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山難案例檢討-2016拉卡溪墜落

作者: find1song (subullet)   2017-04-02 10:20:15
山難案例檢討 2016拉卡溪溯訓墜落
一、前言
事發快一年了,自己就是事件的當事人。那時的我剛剛踏入攀岩的小天地(未滿半年)
,攀爬能力短期間進步飛快,對溪谷對岩壁充滿各種想像,然而墜落骨折後吃了兩個月令
人崩潰的流質食物。經過中岩到現在累積了一些傳攀及人工攀登的經驗,對當時事件發生
有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可以看作給開溯訓帶新手或攀岩或溯溪菜鳥的一個提醒。
二、隊伍簡介
[隊伍名稱]: 雙魚溯訓-拉卡溪(撤)
[活動日期]:2016/5/14~5/15
[領隊]:蘇于瑞
[人員]: 陳美孜(大廚)、陳芃(辦證、紀錄、採買、裝備)、林嘉心(保險)、常睿澤(紀錄、
採買)、陳柏孚、廖翊廷(醫官)、林婕婷、洪崇瑋、王亮澄、莊奇凡
[老新比]:9:2
[預定行程]:
D0:台北-羅東-南澳火車站-南澳高中C0
D1:四區溫泉下南澳北溪,上溯至拉卡溫泉,輕裝溯探拉卡溪
D2: 輕裝探南澳北溪中段峽谷,兩點前離開營地,下溯回家
[實際行程]:
D0:台北-羅東-南澳火車站-南澳高中C0
D1:四區溫泉下溪->南澳北溪峽谷段->C1拉卡溫泉
->輕裝上溯拉卡溪(墜落)->C1->撤出南澳北溪
三、事發經過
D0:
南澳高中過夜,大雨,蚊子極多。
D1:
5:30起床
6:20上包車
7:12抵達四區溫泉,整裝,出發
7:22產道終點,下切溪底,沿溪右岸而行,遇到當地人,來捕魚放蝦籠的,說前方水大過
不去,有點擔心
7:47遇到獵寮,有白色拉繩可攀附
7:51支流,在主流右岸,應是H506稜東側支流,匯流口是一片開闊的連續小短瀑,落差達
三米。(支流主流水量比1:5)
7:58河道由東西向轉西北東南走向,轉彎處右岸水流大而急,且為岩壁,有拉繩但沉入水
底,故決定攻擊渡溪。陳芃、美孜皆失敗,于瑞成功。人身確保,以擺盪法幫助大家渡溪

8:42全體過溪完畢。因河道轉向,且有大石與連續短瀑,高繞。高繞路路基明顯,且有許
多不大應該出現之植物生長,如整片之芋頭、月桃,推測應是有人整理照顧之開墾地。
8:45右岸有三十米瀑,下溪邊,沿左岸續行,溪水變緩、水位降低,右岸岩壁。
9:00由左岸渡溪至右岸,水流不強,可直接渡溪。
9:10前方岩壁,開繩渡溪,至左岸。JATER以優美的趴背包乘風破浪渡溪,超帥。
9:20左右岸岩壁,一半的人高繞,一半貼著岩壁走水路。
9:40兩邊匯合。此時已過H664東向小支稜稜尾,遠方可見熱氣蒸騰,拉卡溫泉已近
10:00抵達溫泉C1,下背休息,築溫泉池(柏孚說一定要築池,不然萬一太晚回來,蘇雷無
法跟他交代~~)
10:50池子大半完工,吃午餐。
11:20出發單攻
11:30左岸渡溪至右岸。于瑞跟著柏孚solo過去,其他人流星法渡溪。
11:40H664東北稜尾,不見對岸工寮,可能被沖毀或藏在岸上林中。左岸有兩條小支流,皆
有小瀑布約4米
11:45至拉卡溪與南澳北溪匯流口。于瑞先solo到對岸,後柑仔練習攻擊,由大石跳過水流
較急處,其餘流星法過溪。
11:55過主流後,由拉卡溪右岸高繞上約50米,至大瀑布上方,有一路條,與大D、SLING,
應是前隊所留。
12:15于瑞先鋒垂降完成,主繩剛好用盡,垂降下來剛好在瀑頂,往上游是下一段峽谷跟兩
個小潭,進峽谷後有瀑布。。人不少,所以搞了很久,柏孚跟紅蟲還往更高處探,想找路
下切,未有所獲。
13:40全隊垂降完畢。此時于瑞奇凡柑仔已進入下一段峽谷中,開始攻瀑(5米)
13:45大約此時掉落。于瑞墜落,落水,墜落時下巴撞擊(應有一小段墜距方撞擊Face面的
岩角),眼鏡掉落,于瑞自行游出,檢傷包紮。
14:00包紮完畢,下顎骨折,傷口須縫,決定撤出。柏孚架繩,先鋒垂降。30米繩接50米繩
,扣除一小段誤差,此大瀑布約25米高,瀑頂有一處要翻出至瀑布岩面稍難,不少人在那
裏卡關很久。大瀑布下有深潭,下方唯一2~3米高之階梯狀小瀑。
16:30全員垂降完畢,留下一隻岩釘、一條SLING。回到南澳北溪。于瑞傷口沾濕出血,再
次包紮。
17:00回到營地,收拾,10分鐘後出發。
18:15拆隊,分出四人,希望在天黑前上切產道衝出去打電話。
Note: 白天都是好天氣,水勢明顯變小
18:40天色轉暗。發現廢棄產道。
19:00已完全摸黑,開頭燈。
19:20于瑞找到上切點,回到產道。
19:30整裝,奇凡跟JATER衝出去打電話。
20:00上包車,分兩梯次回南澳。蔡大哥載我們回他家整理、吃飯,蔡大嫂幫于瑞包紮。
21:20上火車,回羅東掛急診,聖母醫院表示無法處理。
23:40上葛瑪蘭,回台大醫院掛急診,美孜陳芃陪于瑞在急診留了一晚
四、山難檢討
(一)未審慎評估地形的風險
對任何地形的判斷,都需要經驗,如果是新手攻擊手,最好都是有資深班底在一旁照應。
我當時認為該處地形即使墜落也能安全落入水中,也低估了攀爬難度,沒有請資深班底先
觀察過地形。其實以一個岩齡尚淺,溯溪經驗也不多的新手,無法準確評估風險。
(二)攀登安全觀念及技術不足
1.以一個未中岩結業的新手攻擊手,在溪谷中的任何攀爬都只會是free solo,基本上就是
把繩子帶過去而已(而且架出來的繩索系統也很令人擔心阿...)沒辦法選擇更安全的攀登
方式,例如放置岩械做為保護支點,或者以人工攀登的方式避開溼滑的地形。
2.不知道正確的墜落方式,這點其實是在做任何攀登前最好都要會的,尤其是風險較高的
野外。如何安全的墜落,近年台大中岩似乎沒有很看重這件事。當時的墜落是腳先滑掉,
接著身體往前趴才墜落,造成下顎撞擊岩面。墜落是要練習的(腳放鬆彎曲準備接受衝擊
,手向上伸展不要抓任何東西,記得往下看...)最好練到變成反射動作。
(三)通聯
無衛星電話且溪谷無通訊點,只有走出產道一段路後才得以通聯。建議短天隊也應攜帶衛
星電話。
(四)拆隊
當時拆隊是希望能有一部分人先出去聯絡包車,且再往前的路沒有危險地形。不過後隊一
直沒離前隊很遠,因為找錯上切點被後隊追上。其實以受傷人員腳程正常的情形,且即將
入夜,到上切點前走在一起是比較好的選擇。
五、結論
社上溯溪隊雖然是鼓勵多培養新手攻擊手,但我認為雖然同樣是溯溪新手也應該分成幾
類:
中岩結業且勤於傳攀 (1)
中岩結業但沒有熱衷參與技術活動 (2)
未中岩結業但對溯溪興趣濃厚 (3)
對於(1)通常這一類對於保護支點放置、系統架設都有一定熟練度,與班底討論過攀登
路線後,可以嘗試比較難的地形。如果地形溼滑,人工攀登是比較好的選項(沒必要在風
險較高的溪谷挑戰自我)
對於(2)攀登技巧可能較差,保護支點也不會放得太好,一定要有班底在一旁照應,覺得
不行就馬上讓他下來。
對於(3)不鼓勵做任何攀登,在水流較和緩處可以讓他嘗試水路的攻擊,教他如何確保其
他隊員過溪或掛肉粽,還有使用天然固定點。水性良好者,日後可能是可靠的水路班底
(也只會是水路班底)如果他對岩械很有興趣,可以在安全的地方讓他嘗試看看,掛繩梯
踩看看,也許可以激發他參加中岩的動力。
以往溯訓的上課難容似乎都不會提及攀登而著重在水路方面(各種攻潭,過溪技巧)我
認為讓對溯溪有興趣的學員了解怎樣是"安全的攀登"是重要的。雖然了解跟學會是兩回事
(學會是中岩要做的事)不過也許可以趁機讓一些人產生興趣,增加潛在的中岩學員。
另外過去的學長姐教的不一定是對的,例如我曾經聽到"把jumar掛在繩上當作確保"不過
jumar能接受衝擊力嗎?還有使用靜力繩先鋒攀登...有實驗指出只要4kn左右jumar就可以
撕裂繩皮,在使用靜力繩的情況下,正常人體重只要輕微的墜距就超過了(靜力繩能提供
的緩衝很小,如果承受墜落時,產生的應力很大,也因此不該拿來先鋒確保)
總之,大家快來報中岩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