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氣候變遷議題實作-課程大綱出爐

作者: shenerica (一朵小花兒)   2014-09-02 22:33:44
跟各位同學抱歉,
氣候變遷議題實作(二)
氣候變遷與生態規劃:坪林自然酷
Workshop on Climate Change(II)-
Climate Change and Ecological Planning:Natural Cooling
因為作業不及,無法在開學前讓各位同學選到課,
請要修課的同學務必第一堂課
9/17 9:10
到全球變遷中心(醉月湖畔,海研所旁)202會議室報到!
流水號 95100
229 U5740 (3學分)
林博雄與吳金鏞、李美慧、簡旭伸、陳正平、羅敏輝、許瑛玿、張聖琳合開
以下為這門課的課程內容:
一、課程目標
規劃為二學期的課程,氣候變遷議題實作(一)與(二),採用雙足(biped)或雙槳
(bi-paddle)模式,實作(二)主要聚焦在生態議題,實作(一)則將焦點
放在茶產業體系,兩堂課內容互補,可由舊生協助新生,嘗試創造新的行動導向與問題解
決教學方案。
上學期的「坪林一度C」課程主要是設想坪林溫度上升1度時,對於坪林居民與茶葉產業的
衝擊是甚麼?以及各種可能因應策略的情境規劃。
本學期「坪林自然酷」延續「坪林一度C」的課程精神,再深化開展,聚焦在「三生」:
生態、生活與生計 (livelihood)。 主要實作目標是從廣義的氣候變遷升溫現象來設想如
何採取實際行動與規劃為坪林地區「自然降溫(natural cooling)」。
二、課程主軸結構
1. 建立跨領域對話與合作的能力。
2. 學習思考和討論議題中可能涉及的科學、倫理、社會、經濟、文化、社會等事物或觀點
3. 實作課程核心是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環境與人文影響,迫切需要面對與回應氣
候變遷的挑戰。藉由此堂課運用學過的專業知識,以不同面向切入此議題,將不同視角與
思維整合,達到跨領域學習之目的。以坪林為長時間觀察實作田野,長期與地方社區互動
配合,累積各種學科資料與調查成果,作為學生實際應用知識與創新的基地。
三、課程內容
在師資團隊方面本課程由大氣、地理、科學教育、建築與城鄉等多位老師共時授課,
師資的組成就已具備了跨領域的基本條件。
在教學方法方面,本課程採取問題解決導向學習為教學模式,學生們將從課程內容中
選定特定主題進行研究訓練,包括背景資訊、文獻回顧、問題探討與解決方法等,以問題
導向的情境方式配合電腦與網路科技等工具,深入了解氣候變遷議題,針對各領域所碰到
的自然資源、環境、社會、法律等選定之相關議題為範疇,進行較深入之探索、分析、評
估與解決,以增進學生對環境議題的實作能力。
實作項目以氣候變遷議題連結坪林在地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倫理等,分享如何縮
短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差距,達到跨科際教育之目的。以坪林為跨領域實驗室,定點長
期與地方社區互動配合,多次調查累積各種學科資料與成果,作為學生實際應用跨領域知
識與創新的基地。
期末發表會將邀請跨領域專家與當地居民一同參與,以了解學生作品是否符合真實世界的
期待。除此之外,結合上學期成果,學生歷經一學期的研究,其中所蒐集到的資料可建立
相關資料庫,並與媒體製作團隊合作建立相關的互動教學平台。
四、作業設計
1.分組方式
依人數分三組,期初課堂教學以拼圖式學習進行,再依學生背景專長劃分專家小組針對議
題討論,專家小組討論完後將心得帶回各組分享給不同領域的同學。
2. 作業設計
作業主要包含每次課程的回家練習外,還有構想書與期末成果展現。
期末專題的情境設定:為因應坪林區未來50年(近期)或甚至未來100年(長期)間的氣候變
遷,擬提企劃提案協助坪林地區降低氣溫升高的生態衝擊,企劃書應盡可能以跨領域的探
討對在未來氣候變遷下,坪林地區溫度上升的因應方案。
作業形式:學生須根據實際調查,提出坪林地區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調適方案,設法減少
溫度上升的衝擊,並以企劃書與展示海報方式呈現。評分要點將依各企劃書的可行性與貢
獻度決定。
期末專題包括兩大面向:
(1)社區人文調查紀錄與微氣象資料之疊合與分析,
(2)針對上述的情境提出相關議題或問題解決的企劃書。
A. 期末專題的大致架構:
1. 須提出可研究的問題(須為跨領域議題)
2. 針對問題調查擬定的計畫(如何蒐集資料等)
3. 資料分析結果
4. 資料的詮釋
5. 針對問題所得的結論或解決方案
B.可能的議題或問題:
1. 因應氣候變遷下環境溫度升高,針對坪林區域,如何採取以社區為基礎的行動來因應
環境溫度不斷升高的未來?,提出如何改善坪林居民的生活環境可自然降溫(natural
cooling)規劃設計方案?
2. 坪林位於水源保護區內,建築建造與發展均受限制,透過減量規劃與緊湊綠建築、可
再生材料營造系統、使坪林人居環境仍能重新適應氣候變遷的新挑戰。
3. 溫室氣體是氣溫升高的主要因素,如何減少碳排放,量測與計算坪林區域碳足跡。調
查地方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網絡,考量地區微型經濟網絡、區域生產與消費系統對減少碳排
放與區域網路的影響。
4. 因應氣候變遷,針對居民生活使用能源的情形,試想坪林區域使用能源的情形是否可
能改變?是否有開發自主性能源的可能性?
5. 因應氣候變遷的變動增加,同時面對坪林地區青壯人口外移,人口老化現象,如何增
加坪林區域承受氣候變遷、人口變遷的能力。考量韌性城市與區域(resilient city
and region)的規劃概念,以及社區人口結構的平衡發展。
6. 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情形,坪林區域原有的基礎設施受到新的挑戰,綜合考
量生物多樣性、熱、水、健康生活、綠色運輸與交通...等,為坪林設想新的綠色基礎設
施,藉此改善坪林居民生活與因應氣候變遷。
五、課程實施
本學期第一部分從跨學科的田野調查(survey)介紹開始,包含了教授實作的基礎知識,
例如科學氣候資料分析、人文社區調查訪談與參與觀察、空間與實質環境基地調查、氣候
變遷調適報告書分析與評估…等,藉由各領域教師專長領域教學,讓學生理解不同領域知
識與工具。
第二部分接著介紹氣候變遷與生態規劃的各項議題(issues),從當前氣候變遷所引發的
新議題出發,介紹問題的成因、證據資料取得、因應策略與方案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則是實作課程(planning and practice),透過規劃行動與實踐,由同學分組
討論,從坪林實際面臨的氣候變遷議題,通過集體規劃與設計一項行動方案來改善或修正
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從可操作、可感知的尺度出發,逐漸改變規劃的尺度與相關議題
,冀望對坪林生態區域規劃的核心議題界定與因應方案有所創新與突破。
六、成績考核(學生學習成效評估及學習評量之方式與評分標準)
1. 平時表現 30%
2. 人文資料與觀測資料之疊合 30%
3. 企劃書 40%
4. 加分 10%
詳情可以上我們的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ntuGCHFDCG
作者: justforfang (Abby)   2014-09-03 08:28: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