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科技部攜手臺大AI中心 讓科技與人文並肩

作者: olmtw (支持htc,支持台灣貨)   2020-10-16 21:46:49
科技部攜手臺大AI中心 讓科技與人文並肩同行
文 郭靜芝 2020.10.16
近年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不斷革新且應用範圍持續
擴大,相應的倫理,社會,法律議題也陸續浮現,世界各國都在探討科技發展與
人文社會兩者該如何並重。為了應對這波人工智慧的社會衝擊,科技部補助人工
智慧技術暨全幅健康照護聯合研究中心(AINTU,簡稱臺大AI中心)今(16)日假國
立臺灣大學梁國樹國際會議廳召開「科技與人文對話系列研討會-國際人工智慧
科研發展之指引、規範與實踐」。期望藉由AI創新研究中心人社計畫團隊專業觀
點與研究成果,以跨領域與多面向的看法,引領各界人士了解科技與人文間的複
雜關聯性、未來社會可能遭遇的影響與挑戰,以及學者與企業可能因應的實踐做
法。
跨領域協作,讓科技與人文同行
因應智慧時代的來臨,行政院於107年起推動「台灣AI行動計畫」以落實數位國
家、智慧島嶼的國家發展策略,科技部並分別補助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以及國立成功大學等四所國內頂尖大學成立AI創新研究中心,研
究主題包含了核心技術、智慧製造、智慧服務及生技醫療四大領域,以跨領域、
跨單位、跨國際的合作方式,打造國際級研究中心,以促成更多國際交流與合作
,使台灣的既有研究能量能更進一步提升其國際學術及研究影響力。臺大AI中心
陳信希主任表示該中心即是由科技部補助設立之研究中心,涵蓋了核心技術和生
技醫療兩大主題,更分別設有人工智慧技術(AIT)及全幅健康照護(MAHC)兩個子
中心,以整合校內資源及學術網絡,加速臺灣在人工智慧技術與全幅健康照護研
究之發展。
此外,由於人工智慧發展與導入,勢必會引發勞動市場、產業結構、社會平等、
專業倫理等不同層面的多向變動,進而衍生出許多爭議問題,須透過人文社會科
學協助進一步探討。因此,科技部於108年針對未來人工智慧於社會實際應用時
可能面臨的重要議題,徵求人文社會領域之研究計畫,期望能預先掌握AI對社會
可能的影響,及早研擬因應做法。陳信希主任亦表示,該中心已辦理過多場「科
技與人文對話系列研討會」,希望透過人社領域與AI技術的專家對話,以跨中心
,跨領域、跨計畫的方式,進行溝通討論與深度研析,提出具體可行之方案建議
,供科技部與社會各界參考。
人工智慧的倫理、社會、法律議題
科技部除108年於AI創新研究中心下新增補助人文社會研究計畫外,更於去(108)
年9月發佈「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期望降低AI科技研發的潛在疑慮與風險
,消弭AI偏見、歧視與排除等情形。陳信希主任表示目前4個AI創新研究中心轄
下皆有人社計畫針對不同的社會、法律、倫理議題進行研究,並以跨中心與跨計
畫的方式提供轄下AI研究計畫協助;此外,臺大AI中心每年持續舉辦科技與人文
對話系列研討會,藉由人社團隊與技術團隊不同角度的議題探討與成果分享,不
僅加速臺灣AI技術發展也同時增進在應用落地時的人文社會面向的相互理解。
本次活動由臺大AI中心與臺師大人社團隊共同規畫辦理,邀請8位專家,說明AI
的技術應用對社會的影響與挑戰,國際最新的相關規範精神,及科學研究及產品
落地不同階段的實踐議題與產業因應範例,是難得結合學研界與產業界的全方位
討論盛會。與會專家中包含:法律專業(臺大黃銘傑教授,北醫大李崇僖教授,
資策會彭睿仁研究員),人文專業研究(甘偵蓉教授),兼顧人文與技術(丁川康教
授,黃從仁教授),AI技術專業(林守德教授),產業因應(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
理 馬大康博士)。
其中有3位人社計畫主持人及1位技術計畫主持人由不同領域提供專業的見解,搭
配以各自研究成果為範例闡述;如臺大AI中心李崇僖副教授針對歐盟「人工智慧
白皮書」與「資料策略報告」背後策略思維進行探討與分析,認為台灣應展望歐
盟未來對科技倫理治理與風險治理的發展策略,以思考台灣的政策衝擊與因應;
臺大AI中心林守德教授(也是Appier的首席機器學習科學家)則探討AI「可追溯性
」與「可問責性」原則的重要性、在執行上須關注哪些面向,或是在實際應用時
存在的挑戰及屆時能運用的克服方法為何,以幫助國內外AI產業發展能夠更加成
熟與健全;成大AI中心丁川康教授則藉由群眾外包來蒐集不同公眾情境中的倫理
行為,接著透過AI技術如基因編程與學習型分類系統來建立日常道德的模型,其
模型的透明度能允許人們去分析那些被選擇的特徵、調查決策偏好,以及測試潛
在的偏差;成大AI中心黃從仁教授分享人工智慧系統中常見的機器學習/深度學
習方法何時會學習去做偏誤決策,以及如何應用近年來所發展出的「可解釋性」
(Explainable AI)方法去了解各種自動化決策系統的決策標準與傾向。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未來挑戰與實踐
各種創新科技如AI、大數據、5G等發展已成為國際趨勢,對社會環境皆造成改變
、影響並帶來潛在風險,如偏見與歧視、個資與隱私保護疑慮、安全性與風險之
考量,甚至是AI系統決策的透明性、可追溯性或可解釋性等。陳信希主任表示在
當前各國在努力的數位國家與智慧城市,即是仰賴AI技術與大數據進行相關資料
之分析與運用,無論是個資使用與匿名處理等隱私安全問題,或是因系統決策不
透明與不可解釋造成的不安等,都是政府治理與科研發展上相當重要的一環,未
來該如何確保AI的透明性、可追溯性與可解釋性等將會是首要挑戰。
此外,新興科技的應用對於現行法制規範亦造成相當大的衝擊,現行法規仍有許
多模糊灰色地帶須確認或突破,以智慧醫療為例,許多創新技術仰賴大數據收集
與資料庫之建立,對於病患數據收集、保存與傳輸仍有許多限制,且服務可能涉
及各種裝置、儀器、軟體或用具的使用,此些是否屬醫療器材、是否需要執照等
各種衍生問題亦仍須釐清。因此,在身處智慧時代的當下,因應新科技應用而產
生的各種倫理、道德、法律等議題,仍須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一同探討深究。
陳信希主任最後表示,藉由本次人文社會領域計畫團隊的成果展現,以及學界與
業界專家的分享,期望能提高臺灣AI科研人員對相關技術之應用可能造成的社會
影響之認知與了解,同時讓人社領域專家了解實際科研人員在落實此指引之過程
中可能面臨的困難與負擔,以完善AI研發環境,並減低對人文社會的衝擊。
https://ctee.com.tw/industrynews/activity/353054.html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