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 103-1 呂欣怡 人類學史二 期中考

作者: DefierFelix (菲力)   2014-11-14 16:27:25
課程名稱︰人類學史二
課程性質︰必修
課程教師︰呂欣怡
開課學院:文學院
開課系所︰人類學系
考試日期︰2014年11月14日
考試時限:180分鐘
是否需發放獎勵金:是
(如未明確表示,則不予發放)
試題 :
一、名詞解釋及簡答題(8%*5)
1.性/社會性別制度(sex/gender system)
2.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3.多點民族誌(multi-sited ethnography)
4.從Talal Asad對殖民主義遺緒的批判觀點來說,1960年代之前功能主義或結構功能學派
 成為英國社會人類學的主要典範,是因為這套知識體系符合了殖民者的那些目的及價值
 觀?
5.請簡要解釋,James Clifford在〈部分的真理〉(Partial Truth)文中提到的,傳統人類
 學調查方法的「視覺主義」(或翻為「視覺至上論」,visualism)是什麼?
二、申論題(請選五題作答,12%*5)
1.「東方主義」這個詞,指涉了什麼樣的知識?這套知識的發展,與歐洲帝國主義的擴張
 ,之間有什麼樣的關連?
2.早期的女性主義人類學者對於「性別不平等」的起源有不同看法,請解釋Michelle
 Rosaldo及Gayle Rubin分別如何解釋性別不平等的原因。
3.Arjun Appadurai將一個場域(site)中可觀察到的全球文化流動區分為五個向度—族群景
 觀、科技景觀、財金景觀、媒體景觀、意識型態景觀,請選擇其中三種「景觀」,各以
 一個具體實例來說明它們的意涵。
4.請說明,「想像」在Arjun Appadurai所說的「全球文化過程」中,具有什麼樣的意涵及
 重要性?又,我們可以怎麼研究「想像」?請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
5.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遍及台灣各地的社區總體營造,可說是台灣社會在全球化過程
 中重新建構地方性的集體工程。請舉出一個社造或部落營造的實例,說明這個社造個案
 是否符合Arturo Escobar所說的「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意即,弱
 勢群體藉由地方意識的覺醒及地方界域的重新鞏固,以抵抗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又
,我們如何判斷,這個社造個案是真的凝聚並強化了當地人的地方情感,而不只是政府補
 助或市場需求下的衍生品?
6.據Gupta & Ferguson的說法,馬林諾斯基式的田野規範包含哪些要點?「馬式」的田野
 規範對於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以及研究者的家園與田野地點之間的差異,做了什麼樣的
 假設?這樣的假設,為什麼不適用於全球化時代的田野現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