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外絮] O'Neal評最強五人組:中鋒Olajuwon

作者: supershi (我愛趙小平)   2013-07-13 02:54:37
※ 引述《IBIZA (溫一壺月光作酒)》之銘言:
: ※ 引述《medstudents (無名)》之銘言:
: 但聯盟原始平均PER、VOP, 基本上都是一般人不太可能去拿到的數字
1. 你可以去買John Hollinger的書
2. 數年前本版有人介紹PER的算法,裡面有提到VOP怎麼算,文章還被M起來
3. http://www.basketball-reference.com/about/per.html
: 所以用一個簡單的方式
: 就用兩個人((總冠軍平均成績加總/總冠軍時數)/(季賽平均成績加總/季賽時數))*PER
: 成績部分, 分數乘TS%(因為沒進的部分是負分PST-(1-TS%)*PTS=PTS*TS%)
: 其餘用原始數字
: PF ST BLK TOV PF BBR有缺的部分, 只使用有值的場次做平均
: 這樣, 大約可以得出一個可以參考的比值出來
: (簡單講, 這個比值就是他們兩個人冠軍賽的成績比季賽差多少)
: 這個比值乘上PER, 大概就可以有一個可參考的數字出來
: => 冠軍賽PER ~ (冠軍賽成績/季賽成績) * 季賽PER
: 而且因為兩個人的季賽PER本來就有pace跟VOP的調整
: 所以直接用 這個比值*季賽PER, pace跟VOP的效果仍然會存在
你的算法有個很嚴重的問題:
你假設傳統平均成績的加總和PER是線性關係,平均成績的加總起伏的比率=PER起伏的比率
從大方向來看,華麗的傳統數據或平均成績加總高的球員,PER確實比較高
但這不代表平均成績加總的上升或下降必然導致PER以相同的比例上升或下降
因為原始PER的計算並非平均成績的加總,而是"部分"平均成績經過"加權"後的加總
簡單來說,你覺得(W+X+Y+Z)/(W'+X'+Y'+Z') = (bX+cY+dZ)/(bX'+cY'+dZ')必然成立嗎?
退一步來講,因為平均成績加總高PER高,平均成績加總低PER低
我們可以假設平均成績的加總和PER有某種程度的比例關係
但是這個程度能適用於Bird或LBJ,在總冠軍賽和例行賽平均成績加總的差距嗎?
平均成績的加總要相差多少會在反映在PER上?
如果不回答這個問題,你算出來的東西只是意義不明的數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