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拳經與搓手的練功對應

作者: ASAKU (翼は夢、そして空へ)   2008-02-21 00:27:55
http://www.wushuweb.com/forum/a/a.asp?B=64&ID=481020
拳經與搓手的練功對應
拳經是指路明燈,學者根據拳經的指導思想練習,可少走彎路,
練功境界達到一定層度才會理解一定層度的內容,說本層次的話,
只有親身體會達到其水準,能文能武方可得出正確的結論,
沒有親身的體驗決不會理解拳經高論的。
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拳經,研究拳經,
在實踐的模擬訓練中掌握運用好拳經所指的各種理論知識,
為增強體質提高技擊水準而專研體驗,我這裏將向大家提供一些對拳經的粗淺認識,
和在我們搓手中在拳經的指導原則下,得出的一些實踐體悟和運用技擊理論,
說出來以供學者參考,和共同研究探討,由於水準有限,望同仁指正。
頭打落意隨足走,起而未起站中央,
腳踏中門搶地位,就是神手也難防。
頭打落意隨足走:
頭打一般只可以用前額由上往下點打,偏頭側碰或低頭頂撞,
頭的部位前額和頭頂左右兩側最堅硬,用頭攻擊時可用前額和兩側頂碰撞對方,
攻擊部位太陽穴及五官和腮部,特別是眼睛鼻頭下巴最易受撞,
低頭頂撞主要部位是下巴,咽喉,心臟,胃脘兩肋最低不可過腹部。
用頭時必須與足步同行,前足所攻到的位置要和頭打部位上下行成直線,
頭與腳其,千萬不可以超越腳尖,老譜講有三尖相照及,鼻尖,手尖,腳尖,
攻敵時保持齊整方可揍效,超過及前栽失重易跌,後仰則咽喉與胸部暴露易受攻擊,
不可左歪右斜,要保持中正。
起而未起站中央:
乃是無論進攻與未攻之前,束展發放與未發之時,必然要攻站對方中央位置,
自身也要保持中正和清醒的頭腦,既不前傾也不後仰,不可左歪也不右斜,
前栽後仰則根基不穩,左歪右斜則易失重,如履薄冰,行動不靈敏,
守中站中擺好自身的戰鬥陣勢。在搓手時一定要把握分寸,
訓練和實戰是兩碼事,訓練是自己人培練,只可以點點化化,
不踢不打,用頭更要把握好分寸,有意識的點點頭便可以了,
千萬不可以點到為止,因頭和頭雖然是指揮中心,但都屬硬碰硬,
分寸最難把握,點到就見血,所以在訓練中有那種運用的意識就行了,
練的隨心所欲自然了,遇到敵人一發狠及至,
自己人練必須收起狠字進行友善的切磋。
足踏中門搶地位:
在進攻時足要找中門,無論從正面攻或側面進,
都要求足要踏進中門去,攻入中門搶站對方的有利地勢,
只要掄站了對方的地理位置,對方被擠被逼的毫無立錐之地,
必走或倒無疑,才有可能勝出。
就是神手也難防:
已說的明白,奪位以後利大於弊,手似兩扇門全憑腿贏人,
足己踏入中門搶了有利地位,同時用兩手封鎖對方,就必勝無疑了,
這裏說的神手似乎有點擴張,是屬打比仿說的,
實戰中真正的神手,是決不會行成那種備動局面的,
瞬間的千變萬化,動手中必須把握好時間火候,老則太過被動,
嫩則被對方察覺而受制。每天與人演練搓手,習慣於快慢,虛實,軟硬,
長短等手法,便可明察秋毫,憑感應識得火候老嫩,就可隨機應變,穩操勝卷。
肩打一陰反一陽:
肩的打法有兩種,一是肩左右頂撞,二是陰陽互易的前頂後膀靠,
在實戰中訓練中,尤其重於抽身調膀,練拳身法最主要,活潑於腰,
則靈通於背,腰為主軸必扭動,背似車輪靈活動,
在搓手中必須於手、肘、肩的三節追打結合,是捎節起,中節隨,根節追打,
及拳掌起,肘尖隨頂,肩追撞打,三節連擊貼身靠打。
搓手要訓練身體的每個部位,無論那個部位,有他先天的活動範圍,
有多大的活動功能就調動運用到多大能量。在技擊中憑觸覺應變化,
便可達到渾身處處可勾掛,全身無處不彈打的高乘技藝。
兩手隻在洞中藏:
指的是在近身肩左右頂撞或貼身靠打的同時,
自己的雙手要收回身體的相應部位,隨時準備配合應用和攻擊,
手肘攻打後要急時下沉,不可以隨意抬高張揚而不突出肩膀,
以免暴露給敵方,被敵抓拽或反關節等利用,搓手訓練中是不可能藏起的,
他貴在點化,不停的演變,快也好慢也好,總是不停的出招,
相應的解破,連綿不斷的進行生克變化。
左右全憑蓋它意:
講的是以勢壓人,在用肩撞的瞬間,要全力以赴,以排山倒海的氣魄,
壓倒一切的攻擊力量撲向對方,從而讓對手有兵敗如山倒的感受,
不過在發動攻擊前一定要控制住對手,手足配合,步調一致,
決不可以盲目進攻,看准好時機,要有必勝的把握,在搓手中用肩頂撞,
膀靠打的機會相當多,三節連擊貼身靠,想什麼時候用都可以,
只要把握好分寸,每天與人模擬實戰,時時刻刻都可互相演習,
從常規的練習中,習慣到自然的預測火候,如步法的穩定性,
身體前傾的平衡度,和攻擊閃失後的追補法,
如何惋回攻擊後產生的失控局勢,心理的沉著果敢性。都可以得到較實踐的鍛煉。
束長二字一命亡:
這是個形容詞,如果吃准敵方的空擋部位,運用好肩頂撞的威力,
就會致敵於死地。不過在形意拳的每種形象的運作裏,
都離不開束長二字,只有通過束展才能夠有整體的暴發力,
束展的運動主在腰部,
拳諺講:身體備有五張弓,遇敵發時齊挺爭,及使對方威力大,好似木杠來撞鐘!
身備五弓指:”上有手臂兩張弓,下有兩腿為兩張弓,中有腰部為主弓”
由其是肩頂撞時,腰腿的束長尤為重要,束長二字又有長打短的意思,
束是為了放長擊遠,束身而進長身而擊,束是為了接近敵身,
踏入敵中門,掄敵位置,長是展身發放打擊敵人。
肘打去意上胸膛:
肘打去意上胸膛是,描述用肘擊敵時最合適的部位是胸膛,既決不可過高,
也不可太低,過高及下部空檔部位太大易受擊,太低及上部空隙大容易受敵,
偏左敵方有右臂支撐,偏左會被右臂堵擋,只有引開其手臂抬肘當胸擊頂有空檔,
才是正確的擊頂,肘打方可揍效。
肘打的方法很多,我這裏簡單介紹幾種常用打法,
一. 五行肘法:
劈肘:
劈肘基本和劈拳性質大同小異,劈肘主要是左右兩臂由上而下輪翻斜劈而擊,
主擊對方右右脖頸大動脈,和胸部的心肺部位,很砸兩大臂與左右兩肋,謂之劈肘。
崩肘:
崩肘運用必須和手配合,手起擊面部下巴或喉部同時彎臂肘頂撞其胸部,
頂撞部位是左心、右肺、咽喉、左右兩肋、中脘穴、膻中穴、鳩尾穴等,
擊法左右互易輪翻彎肘攻擊,或沉身下勢側身橫頂,謂之崩肘。
鑽肘:
鑽肘主要是由下而往上挑打,用時兩肘輪翻滾動出擊,
攻其喉部下巴、左右兩肋、心、肺、鳩尾等穴位,
下鑽肘擊其肝、脾、胃,也可擊其後背,弓身可下沉擊打,謂之鑽肘。
炮肘:
炮肘主要也是顧打相間,一架一頂,左架右頂或右架左頂,
主要攻擊部位是兩肋與中心,也稱頂心肘,挑頂鳩尾穴稱天蓬手,
及挑天蓬似的,主動用肘向上左右輪翻滾架,下面輪翻頂撞,
此肘用法相當危險,訓練者在搓手中一定要點點化化把握分寸,
不可誤傷培練,此謂炮肘。
橫肘:
橫肘比較運用廣泛,主要左右裏外橫擺,化被動為主動的纏繞轉撥,
裏擰裹外橫扒,高支架、下攔截等法都屬橫肘,盤肘必與揉膀配合,
手肘膀三節,節節相連,節節翻滾擊打,手起擊、彎肘頂、肩膀撞,
在搓手訓練中把握分寸,每日練成起手不見手,主要突出肘,肘頂人難防,
貼身頭肩撞,點點不露空,步步搶中央,的自然習慣。
近身肘打三角形,喉頭、兩肋、頂中心、尺寸正好很適用,
腰轉背輪寸步頂,這是講肘打三角四個點,及上點咽喉,下戳兩肋,
正頂中心,如我用左肘點彼咽喉,彼用左肘上挑,正好暴露左肋,
我則用右肘戳彼左肋,彼下壓肘橫扒,我則左肘己調膀收回,
複出頂中心鳩尾穴,如我左肘頂彼喉時,彼卻抬起右臂挑架,
這便不能擊彼左肋,而是務必抬右肘擊其左心房,彼左臂挑架,
我則左肘頂心,彼用肘架頂我肘時,我則可左右橫擺纏繞擊打破解,
如此反復抽身調膀滾輪擊打,左前擊右後調,右前頂左後調,
這樣如球體的越滾越近,步步逼進貼身靠,順其自然的用肩頂撞,
用膀左右橫擺,充分發揮肘臂肩膀的活動範圍,調用自身本能運動能量,
去打擊敵人.謂之橫肘。
起手好似虎撲羊:
形意拳有一勇猛的招勢是”虎撲” 象形取意就是猛虎撲食,
虎是獸中之王,在老拳法上仿虎動作很多,虎抱頭,虎下山,虎坐窩,
老撲食,虎出籠,虎剪尾,虎跳澗,虎蹲,虎爬,虎伏,
等每一形像都是一套完整套路,形意拳去繁從簡,
只取其中的一二勢為主要練習法,而且每一招勢都要求有虎的勢態,
及是起手鷹抓,出勢虎撲,在運動中要求起手要象練鷹形一樣擰裹鑽翻,
而出勢呢要象猛虎撲羊一樣勇猛狠毒,要有排山倒海之勢,壓倒一切的氣魄。
或往裏撥一旁走:
應敵的主要攻擊路線有三個,一是進中搶中,是踏中門搶地位,
就是神手也難防。二是走偏門左右進攻,
自古應敵講究手法有三項:高挑,低壓,平扒拉,
高挑及敵手從高處擊我時,我則易向上高挑低下直攻,
敵手從下攻擊我時,我則易下壓其手臂,順勢進或上面打擊,
敵從中間進來,平行進攻時我則應該向左右撥拉拽,
就是說敵從正面打來,我可往左右撥拉拽,上下攻之,敵人來勢兇猛,
順其攻力,以四兩撥千斤技藝,順手牽羊,拉拽轉到敵側旁邊或後面破之。
後手備在肋下藏:
指左右撥時要前後手身法步法都配合好,
前手裏扒後手必須做好進攻的準備和攻擊動作。
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
拳打三節及捎、中、根節,人身整體或每一部位都可以劃分為三節而論之,
身而言之頭為捎節,腰為中節,步為根節。上肢而言,手為捎節,肘為中節,
肩為根節。手而言之指為捎節,掌為中節,掌托及掌根為根節。
下肢而言腳為捎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等等。明瞭三節便於運用,
三節相應,擊敵時防不勝防,上肢運用捎節起,中節追,根節摧。
捎節擊,中節彎頂,根節靠撞,三節連環技擊。
整體捎節(頭點打或拳掌擊),中節挺丹田暴發(束展),根節踩踏蹬,
五弓抖絕齊發。特別注意三節配合奇正相照應技擊,
例如:捎節接觸對方時,及可用中節肘頂與根節貼撞對方,如中節接觸時,
可用捎節與根節兩頭擊打,如根節接觸時,又可用中節與捎節連擊,
上面接觸的可中下攻擊,而中近敵時上擊下踢,下步搶進時上擊中靠胯撅之,
形意拳經中說:若不明三節,及無著意之處,
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下節不明動輒跌傾,
三節不明非僵即空,三節不明變換不靈,三節不明很難提高技擊水準。
能在一時進,莫在一時存:
這裏講與人戰鬥時一定掌握主動權,能進則一定要進,
千萬別三心二意,要在對方身上使用咱的技法,
(主動用咱的招法促使讓對方被動)別讓對方得逞,
在咱的身上玩他的(別先讓對方得逞而把技擊招法用在咱先),處處打主動進攻,
讓對方被動招架,調動自身的各個部位,巧妙地應用到對方的薄弱部位,
被其鋒芒,擊其薄弱,誰也是用拳頭打其鼻頭,決不會用鼻頭去打拳頭的。
能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後:
形意拳講究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渭之內三合,
形意拳為內功拳必然以意氣為主,形體為外,意氣為內,以意領氣,氣隨意行,
意欲行而氣必至,意欲止而氣必斂,意欲攻則氣必發,
這裏講以氣勢之,一是有壓倒一切的氣魄,二是氣力要行動於敵方之前,
而不是行之於後,打他個挫手不急。
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相合必自然:
講胯打並不是單純的用法,胯打活動範圍不大,
必須與手肘膝相配合作戰,主要是陰陽相合,裏扒與外擺,
上撅與下沉。
外胯好似魚打挺,裏胯插步變勢難:
胯打主要是一個插步的問題,走外插至對方大腿外部,
然用胯撅,用手拽彎背抗,必可把對方摔過頭去。
走裏插入敵腿根則對手無法變勢,而撅其襠部橫般,敵必傷之。
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
膝的打法狠准猛,拳諺講,抬膝自攻襠,專心也難防,
近敵時只要抬膝便在對方的襠部,由於人顧上容易護下難的自然規律,
所以上面出手是明的容易看到,下面抬膝頂便很難防範,
而且膝頂的位置較多,對方貓腰可頂頭胸肋,直立可頂肋胃襠,
頂襠最難防範,所以抬膝就如猛虎出籠一樣,無拘無束,可任意行動,
在搓手訓練時一定要把握分寸,手為輔助,二人輪換抬膝運用,
熟練地撐握膝頂的動作,到運用自如無意之中真意的境界。
和身輾轉不停勢,左右明撥任意行:
這裏指在與敵交手時一定要變化運動,車永宏祖師說寧可不勢不可停勢,
就是在戰鬥中別管姿勢正確與否,也要想方設法順勢而應變攻擊,
由其是左右明撥,因再強硬的直力,也要被有意無意的橫撥而動搖,
同時膝也可左右撥動對方,腿膝也要和手臂一樣的纏繞,橫撥運用,
這句話最適合搓手的情況,因搓手便是不傷害的不停點化,
全身的滾動頭、肩、肘、手、胯、膝、足的自然運用,
使甲乙雙方都可以在互不傷害的原則下,練就渾身自然運用的過硬功夫。
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
這指步法,足每進時要有用意,而且要以低步而進,進步要低,退步要高,
這是至理明言。不可違背,掄中入或走旁門都要有占主動的用意,
或踢或蹬或磋或踩或跨或踹,都要行之有效,千萬別盲目亂動,
因為身體全靠兩足支撐落空受擊必倒。
消息專憑後足蹬:
前足為先鋒,後足為主帥,前足吃好位置後,就全憑後足的蹬力,
前足的踢、蹬、踩也是全憑後足的把握,穩當發力而奏效。
在搓手中足步的作用,主要用法為勾、掛、拌、掃、不許踢,
左右橫扒不許擊,如膝頂定要把握分寸,如防護措施得當可以互相發放。
與人較勇無虛備,進退好似卷地風:
這裏講與人交手時千萬別輕敵,驕兵必敗,一定要認真對付,
毛主席講在戰路上要渺視敵人,而在戰術上卻要重視敵人,
對於敵人的一舉一動,必須處處警惕,認真解決,
要戰就要向秋風掃落葉一樣冷酷無情。
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足齊到方為真:
武術就是打法,武術是動武之藝術。打法是攻擊之方法。這裏講在交手時,
身法最重要,打法定要先上身,這裏講上身
一、是自己的身要上,
身如努弓,手似飛箭,只有進身才可有整體的擊發勁,
只手去而足與身不上,手如行雲漂渺,無根無力,而且宜前傾被控,
足上手不上身宜仰面後跌,而任人擺佈,手足齊到站好三體式的陣勢,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益的。
二、是講上敵身,手上敵身及攻入根節,拳諺說顧捎拿中打根節,
攻到根節手足齊上,就有勝利的希望,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的戰鬥,
都要上中下配合,出手則足同行,出足則手就上,足去手不去,
肯定沒武藝,手去足不去,定然藝不精,手如兩扇門,全憑腿勝人。
身法近敵,便可施展頭、肩、手、肘、胯、膝、足的七拳作用,
遠去手足及近用肘膝,貼身肩撞膀靠,渾身上下那處見空那裏打,
定叫他防也防不住,躲也躲不了,動作協調勁力順達,姿勢舒暢乃為六合。
這才是真正的形意打法。
天地交合雲遮月,武藝相戰蔽日光:
天地交合是指,自身配合安全,站好了天時地利,
這就需要出手,一般出手先上撲面掌,閉其五觀取其目,
使敵在盲目中處於被動狀態,則由我擺佈。雲遮月則是手傷或遮對方眼睛,
使對方成盲人而鑒察不到我的動靜,便由我打擊,
武藝相戰蔽日光,也是在交戰中,一有機會便是打擊對方的眼目。
明者眼晴,雲遮月及手封其目也,蔽日光之使敵成盲人,我們在搓手訓練中,
千萬不可以傷其對方,一定把握住分寸,可以用手晃其二目,
合乎雲遮月的動作,只可離開遮蔽一下瞬間變化,而不可傷其目,
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盡可能少用或不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