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o4x (e04x)
2020-04-09 15:16:20我知道這已經是討論到爛的問題,但這次想要討論的不是那種要在NBA打到輪換或全明星
等級。
而是只要進到NBA裡就可以(守開特力那種),以及較深入的環節問題。
講到台灣人為什麼沒辦法打入NBA,一定會有以下幾個論點
1.人種問題 -
事實上人種問題,林書豪已經給了一個完美的答覆,或許你可以說那是萬中選一或是從小
環境不同。
但你不能否認他就是流著黃種人的血液。撇開姚明不說,還有渡邊、田臥勇太、孫悅、周
琦這些例子。
代表黃種人進到NBA機率或許只是比較低,但並非為零。
2.環境問題 -
這點我覺得更是台灣人在故步自封的一個說法。平心而論台灣的籃球環境真的做"差"嗎?
我認為真正差的環境是那種你連下一餐都不知道在哪裡,打籃球是很奢侈的行為的國家。
台灣有多少人買不起一顆籃球、一雙球鞋?台灣多少的籃球場?甚至各個層級都是有在固定
舉辦聯賽、還有個聯盟可以養得起職業球員。
至少不會讓人覺得打籃球完全看不到未來,
這種環境不敢說是世界前幾,但至少不是很差吧?
3. 制度問題 -
這就是這篇文章主要想討論的,大家認為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在20年內,整個台灣產出
一個土生土長進入NBA的球員。
以下是幾個我認為可行的方法:
A.菁英培育制 -
從國中層級挑選一批有實力的球員集中培養、訓練。
再從中挑選菁英中的菁英(可能每年1、2個)全額國家補助,接受最完善最好的訓練、飲食
,
並從國中開始就與職業隊/國家隊對練,拉高訓練強度。
B.大批境外訓練 -
一樣挑選大批覺得有潛力、有實力的球員,強制公費國中畢業就直接送出國讀高中,依照
高中球打的情況,不行就請回來。
可以就繼續公費補助繼續打。一年送個2、30個,送二十年總會中一個吧?
算是亂槍打鳥的一種。
歡迎正反面想法一起討論
作者: roger2623900 (whitecrow) 2020-04-09 15:34:00
培養出來還不是去打CBA 不如砸錢補助讓在台職業球員薪水高一點
提高訓練人員的水準吧 沒有參與過科班的籃球 但有參與別的運動 訓練期的肌力培養 賽期的調整 體訓的時機 重訓的時機 著重於爆發還是耐力 練習多久多長 營養的補充 協調性的發展 等等 台灣還是很多運動習慣堆疊練習量而不是質量 過度訓練扼殺了蠻多選手的先天重要沒錯 但台灣連亞洲天花板都還達不到 很明顯是體制問題了
作者: roger2623900 (whitecrow) 2020-04-09 16:13:00
足球更競爭欸... 足球熱門的程度遠大於籃球
作者: Hohenzollern 2020-04-09 17:07:00
陳信安張宗憲是缺乏機運 一個在國王隊最強盛的時候選進NBA熱身賽 一個是NBA選秀會名落孫山
台灣球風普遍軟 看街頭就知道了 守貼一點就靠北西方的街頭都很兇的 光這點身體對抗就輸一大截
先改那個土法煉鋼的操體能啦,你看美國訓練菜單有那麼白痴嗎
作者: Zombieslayer 2020-04-10 05:47:00
為什麼不投資在其它項目上
NBA溝通實在太重要了,在美國念書成長幾乎無可避免中國能打進去的那幾位都是靠著超越該位置的身高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