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 我是女生,我在公共領域

作者: tomchc (TOMCHC)   2013-12-07 22:28:06
我是女生,我在公共領域
──談女性參政與學生自治
政治國關五 林彥瑜(前社科院學生代表)
不知道,有多少生理女性的朋友跟我一樣,常有活動開會現場,發現自己是在場極少數
的女性之一的經驗?偶爾,朋友言談之間會嚷嚷說「喔,女生好少,都沒有開會的動力了
啦」,或者無奈開自己玩笑說「啊,我就是在做男人的事啦」,而我們卻鮮少去討論這個
常見的現象背後的結構因素,甚至會不自覺忽略這些「玩笑話」背後的男性中心觀點。
一談到「女性參政」,立刻可以聯想到的事實是,全世界的所有國會都沒有女多於男的現
象,現在台灣國會的女性比例為33.6%;回到校園,台大學代會作為「學校裡的國會」,
在我任職期間(101-1會期)的26名學代中,只有5位是女性,只佔全體的19.2%;而我們
社科院,10位學代中也只有2位學代是女生。(更詳細的新統計資料請見台大意識報63刊
「自治、自製、自知中的性別」:
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13/09/blog-post.html)
於是我們接著會問,「女性參政」為什麼重要?又不是只有女性,才可以代表女性。我
們「看能力不看性別」,不是嗎?
首先,決策的過程中,應當帶入各種群體的生命經驗,是代議政治的核心精神。如果政治
領域是被一群有高度相似背景的人所代表,難保這個決策的過程容易忽視其他群體的需求
,試想假設學代會跟學生會有九成以上都是異性戀男性的台北市人,這些「政治人」是否
能夠在會議中主動顧及所有決策將會影響到的面向,令人保留;其次,團體談論的過程中
,女性及其他弱勢性別的「在場」,也可以培養我們對性別尊重的敏感度與友善意識;第
三,政治文化與性別刻板印象是緊密結合的,從政的「陽剛」形象從未符合社會對女性的
期待。所以,女性在政治場域的投入,也可以使原本政治領域的陽剛文化、及性別刻板印
象有消弭的可能。
當然會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我相信「本質論」──女生天生細心溫柔,所以「政治」這麼
「硬」的東西,應該要讓「愛好和平」的女性進去調和一下。反而,我認為,女生的「相
對特質」乃是社會經驗所建構的,所以在不同的性別角色建構過程中,經驗的不同,導致
了男女的想法與特質上有所不同(當然,以男女兩性二分的分類法,是非常粗糙的),而
使女生參政的意義在於:「觀點的全面性」更能夠顧及到一個在父權體制之下的相對弱勢
觀點。
我個人四年多在公共領域的經驗中,也完全都是男生佔多數,而開會時理所當然是男生
影響力比較大。但,如果原本就在裡面的女生能帶更多女生進來,就會產生一種集體性的
力量,帶入不同的性別經驗與考量觀點。比如去年政治系、經濟系學會、以及現在學生會
都是女性領導者,確實為學生自治圈帶入了一股不同於往年的新氣象,女性的幹部也因此
增多。
因此,面對學生自治領域,男女比例懸殊的解決方式是什麼?就是畢恆達老師在「空間
就是性別」一書中說的──女人幫助女人。「女性培力」是我自投入學生自治圈以來一直
最在乎的事情。我總是懇切期盼,能夠有更多有性別意識的學妹一起走入公共領域,擔任
學生自治的核心幹部與代表,讓父權體制有機會透過「女性參政」漸漸被拆除,把性別意
識帶入能見度高的公共領域。希望,女性做為一個群體,權益能夠透過我們女生自己,有
更好的發聲管道,整個社會也能朝性別平權的理想更加接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