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人文大樓 聽聽他們怎麼說

作者: SCSANTU (台大理學院學生會)   2011-01-07 19:53:12
聽聽他們怎麼說(台大師生與校友對「人文大樓新建案」之回應)
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葉啟政:
如此蓋法,只顯現出台大行政當局缺乏基本的美感意象格局,它所展現的只是一種假托「
現代主義」的虛胖暴發戶作為,把代表台大建築傳統的整個校門景觀完全破壞掉,這將會
是台大永久之恥。
台大牙醫系名譽教授郭敏光:
台大校園景觀是培養台大人氣質很重要的元素。千萬不能破壞它,文學院長與大學當局宜
深思,不能等閒視之。建築師請尊重台大。台大校園需要的建築是整體和諧的,不是在校
園內做建築展覽,各顯神通。
林郁文:
我是文學院學生,我不要夜晚走路時擔心剪力牆背後的黑暗角落,我不要白天上課時走在
陰暗狹窄的走道,我不想要這樣的人文大樓。
廖珮均:
身為文學院學生,理應是人文大樓的受惠者。然而我也跳出來捍衛台大校門。不是因為拒
絕改變,不是因為老舊保守。而是身為校園導覽員之一,我無法接受台大校門口即將轉型
成如此一般商業氣息嚴重的景觀。如果此座人文大樓既無法滿足文學院師生需求,又破壞
地形景觀,那我們何必要花大錢只為了滿足建築師一人的個人風格作品成就呢?
台大建城所所長夏鑄九教授:
新的人文大樓量體過大,過高,過於突兀,不能尊重原來低調的台大大門,不能呼應隔鄰
的校史館(舊總圖),不能扮演好整個椰林大道的起點角色。人文大樓不只是文學院的事
,台大大門前的巨大建築物攸關公共性,所有台大人,甚至是鄰近的台北市民,都有發言
討論的權利,這也關係台大校園集體記憶的傷害,這是對校園的創造性破壞。
台大農藝系系主任彭雲明教授:
校園建築物對於校園的文化影響很大,校方宜審慎考量多方之意見再做決定,一個學校的
經營首重校園文化與傳承,有了良好的文化,假以時日必然成就傑出,學校行政當局宜再
三思量。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李玲玲教授:
校方應重視本連署的訴求,並予以正面回應,因為連署者的出發點是為幫助校園往更好的
方向發展。新大樓的樣貌會長遠影響台大人與外界對學校的觀感,不可不慎重。目前的設
計從圖面上看來的確太突兀,與校門週邊現有配置十分不協調,(除非校方要整體改造校
門週邊地區的建築景觀,但這樣涉及的層面更廣),以台大的水準,應該可以要求更好、
更符合各方期待的設計。
台大政治系江瑞祥副教授:
校園規劃小組稱此為臺大新建工程歷時最久的案件;但歷數整個審議過程,卻也可能堪稱
最能運用不健全制度,而借力使力最具爭議的案件。學者專家、與會師生的意見,按民主
表達程序提出,但建築團隊獨排眾議、行政團隊以程序加以背書的現象卻也屢見不鮮。
台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所長吳先琪教授:
個人非常認同「校規小組規劃共識決程序有問題」。過去參加小組會議,常常碰到為了趕
時程,主席要求先原則通過,請設計單位按照委員意見修改,但先送校發會的情形。但是
委員意見常常在下一階段設計提出時,並未被納入或回應。社科大樓也有類似情形,甚至
遇到設計師要脅退出,而只好接受其設計的情形。另外,將規劃程序分成很多小段來決策
,例如分成「建築範圍」、「建築量體」、然後才構想圖,常常無法預見發展到實體建築
時的結果。而到了決策後期再來檢討建築範圍與量體,又會被認為是違反決議的翻案行為

朱婷婷:
請仔細傾聽文學院老師 同學 校友的真正意見,這樣的新人文大樓,不是文院人想要的新
大樓,我們可以犧牲物質,但不能犧牲文化精神。
莊子頤:
我畢業於台大文學院,但也不認同為文學院蓋一棟這麼突兀的大樓。蓋下去將會慘不忍睹

陳瑞麟:
我是台大哲學系研究所校友,我實在無法忍受看到這個人文怪物聳立在台大門口...
龔卓軍:
讓台大校門口像個校門口,而不是商辦中心。
林惠正,中文系 (1986):
人文學科需要的不是"一棟新大樓", 更是"一個合適的新家". 地點合適, 空間規劃合適,
使用方式合適, 才是合適的人文規劃. 請不要在一個不合適的地點 蓋一棟不合適的大樓
塞給人文學科, 就算表現了"重視人文教育". 人文素養不是這樣養成的.
台大社會系范雲副教授:
人文大樓不人文,難道今天的我們是要為明日的台大創造一個最大反諷嗎?!
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
很難想像,台大這些年大興土木,到處都在做工程,對學術研究有什麼好處?把學校許多
幽秘的角落,換成光鮮無比的水泥建築,又與教育何干? 我不相信追求卓越需要這麼多
龐大的硬體建設。許多教授的研究室從四坪擴張成十坪二十坪,薪水五倍十倍的加高,學
問就會變好嗎?(1968年我還在 Berkeley當研究生的時候,很多教授的研究室擠在T4的
木頭教室,那是該校數學研究做得最出色的年代。)我們處在這世界正為金錢瘋狂,為搶
先排名紅了眼,為量化競爭而失去理智的年代,滿腦子都被擴張主義巨大的影子吞噬。台
大既號稱執台灣學術之牛耳,應有一些清醒的頭腦,提出警訊。我參加連署,是為呼應夏
鑄九張小虹等人反對人文大樓像龐然大物粗暴的壓在校門口,但也希望台大人多想想擴張
主義的根本問題,這些年搞那麼多硬體建設,有多少確實是必要?
台大地理系徐進鈺教授:
作為台灣的重要大學,台大越來越走向缺乏反省、缺乏人文的學校,人文大樓最具體表現
這種粗暴,不知謙卑的『田喬』心態。整個決策過程,讓建築師牽著鼻子走,對任何質疑
充耳不聞,只想便宜行事,並充滿官僚傲慢,真是可悲。
台大建城所學生會會長林墾:
人文大樓新建案由於基地位置特殊,向來被學生視重要精神象徵。但全案形成過程中,校
方舉辦之說明會並未主動積極使本案來由廣為學生知悉。部份學生近來透過網路、口傳等
管道,得知本案將嚴重衝擊校門口景觀後,均甚表關切,認為本案衝擊校門口景觀,攸關
全體台大人感受,不宜貿然動工。
廖明中:
人文大樓一案,應該再經過更審慎的討論,同時,其討論必須要是公開。像今天都等到要
動工了,大家其實都還摸不著新大樓會長怎樣,如何能夠形塑討論的基礎?若校方不願分
享決策權,又要怎麼和老師學生展開具有實質效用的溝通?雖然,本人這學年擔任人類系
系學會會長一職,但以上意見也僅代表我個人立場。
台大地理系簡旭伸助理教授:
龐然巨獸人文大樓在眾多質疑聲浪下,仍然一路闖過所有行政程序,一語道破台大就是台
灣社會的縮影:各項開發計畫在一個親發展的政權主導下,巧妙操弄環評都計等行政程序
,短期造成社會對立,長期苦嘗環境惡果。過量開發的台灣社會與台大校園所急需要的,
是一種重回人與環境互動中『謙遜』關係。
蘇雅玲:
雖說開了很多次協調會, 但是大家的意見是否有被尊重並回應在設計上,至少我看了校規
會97.05.27記錄上, 有許多委員提到高樓層的壓迫感以及其適當性, 現代感的設計與既有
校園風貌的呼應, 這些有在設計上被回應處理嗎? 大家可以再多花點時間看看記錄. 如果
現在的設計方案確實是不能回答多數人的期望. 是否應該要再多開幾次協調會議討論. 並
且確實依照會議意見修正...。
黃得城:
我想不論是這棟建築的設計本身,或者整個決議過程,還有設計理念都是有再討論的空間
的。這棟建築的設計雖然理論上說沒有重大的紕漏,但是他在許多地方的設計上是對使用
者十分不友善的,包含了一樓挑空造成的安全死角、剪力牆的無意義的使用等,希望建築
師可以再多考慮看看。
林聖哲:
台大人文大樓不僅位於台大校門口, 同時地處羅斯福路與新生南路交口重要位置. 大學建
設的經費來自於納稅人, 自然需要尊重民眾的意見. 台大的建築景觀設計, 不僅需要鼓勵
全校師生與校友的意見參與, 並且需要社區民眾的參與. 快速與草率的決策決不是有百年
歷史, 優良校風的國立台灣大學, 該有的氣度. 台灣大學的作為應該為台灣學術界, 與社
會民眾長期所尊重與期待. 希望台灣大學能夠讓我們校友永遠引以為榮! 我是1979年臺大
醫學系畢業生, 1976年曾任臺大醫學院學生代表會主席.
張瑋芝:
我是台大的學生。希望校方能重新考慮這個建案,近年來大量新建的新大樓,對於校園景
觀改變很多,大量的經費投入硬體建設,卻未考量到之後維持的費用對於各系所增加的負
擔,缺少維持的硬體建設是否真能充足發揮功用?! 一個校園印象的建立費時長久,新建
物也應考量到與周邊原有景觀的協調性,台大一直被讚賞有美麗的校景與典雅的建物,新
大樓圖物龐大的造型,無疑破壞了整體的協調性。當初低調的過關,許多人都不知道有相
關的訊息,校方若真認為這個建案站得住腳、經得起考驗,則應該重啟審議程序,給予此
議案公平公開的討論空間,也才符合台大引以自豪的民主開放校風。
陳盈棻:
這是校園規劃的問題,也是文化資產的問題,但或許這更是現行校園新增建築物遊戲的問
題,或許還可以從更多方向去檢討這件事,讓學生參與校園規劃的過程,確認台大校園資
產保存標準,也針對各系所在新增館舍時的辦法有所檢討,不要讓外來捐贈者或是建築師
綁架整體設計過程,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學校生活、使用空間的主體
袁鴻文:
同樣身為台大校友, 雖然離開校門至今已近十年, 回校次數並不多, 但仍常在附近留連,
至公館閒逛, 誠品看書, 速食簡餐店約老友碰面, 甚至至台大麵店回味一下記憶中的味道
.若是校門景觀將遭到如此大的變革, 真的對於母校的整體印象觀感影響甚鉅, 加入連署
, 不是為了抗爭, 而是希望相關單位能夠重新審視一下建築設計案, 並對未來可能帶來的
衝擊多一份思考.
李衣雲:
在台大渡過了7年的青春歲月,看著台大一步步走向「進財」之道,不要歷史、不要景色
,還在為醉月湖悲傷的時候,卻驚聞台大連精神象徵的椰林大道也要糟塌。百大不是用多
建建築物收學生,就可以達到的。也不是外貌似現代化的建築,就能被稱為先進。牛津大
學的名聲從不因百年建築而低落。這不是說台大不能蓋新建築,而是是不是能重視到,校
園之美是來自於與四周協調的美感,而不是突兀的現代建築才是好。台大校方,您的台大
精神在哪裡?
梁一萍:
在個人情感上這個設計破壞過往八十二年台大校友的集體記憶
在台大地標上這個設計破壞日本帝大時期的獨特殖民建築景觀
以台大校園言這個設計破壞新總圖椰林大道到校門的整體和諧
以台大形象言這個設計破壞台大全球百大的稀有東亞人文特色
集四大破壞於一身 聰明的台大人 怎麼視而不見呢?
魏郁祥:
曾幾何時,校園規劃的Design Guideline已經完全消失了?這幾年台大已經變成一個大工
地,無時無刻不在新增建案,一棟比一棟高,一棟比一棟更「不台大」,而這棟人文大樓
,真是將這幾年的「台大建築風格」推至極致,那就是:無視環境、無視土地、無視人文
也無視美學....
許宏賓:
台大校門口就像是被人文大樓吞掉了一樣,沒想到從椰林大道看台電大樓這種憾事發生後
,還要在沒進校門前就再次看到這種地景。台電大樓台大沒有管轄權只能建議建議,那這
次可是台大自己作出的決定。如果需要實際出席參與搶救,我可是不會蒙蔽自己的。
黃慧勤:
我們只有一個校園,別讓堅守已久的美麗校園變質~~懇請設計單位以及發包單位尊重台大
校園紋理,重新思考新與舊之關係。
林宜芳:
我記得之前在學校時,校內建物是有規定的,不只是高度,容量,連磚瓦都有規定,要維
持原本校內建築風格啊,現在是怎了?!
徐睿:
人文大樓建築物巨大且突兀,與整體校園建築物格格不入,嚴重破壞母校大門入口意象與
整體椰林大道歷史景觀。
陳玫君:
我是1989年畢業校友,在美國從事紀錄片製作。就視覺上而言,如果用這個鏡頭配上「這
是台灣最高學府」或「台大是世界一流名校」的旁白,不僅沒有說服力,而且令人汗顏。
請校方決策人士三思,不要貽笑大方,自降格調,破壞台灣的自尊,成為歷史的遺憾。
黃玲瓏:
就人文大樓完工後的台大校門景觀的確是相當突兀,不應斷然興建。
陳弘文:
非常可悲。討論了三年,沒有一張校門口的環境衝擊模擬圖,沒有一個模型可以展示在台
大任何一間教室或禮堂供師生們討論。今天好不容易有人自告奮勇的把未來可能的圖像呈
現在眼前,許多護航者看見連署網頁一張「逼真」的模擬圖出來,只好到處找碴,只能質
疑「版權」「角度」「是否刻意放大」等等雞毛蒜皮的問題。但是從來不願意面對,建築
師處理這個敏感空間的「自大」,文學院面對建築師及捐款人的「自卑」,還有台大校方
的「自我放棄」。這些護航者從來也不質疑,為什麼建築師提供的圖面總是「沒有背景」
、「鳥瞰」、甚至「沒有一個人」作為比例尺,讓非專業人士可以一目瞭然的看懂未來校
門口景觀會長成什麼樣子?我以為只有房地產廣告會搞這種騙人的圖面?新文學院大樓與
房地產行銷的手法差別有多少?
周業凱:
我是77級機械系校友, 校門口景觀規劃應有天際線觀念。
陳盈潔:
椰林大道周邊的校園規劃準則現在是被丟到垃圾桶了嗎?
楊為明:
母校不斷擴建代表不斷地成長,誠乃喜事.但是在擴建時盼能集思廣益,審慎規劃,以不破壞
原本宏偉景觀為原則.以日前校友傳來據說業已審核通過的擴建藍圖而言,確實令我們這些
離校雖久卻仍時以母校為念的校友們極為失望.期盼能尊重大多數台大人的要求,重新妥為
規劃.謝謝.
胡妙羽:
新建物雖脫穎創新,但過於特立獨行,與周遭景物明顯格格不入,有礙觀瞻。請決策者及
承辦建築師察納雅言,配合師生需求及搭配地景重新規劃,以同時肩負歷史傳承的使命及
社會期待。
李宜澤:
台大校門景觀不只是台大的外貌,更是台大承接歷史和對未來有所啟發的場所精神。希望
這個模擬圖只是個警告標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