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第36屆大政盃備選辯題

作者: chaobob40836 (趙翊夫)   2010-03-20 19:15:37
※ [本文轉錄自 Debate 看板]
作者: chaobob40836 (趙翊夫) 看板: Debate
標題: [情報] 第36屆大政盃備選辯題
時間: Sat Mar 20 19:14:21 2010
備選辯題(一):我國應簽訂兩岸經貿合作框架協議(ECFA)
辯題說明:
所謂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以下統一以英文縮寫來統稱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單來說即是要讓台灣商品免關
稅進入中國市場,以擴大產品在中國市場占有率。不過同時,台灣方面也必須提高免關稅
商品的比例,並大幅開放市場給中國。此協議和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
t,RTA)以及雙邊性質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性質非常相近,目
前全球大約有250個左右的區域貿易協定。一般來說,簽訂經貿協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為了
貿易和投資上的利益,包括增加貿易額、改善貿易條件、擴大自由市場、吸引其他來自非
RTA成員國的跨國公司進入國內投資等等,消除關稅保護後可以促使國內企業在產品市場
方面重新佈局,改善產業組織型態。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在經濟上,兩岸經貿自由化推估可使台灣GDP增加
1.83個百分點,總就業人數可增加25.7~26.3萬人。另外也有學者表示,簽訂ECFA可以讓
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提高優勢,吸引跨國企業進駐以及吸引外資、人才流入。整體來
說受惠較大的產業為:機械業、化學塑膠橡膠業、紡織業、鋼鐵業,以及石油煤製品業。
然而,開放的市場對許多傳統產業來說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包括電機電子產品業、運輸工
具業、木材製品業都將面臨中國產品的強力挑戰,也有許多人質疑產業的一消一長之下到
底對就業有沒有幫助?
除此之外,由於在兩岸關係方面我國存在著獨特的歷史遺緒,在面對強權國家-中國
時,我們不只要迎接全球化與區域化的浪潮,更得面對所謂的「邊陲化」威脅。雖然台灣
已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然而中國一方面「以商圍政」,另一方面,又在國際上強
悍打壓我國國際空間,極力壓縮我國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空間。在未來,區域經濟
整合仍將繼續,為了避免我國貿易成為他國區域貿易協定下被排斥的對象,唯有積極開展
區域自由貿易,方可突破此不利我經貿發展之限制因素。若以此角度出發,或可為我國考
量與中國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時提供重要的思考方向。
從另個角度來看,目前有非常多的人提出警告,若把重心擺在中國,台灣的經濟投資與貿
易都會被中國所影響,有一天會被中國完全控制。畢竟兩岸關係雖有所改善,但不可否認
的,中共目前仍是我國軍事上的重大威脅,在國際上處處打壓我國的空間,因此諸如「到
底該和中共交往到什麼程度」、「簽訂貿易協定是否過於傾中」、「是否助長中共以商圍
政的作法」……似乎都成了ECFA的爭議課題。經濟利益與政治複雜問題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有賴場上辯士一同探討。
備選辯題(二):我國應實行公辦政黨初選
辯題說明:
政黨提名制度的民主化是黨內民主的重要環節,而且政黨初選制被視為最符合民主程
序的提名設計,因此政黨是否舉行初選來提名候選人,往往成為衡量政黨民主的指標,而
政黨初選過程又是否真能達到結合黨意與民意的理想,以及落實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
原則,一直是討論台灣民主制度興革的焦點議題之一。
台灣的各主要政黨皆有舉辦初選的經驗,然而,現行政黨自辦初選弊端叢生,常見的
問題是黨員與選民結構存有差距,以及初選過程中金錢攻勢氾濫、不當動員、豢養人頭黨
員、假造黨員身份證、深化派系怨隙等亂象及弊端,近來更常見政黨民調中心或專業民調
公司之抽樣方法、電訪時間以及訪問技巧等影響初選民調公正性。
內政部曾經於2004年完成初擬「公辦政黨初選制度評估報告」,其指出此制度為美國
獨具,具有以下功能:公平公正,強化黨內民主;解決人頭黨員問題;縮短黨意與民意之
落差;強化政黨作為「準國家機關」的公器地位,以防止黨霸(party boss)壟斷或派系
的不當操作,進而可以提升政黨政治的民主程度。
不過內政部的報告對引進公辦初選制度多所保留,一般說來此制度的問題在於其解決力不
確定,大致原因包括:限於政黨的人力與財力,初選勢必無法像一般正式選舉一樣,普設
投票地點,有資格參與政黨初選的選民恐將因投票不便而降低其投票意願,造成投票率低
落的情形,使得黨意與民意仍有差距;政黨自主性受限問題,因為政黨的侯選人產生需經
由國家公權力介入;未必可遏止賄選買票,因為有心的侯選人仍然會去做違法情事;增加
政府財政支出。
民主政治選的是人民喜歡的人,但往往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人。如果能夠透過制度使
得人民喜歡的人以及有能力的人更容易在選舉中出線,將使得民主政治大為進步。此一政
策之立意甚佳,但是到底有沒有助於我國的民主發展呢?尤其在執行上需要討論許多技術
層面的問題。比如說:確立公辦初選的方式、參與門檻,乃至公辦初選的拘束力,這些作
法在實行上面會不會面臨阻礙?種種問題都是影響此一政策推行結果的關鍵。
備選辯題(三):我國應全面調漲健保費 / 我國不應調漲健保費
辯題說明:
全民健保在1995年三月開辦,1998年收支開始出現入不敷出的情形,儘管健保局加強
費用申報查核、進行支付制度改革、增加財源收入等措施多管齊下,除了在2000年有些許
節餘之外,收支不平衡問題還是持續存在。為了財務穩定與永續,在一開始就有設計安全
準備金機制,由健保每年度收支之結餘或每年度保險費收入總額5%範圍內提撥,以便在年
度收支發生短絀時,能由安全準備金加以填補。在2002年時,健保安全準備金已經低於一
個月的保費收入,由於健保收支已經是赤字,更沒有結餘可提撥安全準備金,當時健保局
依健保法將保險費率從4.25%調整到4.55%,卻受到當時國會在野的國親兩黨立委強烈反對
,造成當時的衛生署長李明亮為此下台。自此以後,全民健保費率調整變成高度的政治性
議題,而不再是依法與專業精算的規劃施政,每逢保險費率調漲一有風吹草動,必成朝野
政治攻防的角力點,近來更因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先生辭職而引起廣大討論。
民意代表與民間團體站在制衡與顧緊民眾的荷包為出發點反對調漲健保費率;有些人
認為在縣市政府所積欠的健保費補助款尚未完全償還之前,不應該調漲健保費率;另一個
經常被提到的反對健保費調漲的理由是目前健保有太多浪費或弊端,如果可以遏止這些浪
費或弊端,健保就不會缺錢,最常被提到的浪費弊端包括藥價黑洞、用藥浪費、重複診療
、醫療院所詐領健保費等等;也有人認為健保局再努力多開發新財源,全民健保就不缺錢
。其實上述的理由都還有討論空間,不一定是造成健保財政困窘的原因。
照國際比較分析,我國目前健保費率實屬偏低。全民健保財源主要就是民眾保費、雇
主與政府補助款,在虧損之下,有人認為健保調漲與否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當然,重新
設計健保體制也是一個辦法,但若要維持目前的保費,並有效控制健保支出成長的幅度,
勢必要大幅縮減給付項目以及加重使用者負擔的部分。
制度的選擇必須根據社會的價值觀(大部分人民認為最重要的是甚麼,比如我們希望全
民健保最根本的目的是甚麼),這樣多數人才會認同並共同維護該制度。全民健保的制度設
計以及保費多寡,牽涉到整個社會的醫療照護體系,因此有必要做進一步釐清與討論。
備選辯題(四):我國政府體制應採總統制/我國政府體制應採內閣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