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當年NBA三分線改制

作者: iammatrix   2023-02-26 22:15:12
※ 引述《VIATOR (譬如朝露)》之銘言:
: ※ 引述《Max0406 (LeGOATKingJames)》之銘言:
: : 很多人都知道 NBA在94-95賽季
: : 將三分線從原本的7.24m改為6.71m
: : 直到97-98賽季才又改回7.24m
: : 在改制這段期間三分等於就是 long two
: : 就數據來看
: : 不少球員三分出手或是命中率都有大大提升
我覺得以NBA目前的數據分析,特別是三分,
應該要多加一個比較細的選項。
也就是所謂的 第一(二、三、四、五)球 的平均命中率。
依照每個球員的投球次數去產生命中率。
例如三分,你如果沒看勇士比賽,最後只看BOX,
小學生是 19投8中,看起來中規中矩的合格水準。
但可能前面半場12投6中,最後下半場7投2中,失了水準。
如果說有這種比較細的數據資料庫,
就可以判定球員是"微波爐型" 、"慢熱型" 、"謹慎型" 、"大心臟型"
打個比方。
可能小學生的每場第一球三分,命中率是比平均低的.350
但是第二球、第三球的平均,是.390、.410,
接下來繼續投就會逐漸提高命中率,
在到達例如8顆、9顆的時候,是最佳的三分火力輸出點。
像有些三分看起來很準的,去看數據,
他可能前三球命中率低於平均,熱起來才提升,
那有些可能就一開始準,但投到一定數量,就瘋狂降低命中。
也有的球員是出手次數不多,但必須把握每次機會命中,例如柯爾。
為什麼會講到這個,就是文章提到MJ的三分線在95-96提升非常高,
但其它年失去水準,但就其原因來看,
其實就是投得少。
89-90 3.0 1.1 / .376
92-93 2.9 1.0 / .352
95-96 3.2 1.4 / .427
96-97 3.6 1.4 / .374
上面四年的三分球,放到現在都是妥妥的合格標準
(2022-23 聯盟平均 .360)
這四年是生涯投三分比較多的,平均每場近三次以上
扣除94-95 中途復出的.500,
其他季出手1.5次以下的,命中率都是在二成、一成打轉。
僅有90-91 1.1次出手,三分命中率是.312
從這去判定,喬丹三分出手低於兩次以下,命中率平均是不合格,
但出手三次以上,命中率是可能提高到三成五以上的。
這也有可能是 越投越準? 或是 越準越投 兩種不同的模式。
如果有詳盡的每球數據,那就可以更準確的分析球員的三分能力了。
這樣教練在使用這類選手,就能更放心地去放給他投,
或是給予一定的限制。(說不定NBA球隊早就有這種數據庫了)
如果要去細分,最後三分鐘,勝負五分內的三分命中率,
就可以決定是否是關鍵射手,還是都在錦上添花。
另外以目前NBA數據庫的發達,
各種數據追蹤、每場奔跑距離、持球時間,都能精細的計算。
單一節、最後幾分鐘、相差幾分內的的平均得分、出手都有紀錄。
我是覺得是該有一種東西去評量球員真正的貢獻值。
所謂的 "刷分" 評量機制。
例如說,A球員這一季平均26分,B球員這一季平均29分,
B球員就一定比A強、貢獻度高嗎? 看數據是整整多了三分。
如果說數據庫能夠依照某些設定好的機制去過濾
"得分、各種數據是無關勝負的垃圾時間情況下得到"
這個垃圾時間的定義,可能是比賽剩下幾分鐘內
球隊領先>15分、落後15分,且最後比數與紀錄開始的時間
相差最後的比分不超過一定量
(兩邊都在菜雞互刷,也可能是錦上添花、老將刷得分紀錄)
例如:第三節結束,球隊已經領先30分,對方都派板凳了。
主將繼續上場打個七八分鐘,打到最後,
又多拿了十分,但最後領先被拚到20分這種狀況
那就可以算出一個數值。
以得分這一項來說
例如A球員本季的得分,有15%是在無關痛癢的比賽時間下拿到的。
B球員拿的得分,有28%是在垃圾時間下拿到
那A最終的真實得分是 22.4
B最終的真實得分是 20.8
那B球員就是很明顯在垃圾時間刷比較多分才平均比較高。
當然,這紀錄當然不是專指某人,千萬別誤會了。
只是一個很粗糙的想法,還有討論的空間。
還必須包含勝場跟負場的貢獻計算。
例如說幫助球隊從贏兩分 拉到 贏十幾分
或是追分狀態,從輸十分 拉到 輸兩~一分
這些當然都是屬於正貢獻值。
你從這些數據,就可以得出
誰是關鍵球員,誰能扭轉球隊勝利,
有些球員球隊贏差不多就休息了,
有些球隊都大幅領先還是繼續上場拚數據好一點。
了解誰的數據只是好看,對球隊並無太大幫助。
從中再去評選MVP,或許還比較有價值一點。
以現在這種得分盛世,或許才能看得出一個球員的能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