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 105-2 陳添枝 國際經濟學導論 期中考

作者: moris927 (得罪了方丈還想走)   2017-07-18 22:23:08
課程名稱︰課程名稱︰國際經濟學導論
課程性質︰A5通識 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
課程教師︰陳添枝
開課學院:社會科學院
開課系所︰經濟學系
考試日期(年月日)︰2017/04/19
考試時限(分鐘):110分鐘(10:20~12:10)
試題 :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50分,請全數作答。
1. 李嘉圖(David Ricardo)認為各國的比較利益不同,主要是因為各國
(1) 生產技術不同。
(2) 資源稟賦不同。
(3) 國家規模不同。
(4) 產業發展的軌跡不同。
2. 越南和臺灣相比,不論製衣和織布的生產力都比臺灣低,但在國際分工上,臺灣生產
布出口到越南,越南把布製成衣服再回銷臺灣。我們可以說
(1) 越南在製衣和織布都有絕對優勢(利益),但只在製衣有相對優勢(比較利益)。
(2) 越南在製衣和織布都沒有絕對優勢(利益),但在製衣有相對優勢(比較利益)。
(3) 越南在製衣有相對優勢(比較利益),也有絕對優勢(利益)。
(4) 越南在製衣沒有相對優勢(比較利益),但有絕對優勢(利益)。
3. 在第2題的情形下,可以推斷在自由貿易下,
(1) 越南的工資等於臺灣。
(2) 越南的工資高於臺灣。
(3) 越南的工資低於臺灣。
(4) 以上均有可能。
4. 貿易帶來專業化(只生產具有比較利益的商品,放棄不具比較利益商品的生產),專
業化可以提高社會福利,因為
(1) 專業化生產提高了生產規模。
(2) 專業化生產減少了交易成本。
(3) 由市場取得不具比較利益的商品的相對價格高於自己生產的機會成本。
(4) 由市場取得不具比較利益的商品的相對價格低於自己生產的機會成本。
5. 若A、B兩國在自給自足下的商品價格如下:(元和銖為不同貨幣,匯率不明)
X財 Y財
A國| 10元 | 15元 |
B國| 3銖 | 4銖 |
(1) A國出口X財,進口Y財。
(2) A國出口Y財,進口X財。
(3) A國出口X財和Y財。
(4) B國出口X財和Y財。
6. 臺灣在1960年代出口成衣,但在1980年代以後臺灣不再出口成衣,反而進口成衣。在
這段期間,臺灣生產衣服的技術並沒有退步,但成衣卻失去比較利益(相對優勢),
因為(根據李嘉圖模型解釋)
(1) 臺灣勞工不足。
(2) 臺灣資本累積太快。
(3) 臺灣在成衣以外的產業有更多的技術進步。
(4) 全球成衣產業的競爭過於激烈。
7. 臺灣在1960年代出口成衣(勞力密集),現在則是進口成衣,轉而出口半導體產品(
資本密集),根據Heckscher-Ohlin模型解釋,這是因為
(1) 臺灣的勞動力變得相對豐富。
(2) 臺灣的勞動力變得相對稀少。
(3) 臺灣在成衣產業的勞動生產力提高了。
(4) 臺灣在成衣產業的勞動生產力降低了。
8. 臺灣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間出口的產品都是勞力密集的類型。根據Heckscher-Ohlin
模型,如果勞動力和資本是主要的生產要素,則上述的貿易型態
(1) 使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同時增加。
(2) 使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同時減少。
(3) 使勞動所得增加,資本所得減少。
(4) 使勞動所得減少,資本所得增加。
9. 根據Heckscher-Ohlin模型,如果成衣和半導體是經濟體系的兩種產出,其中成衣是勞
力密集的,半導體是資本密集的(勞力和資本為兩生產要素),則當經濟體系中的半
導體產出逐漸增加,而成衣產出逐漸減少時,勞動力和資本的報酬有何變化?
(1) 勞動力報酬相對資本報酬上升。
(2) 勞動力報酬相對資本報酬下降。
(3) 勞動力報酬和資本報酬同時上升。
(4) 勞動力報酬和資本報酬同時下降。
10.根據Heckscher-Ohlin模型,如果成衣和半導體是經濟體系的兩種產出,其中成衣是勞
力密集的,半導體是資本密集的(勞力和資本為兩生產要素),則在成衣和半導體價格
不變的前提下,若一國的勞動力不變,但資本因不斷累積而增加了,則產出有何變化?
(1) 成衣和半導體產出均增加。
(2) 成衣和半導體產出均減少。
(3) 成衣產出增加,半導體產出減少。
(4) 成衣產出減少,半導體產出增加。
11.在日據時代,主要的產品是米和糖,主要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力和土地;相對而言,米
是勞力密集的,糖是土地密集的(稻米的生產需要人工相對較多)。根據Heckscher-
Ohlin模型,如果糖價上升,米價不變,則
(1) 勞動報酬上升,土地報酬下降。
(2) 勞動報酬下降,土地報酬上升。
(3) 勞動報酬和土地報酬均上升(但上升幅度不一)。
(4) 勞動報酬和土地報酬均下降(但下降幅度不一)。
12.同上題,根據Heckscher-Ohlin模型,如果糖、米價格均不變,但因為移民增加,勞
動力增加,則產出有何變化?
(1) 米的生產增加,糖的生產下降。
(2) 米的生產下降,糖的生產增加。
(3) 米、糖的產出均增加(但增加比率不一)。
(4) 米、糖的產出均減少(但減少比率不一)。
13.機器人可以協助生產,如果機器人是勞工的替代品(例如1個機器人可抵2名勞工),
則根據Heckscher-Ohlin模型,機器人的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將使
(1) 勞力密集產出增加,資本密集產出減少。
(2) 勞力密集產出減少,資本密集產出增加。
(3) 勞力密集和資本密集產出均增加。
(4) 勞力密集和資本密集產出均減少。
14.如果生產具有內部規模報酬的特性,則當產出增加時
(1) 變動成本(VC)下降。
(2) 固定成本(FC)下降。
(3) 邊際成本(MC)下降。
(4) 平均成本(AC)下降。
15.如果市場屬於獨占性競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的型態,則當市場規模變
大時,長期均衡有何變化?
(1) 廠商家數減少,產品價格上升。
(2) 廠商家數增加,產品價格下降。
(3) 廠商家數增加,產品價格上升。
(4) 廠商家數減少,產品價格下降。
16.兩國間的貿易如果產業內貿易占多數,產業間貿易占少數,表示兩國
(1) 國家規模相差大。
(2) 國家規模相差小。
(3) 比較利益(相對優勢)相差大。
(4) 比較利益(相對優勢)相差小。
17.世界半導體生產的四大國家為美國、日本、韓國、臺灣,四國間的半導體貿易量也
很大(例如臺灣和美、日、韓之間都有相當大的貿易量)。半導體生產明顯具有規
模經濟的特性,可以推測四國的半導體產業
(1) 規模相差甚大。
(2) 技術水準相差甚大。
(3) 產品特性有明顯差異。
(4) 關稅保護水準有明顯差異。
18.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生產明顯具有外部性規模經濟的特性,因此可以推

(1) 廠商的家數甚少。
(2) 市場進入障礙甚高。
(3) 廠商有超額利潤。
(4) 產業中有許多專業供應商存在。
19.產業如果是屬於寡占(Oligopoly)型態,如大型航空器、高速鐵路系統、智慧型手機
等,則政府可以介入干預,使本國廠商在國際競爭上獲得有利地位,而且對本國整體
福利是好的,這是因為
(1) 這類產業的市場大都不開放。
(2) 這類產業的進入障礙高。
(3) 各廠商的產品同質性高。
(4) 各廠商行為具有互依性。
20.最近中國政府以鉅額補貼為手段,協助其高速鐵路公司(中國中車公司)打敗日本新
幹線集團,取得印尼(雅加達到萬隆)的高鐵建設權。如果這項補貼對中國的整體福
利是有助益的,必須假設這項高鐵建設
(1) 建設規模夠大(金額大)。
(2) 建設時間夠長。
(3) 建設利潤夠大。
(4) 也有印尼政府補貼。
21.荷蘭人在1624~1662年間占領安平,從事中國和歐洲間的轉口貿易。轉口生意有利可圖
,因為
(1) 中國人不具有貿易的知識。
(2) 中國的航海技術落後歐洲。
(3) 中國對出口貿易的數量設限。
(4) 中國對出口貿易的對象設限。
22.在1860年前的臺灣,只能和中國大陸貿易;1860年以後則可以和外國(歐、美等)貿易
。開放對外國貿易後,臺灣的
(1) 貿易內容改變,貿易量增加。
(2) 貿易內容不變,貿易量增加。
(3) 貿易內容改變,貿易量不變。
(4) 貿易內容和貿易量均不變,只是貿易對象改變。
23.《英國領事報告》記載臺灣在開放對外國貿易後,住民一窩蜂種茶的盛況:「年復一
年,漢人不斷向山區開發,一山占過一山,砍下了樹木,種下了茶。」這種現象反映
(1) 李嘉圖模型所說的「專業化」現象。
(2) 李嘉圖模型所說的盲目生產現象。
(3) Heckscher-Ohlin模型所說的所得重分配現象。
(4) Heckscher-Ohlin模型所說的產業分工現象。
24.日據時期臺灣大量出口糖到日本本土,二戰結束後,臺灣糖的出口就大量減少(包括
對日本的出口也減少),這是因為(選最佳答案)
(1) 日本人把製糖技術帶走了,臺灣糖業生產力下降。
(2) 日本所得下降,對糖的需求下降。
(3) 國民政府把日本的製糖會社整併成一家公司–臺糖公司,生產規模太大了,生產
效率下降。
(4) 日本政府對臺灣糖的進口優惠(免關稅)取消了。
25.臺灣在1960年以後開始進行工業化,在此之前,出口都以農產品為主;如果我們以李
嘉圖模型解釋農產品的比較利益(相對優勢),則如何解釋農產品出口的更迭,例如
由茶變成糖,由糖變成香蕉?
(1) 國際價格的變化。
(2) 國際需求的變化。
(3) 國際生產量(供給)的變化。
(4) 臺灣農業相對外國生產力的變化。
二、問答題,共50分。
1. 請說明絕對優勢(絕對利益)和相對優勢(相對利益)的差異?為什麼沒有絕對優勢的
產業,若其具有相對優勢,仍有出口能力?(10分)
2. (李嘉圖模型)A、B兩國生產衣服和食品時,每單位產出所需人力如下表所示:
衣服 食品
A國| 5人 | 6人 |
B國| 10人 | 15人 |
  (1) 請問A國和B國的比較利益分別是什麼產業(衣服或食品)?(5分)
(2) 請問在自給自足下(Autarky,即沒有貿易),A國國內衣服和食品的相對價格
(衣服價/食品價)是多少?B國國內的相對價格是多少?(5分)
(3) 若A、B兩國開放自由貿易(Free trade),則均衡的價格(衣服價/食品價)會
落在什麼範圍之內?(5分)
(4) 若在自由貿易下,衣服的價格為每單位180元,食品的價格為每單位240元,請問
A、B兩國在自由貿易下的工資各為多少?(5分)
3. 臺灣在1960年以後出口勞力密集財,如成衣、鞋、帽、自行車、玩具等;自1980年代
中期起,這些出口就被石化材料、半導體、面板等資本密集產品所取代。貿易型態的
變化,對所得分配有何影響?(請依照Hecksher-Ohlin模型告訴我們的原理分析之。)
(10分)
4. 有些產業(如半導體)具有內部規模經濟,有些產業(如電腦)具有外部性規模經濟,
內部性規模經濟和外部性規模經濟有何不同?在政策上有什麼不同涵義(例如政府適
不適合加以干預)?(10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