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張文亮-為什麼要在大安森林公園復育螢火

作者: wearytolove (奪真書生A.W.)   2016-05-19 08:54:09
張老師是台大教授,這篇文章講的是大安森林公園復育的背景
覺得跟台大很有關係,內文提到的地點都在台大四週
所以轉過來,已徵得同意,假如版主覺得不妥可刪
https://www.facebook.com/wenlian.chang/posts/958301417611340
為什麼要在大安森林公園復育螢火蟲?
2016年5月5日,
我的臉書上,有個人留言:
「為什麼要在大安森林公園,有螢火蟲出現呢?」
我給他的回覆如下:
「有一種人,能夠與土壤對談,他們能
從土地裡,知道許多的故事;
能夠與水對談,
從水中,明白許多的情節;
能夠與植物對談,
從植物中瞭解許多的知識。
這種能夠與土壤-水-植物對談的知識,
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
已經逐漸没落。
但是,這些對談人,經常忘了自己身處的年代,
像十九世紀的文學家巴里(J.M.Barrie,1860-1937)所寫,
一直像長不大的彼得潘(Peter Pan),單純似孩子,
在都市與夢幻之地間穿梭飛翔。」
臺北盆地早期是個古大湖,只有少數的凱達格蘭族人,在這片水域活動。但是很少資料留
下。到十六世紀,部分湖泊逐漸乾涸,外人開始零星進入。較著名的是1709年,福建與廣
東的移民共組「陳賴章墾號」,進入台北盆地開發,他們在較高的地方種植陸稻、蕃薯等

盆地的南端有一片大濕地,早期的漢人稱為「龍安陂」。「龍」與「籠」的音近似,是古
時捕魚的網具,表示先民曾在這架網捕魚。「陂」,是大型的蓄水池。在古時,台灣有許
多種的陂,例如天然低地的蓄水,稱為「水陂」。草多水池邊,稱為「草陂」。用泥土築
岸蓄水,稱為「軟陂」。用荷蘭的工法,草蓆包土,竹簍加壓使土岸堅固,稱為「荷蘭陂
」。
龍安大陂
龍安陂的水源,來自附近的福州山與蟾蜍山區,流出來的水澗,加上新店溪與景美溪河道
彎延,大雨時期新店、景美、公館地區,洪水滯留,形成大型的溼地,早期的凱達格蘭族
人稱此地方「大加蚋」,意思就是「沼澤」或「濕地」。龍安陂底部多屬坋質黏土,因此
排水不易,水易保存,但是樹不易生長。這是現今,臺北盆地很少有超過三百年大樹的主
因。
早期進入台北盆地的墾戶陳振師(1754-1820),是「芳蘭大厝」的建造者,曾對後代子孫
稱:「自蟾蜍山下北望,可以看到下塔塔悠,沒有阻礙的視野」,顯示當時的台北平原少
大樹。1740年郭錫瑠(1705-1765)率眾自彰化北上,在新店溪與青潭溪的匯流口,築堤抬
高水位,引水進入台北平原。他以木頭搭建過河水橋(稱為「梘」),越過景美溪。送水到
公館後,以不同的水路配禾,一條走六張犁山腳下,稱為「第一幹線」。一條走台北平原
,稱為「第二幹線」。第二幹線最長,有五條橫向支線,分別是「大安支線」灌溉台灣大
學與大安森林公園附近,「林口支線」沿新店溪畔到螢橋,「第一霧里薛支線」走龍安陂
到復興北路,「第二霧里薛支線」走龍坡里、龍泉里到中山北路附近,「第三霧里薛支線
」走羅斯福路二段到和平西路一段。
瑠公圳的特性
瑠公圳的水路隨著田坵彎曲,並合併沿途的老圳,與引水泉的水路。繞過蟾蜍山的大安支
線特別彎曲,水路彎曲最大之處,稱為「大彎」,與大安同音,這是「大安區」的由來。
早期受工程材料的限制,越過景美溪的水梘約寬1.5公尺。到了分水渠或給水路更窄,最
後消失在農田間。由於引水量有限,先民就在圳路尾端,作成蓄水池,如「醉月湖」。這
是先民的智慧設計,這些人工的蓄水池深達地下含水層。旱季有地下水補注,雨季可以當
蓄洪池。
地面的明渠,皆為土堤,在颱風暴雨時期,很容易被洪水沖毀。
1762年,郭錫瑠將部份的瑠公圳改成「暗渠」,這是現今瑠公圳不易明示地圖的原因。由
於瑠公圳只有灌溉,沒有排水圳道。
台北的排水道
1895年,日本人前來台灣,當時台北市的人口約七~十萬人,大都住在淡水河附近。日本
人拆除台北市城牆,開始都市計畫,拓寬馬路,並規畫幾座都市公園,包括現今的大安森
林公園。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設在公館附近的「富田町」。1928年,東京帝大的杉村鎮
夫(1888-1936)教授,前來台北帝國大學擔任「農業土木工程講座」,他本來的任務是要
配合烏山頭水庫的建造,將水庫所要蓄存的水量,送到台南、嘉義、雲林沿海的各鄉鎮。
1930年,台北淹大水。杉村鎮夫規劃台北盆地的排水,當時台北市的人口約二十多萬人,
他認為未來的人口將超過六十萬人,瑠公圳的灌溉功能將消失,都市排水將為發展主要的
公共工程。
1932年,他建造台北第一大排水路,現在稱為「新生南路」。當時,富田町附近的廣大土
地,乏人居住。他認為這裡地勢較高,適合蓋屋,成為第一位定居那裏的教授。許多教授
也前來築屋,此地區成為昭和初期的新建地,稱為「昭和町」,現在稱為「青田街」。
默默的功勞者
此外,杉村鎮夫也在青田街種植紫藤(Wisteria floribunda),以其蒸散量大,深根的特
性,期待降低淺層的地下水位,使表土能夠更乾燥,適合人居住。後來青田街多種紫藤,
現在新生南路有一喝茶的地方,稱為「紫藤蘆」。
1945年,台灣光復。1949年大陸政權迭換,大量軍隊與其眷屬來台,在大安森林公園預定
地,作為眷村─建華新村(屬空軍通訊大隊)、岳盧新村(屬陸軍)。1957年,蓋國際學舍,
定期有書展,成為許多愛書人共有的聚集。直到1992年,臨時性的眷村,雜亂的社區,通
風不佳的巷弄,已不適台北的都市發展,就另蓋「成功國宅」,取代眷村,並將眷村與國
際學舍,全部拆除。1994年3月大安森林公園,才正式啟用。
用公園營造,寫故事
我們在大安森林公園營造螢火蟲棲地,不只在提昇公園的空間價值、內涵,更在恢復早期
這塊土地的與特色。以前這裡是水田,有數條的瑠公圳小給水路進入。每一個時代,都在
寫時代的故事,我們在寫讓早期台北市仍是沼澤地時,那時的生物—螢火蟲,如今可否有
「機會」回到牠們被剥奪的地方。。
作者: lunashining (asdfgh)   2016-05-19 13:17:00
說真的真要復育被剝奪的動物應該是梅花鹿才對KMT來之前木柵新店到學校這聽說都看的到梅花鹿
作者: aragonite (霰)   2016-05-19 15:45:00
推!好文
作者: DevilMirror (魔鏡:(()   2016-05-19 18:29:00
作者: MaxScherzer (公館碧玲)   2016-05-20 08:17:00
不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