超越科學專業主義宰制,與案主建立互為主體對話
關係,並共同抗拒社會權威壓迫的積極行動者。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