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校園] 向生態借鏡-社會資源配置行為的生態啟發

作者: shenerica (一朵小花兒)   2014-10-29 15:19:30
===10月份沈聖峰老師專題演講的記錄出爐===
也歡迎大家繼續支持我們11月份林裕彬老師的演講唷
報名網址:http://ppt.cc/SNiP
11/3 [全球變遷與土地使用]
林裕彬教授(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特聘教授)
=======================================================================
沈聖峰博士 (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主題:向生態借鏡-社會資源配置行為的生態啟發
撰稿人:郭名揚
全球氣候變遷的爭論與議題,是當今學界重要的研究方向,許多研究已經表示,全球氣候
變遷將對於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重大影響,進而導致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的關係上重新
佈局,甚至有人推論,氣候變遷將導致生存環境變得惡劣,人類社會將會為了資源的爭奪
而相互競爭,引發更大規模的戰爭的可能性。
然而,沈聖峰老師長年研究生態環境與生物社會性的關係,從他的角度來看,其實環境變
得惡劣,並不一定會擴大生物種內之間的衝突,反而有可能增加彼此合作的機會。此外,
當我們想要去探討,人類的社會性行為對於氣候變遷造成了重大影響後,會怎麼樣回頭來
衝擊人類社會時,沈老師認為,其實這時候反而應該要重新去檢視,生態環境因子是怎樣
影響生物種的社會關係,例如是合作或競爭?這樣才能夠更清楚知道氣候變遷影響人類的
基本方向。
老師一開始,帶我們從過去既有研究來看,明確指出人類的演化與發展關係最初從非洲而
來,在短短的十幾萬年裡頭,橫跨了各大洲不同緯度,而這也代表人類這一物種,同時存
在於各種環境條件裡頭。但人類最初也有不同人種,包括我們所熟知較晚期的智人、直立
人、和尼安德塔人。社會大腦假說(Social Brain Hypothesis)認為,腦容量比較大的
人種會比較聰明。要維持社會接觸、配偶關係等,甚至於辨識同一群體,其實都是要有一
定的認知能力,而這樣的能力被認為是推動人類前進的重要原因。可是這樣的推論經常是
由研究化石而來,所以還是有很多的模糊空間。
之後老師提到,Edward O. Wilson的著名假說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此假說認
為,螞蟻與人類各別是無脊椎、脊椎動物之中生物數量最多的,是因為他們之間懂得合作
,合作提高了群體的效益,所以成為最強勢的組合。但是沈老師認為,我們還必須進一步
去探討更基本的問題,合作的關係與生態上成功的原因?好的環境或是不好環境會如何促
進社會行為的演化?是什麼條件會演化並促進物種成功生存?
有兩個假說試著回答,一個是Emlen (1982)所提出的Ecological Constraint
Hypothesis (註1),另一個則是Fluctuating-Harsh Environments Promotes Sociality
(註2)。前者認為,穩定而好的環境之中,大家可以獨立繁殖,造成群體密度增加,合作
其實是要辨識彼此並對抗種內競爭的壓力。換句話說,合作並不是為了對抗生態環境,而
是好的生態環境下的另一個副產品。原本在生態上已經很優勢了,所以才有合作的行為。
然而後者卻認為,在一個變動的、不穩定、惡劣環境之中,才是促進合作的行為,合作是
為了要對抗惡劣的環境。
而沈老師如何回應這樣的假說呢?老師就尼泊爾埋葬蟲的研究,給了許多啟發性的發現和
觀點。尼泊爾埋葬蟲會將動物的腐屍處理並埋藏在地底下,作為下一代破卵而出的營養食
物。埋葬蟲的競爭者是同樣具有腐食特性蒼蠅,蒼蠅在溫度愈高的地方,活動力和分解力
就愈強。因此,在蒼蠅的數量愈多的環境,對於埋葬蟲而言,其生存環境愈惡劣。沈老師
的團隊藉由不同海拔的野外箱子作實驗,以控制埋葬蟲的數量,並且允許蒼蠅自由進出,
並透過加熱器來使海拔因子限縮於溫度因子上。研究發現,溫度低的環境中,蒼蠅的分解
力較低,對於埋葬蟲來說是好的生存環境,可是他們卻花了很多時間在打架;可是相反地
,溫度高的地區蒼蠅分解能力加強,埋葬蟲的生存競爭加強,就花了比較少的時間在打架
,合作的關係多了。換句話說,如果單就海拔來看生存環境的範圍來說,在不合作狀況下
,生存區域比較窄,如果合作的話,生存的區域擴張,也代表其競爭能力變強。
沈老師從另外一個研究當中,更細緻地以賽局理論,探討環境與生物社會性的關係和結果
。沈老師研究梅峰的冠羽畫眉,在雨天的惡劣環境和良好的天氣作比較,探討這些不是親
戚的個體,需要一起下蛋在同一個巢時,是否會一起合作?研究發現,在下大雨環境惡劣
時,冠羽畫眉打鬥時間就會比較短,平均生蛋的數量也比較少,雛鳥的重量會比較重。而
如果雨量減低,則冠羽畫眉打鬥的時間增加,生蛋的數量也增加,但雛鳥的平均重量就比
較輕。因此,沈老師發現,環境愈惡劣打鬥與生蛋的代價就會愈高,但環境愈良好,合作
同時下蛋,雛鳥的重量都較輕,比較容易死掉。回應了經濟學之中,著名的公共悲劇例子

基於以上的兩個研究,沈老師表示,他的看法相當符合戰國時代孟子的論點:「生於憂患
,而死於安樂。」故稱為「生於憂患」假說。也就是在惡劣的環境之中,物種會形成社會
群體合作,有利於提高物種競爭力。然而,回到一開始的討論,人類的擴張究竟是因為生
於憂患?還是從種內競爭開始?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而合作?或是合作而提高競爭力去擴張
?也許我們需要更全面的來檢視,透過動物的行為研究,作為人類社會的反思,讓我們重
新回來看,競爭與合作跟環境變化的關係,這也是社會動物學(Sociobiology)的基礎。
老師引用Robert H. Frank一書《Darwin Economy》,認為經濟學總是說看不見的手,但
從動物社會學來看,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看不見的手,而有更多的動物個體、以及群體
之間,在環境條件變化下的複雜社會關係。
後續現場延伸問題:
1.如何從物種的數量大小,來看待台灣的出生率和人口結構的問題?
2.動物行為學如何有效解釋人的行為,人類有更特殊的原因採取合作,或是文化造成的不
同制度?動物的同理心?以及人和動物的差別?
(註1) 此假說以非洲塞席爾郊鷹為例,指出塞席爾郊鷹移到新的小島後,以一夫一妻的繁
殖方式直到愈來愈高的密度之後,便開始出現了合作的行為。
(註2)Emlen,1982 ; Rubenstein and Lovette,2007 。
※ 引述《shenerica (一朵小花兒)》之銘言:
2014年秋季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系列演講
生態與社會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時間:
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一
中午12:30-14:00
地點: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後棟4樓403室(近台大醉月湖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