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領隊小論文

作者: lifelight (楨)   2015-09-29 14:43:03
前言
大家好,我這次的領隊小論文主題是山社的溯溪隊伍概況。近年受限於溯溪班底大多
已畢業工作的因素,社上也比較難經常性的開出溯溪隊,而需要經驗累積的溯溪技術近年
也一直面臨傳承的困難。但目前社上新一代勘查人力較為充足,也有一些目前在校的核心
已經接觸了一些溯溪技術的學習,我認為近期溯溪活動在社上其實具有一些發展和傳承的
潛力。這篇小論文希望能透過討論目前社團溯溪活動的組成與型態,提出一些未來山社溯
溪開隊的方向與技術傳承的展望。
一、山社的溯溪人口
社上通常會將隊伍的人員組成區分成班底、自顧班底、學員,依此來判斷隊伍結構的
安全性,並透過經驗的累積逐漸將自己的能力由學員提升至班底。但溯溪隊伍不像社上勘
查隊有比較定量的傳統,溯溪班底與學員間的界定我認為根據不同路線難度也會有一些差
異,以下我想以參與溯溪活動的目的性(也包含能力的衡量)作為區分:
(1) 有經驗的畢業溯溪班底們:在溯溪環境具備比較全面性的能力,對地形過渡的判斷力
以及裝備使用的熟悉度較高,能夠評估整體隊伍的狀況,以及因應一些可能的緊急突發狀
況。然而老人能回來支援隊伍的時間有限,而新人練習溯溪技術卻需要大量經驗的培養,
目前在校生還是尚未培養出能力充足的溯溪班底。在此情況下,能否找到足夠的溯溪班底
回來支援常常是溯溪隊伍能否順利成行的關鍵因素,也因此老人的興趣也是溯溪開隊者選
擇路線需要考量的重點之一。
(2) 想要成為技術溯溪班底的人:目前社上有一些人在參與過一般的溯溪隊伍或是中岩、
中溯等技術訓練活動後,累積了一些基礎的溪流判斷能力與攻擊的經驗,在溯溪環境中可
能具有較高的自顧能力。如果能持續參加溯溪隊伍累積經驗,我認為是有機會能在在校期
間成為新一代的溯溪班底。這些潛力班底在之後不同類型的隊伍中也可以多練習繩索架設
、人工攀登等技術能力,而溯溪是非常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因此未來也需要多培養在校
班底間溝通與裝備使用的默契,才能期許未來這些人能一起運用溯溪的技術完成不同的溯
溪路線。
(3) 參與探勘活動為主的社員:由於登山社的主體還是登山活動,社員並不一定會對各項
技術投入相同的熱情。但是基礎的溪流知識與過溪方式的判斷在探勘活動中也是重要的能
力,所有山社社員都應該有機會學習溯溪相關知識。也不能為了重點培育技術班底而過度
排擠一般社員的參與溯溪活動的機會。在參與溯溪隊伍的過程中,具有勘查能力的社員能
做的不只是跟隨隊伍行進,也可以一起參與溪流地形的討論,有興趣也可以嘗試攻擊比較
簡單的地形。至於比較技術性的繩索或岩械的操作,可能並不需要每個人都學習的太深入

以目前社上參與溯溪的成員來看,畢業的學長姐能給予的開隊支援將會越來越有限,
但不同的隊伍人員組成,適合的溯溪路線以及隊伍型態也會有很大的不同。考量目前能召
集開隊的人員結構,其實可還是以選擇的不同型態的溯溪路線,並嘗試在有限的隊伍增加
學習的效率。
二、溯溪隊伍的型態
(A)完成路線目標的隊伍
溯溪隊伍如果是以完成溯源路線為目標時,由於需要在一定時間內抵達目的地,通常
對隊伍的行進效率需要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地形攻擊的速度、裝備使用的熟悉度與人員間
默契都很重要。而完成目標的路線也可能可以吸引到比較多的老人班底參與。近期社上溯
源路線在人員結構上還是以老人班底為主,在比較需要技術能的地形過渡時也主要由班底
負責攻擊架繩。學員若要參與隊伍可能需要有一些條件限制,在隊伍出發前可能也需要多
練習推jumar、垂降等繩索操作,以確保溯行過程的效率,但這樣的溯行路線通常學員主
動練習架繩的機會會比較少。
(B)訓練性質的隊伍
訓練性質的隊伍對於路線的規劃可以選擇有訓練地形難度的溪谷,但行程可以安排的
比較彈性、不太有完成路線的時間壓力。隊伍內的攻擊手會以想要成為溯溪班底的人為主
體,老人班底主要做為教學及給予建議的角色。而在隊伍結構允許下,我認為訓練隊也可
以讓一般社員也參加,潛力班底除了練習攻擊外可以學習照顧不同能力的成員,一般學員
也可以一起在溯行以及聽取討論的過程中學習增進基本能力。
我認為訓練隊伍在結構的要求可以比溯源隊伍較寬鬆,這些訓練隊伍主要是讓在校生
有更多機會去討論和嘗試以自己的能力去克服不同的地形,老人在非緊急狀況時不太需要
出手,因此我認為如果只有找到一到兩名老人班底支援,還是可以選擇風險較低的溪谷訓
練。(如果有較為充裕的班底,或許也可以安排更具難度的路線。) 訓練隊伍的規模小一
點也會有很多好處,可能能在有限的隊伍時間練習到更多的地形,也讓能參與的學員有比
較高的頻率分配到練習的機會。
由於較為沒有行程壓力,訓練隊伍應該多把握機會開繩練習,即使是較簡單的地形也
可以在開收繩的過程訓練操作的熟練度以及攻擊手和確保手之間的溝通默契。在還沒培養
出足夠的默契與效率時,盡量不要為了趕時間省略練習的機會。也盡量在練習過程做到事
前的討論以及事後的檢討,並多聽取班底的建議,或許更能增加學習的記憶與深度。
綜上所述,我認為目前社團人員要開訓練性質的隊伍並沒有那麼高的門檻。這樣的隊
伍在學期中就可以盡量把握機會開設,並不一定要限制在一年一度的中溯時段。只要在校
生有心去找老人班底支援,評估隊伍的結構與能力選擇適當的路線,一支小型的隊伍也會
有很多的訓練價值。
(C)體驗性質的隊伍
體驗性質的隊伍通常會選擇難度較低、相對安全的路線,可以帶到比較大的隊伍規模
,在一次的隊伍中讓比較多初次接觸溯溪的人對溯溪隊伍產生基本的概念。體驗型的隊伍
在探勘人口為主的社內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必要,也是吸引新手對溯溪產生興趣的一個契
機。雖然這樣的隊伍可能不會訓練到太多技術,但有心學習的一般社員還是可以在行進過
程中學習一些簡單的地形水流判斷和溪谷營地建設等能力。而比較有溯溪經驗的在校班底
在隊伍中也可以嘗試以溯溪班底的角色要求自己,多注意隊內的學員行進狀況並給予幫助
,也可以把握機會把做一些簡單地形過渡或訓練用的架繩工作,增加架繩的能力。
三、未來社上溯溪隊伍的方向
由於目前社上的溯溪班底有相當明顯的年齡斷層,考量日後可能越來越難取得畢業的
溯溪班底回來支援,我認為近期社上應該多把握機會開出一些以訓練為目的的隊伍,也希
望能讓一些目前有溯溪經驗基礎的在校生更快速培養能力。
當在校生的能力培養到一定的程度後,或許比較適合再挑戰較長程的溯源路線,此時
在校生也不會只限於學員的角色,而能多嘗試攻擊架繩。而如果要以經驗較少的在校生為
主體開出溯源隊伍,也可以透過拉長隊伍的時程,讓隊員有更充裕的時間練習直接挑戰不
同的地形,不用為了趕進度而頻頻高繞。
體驗性質的溯溪隊伍我想主要體現在歷年溯訓的傳統。像是去年社團新生人力充足時
,溯訓也可以不開放對外招生,由於隊伍成員普遍具有勘查能力的基礎,在參與溯溪活動
時會許能更把握機會登山活動中比較實用的溪流判斷能力與技能。而如果社團需要努力招
新的時候,迎新隊或溯訓或學期中的其他時段也可以開出一些較為逸樂性質的溯溪隊,或
許可以吸引到喜歡不同隊伍類型的人。
四、結語
我在上學期書寫技術活動的傳承的主題後也在領隊會議中得到一些意見,讓我認知到
當時的想法的有一些侷限性。今年暑假參與溯溪隊伍的經驗,也讓我對向來認為傳承不易
的溯溪活動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雖然個人經驗有限可能有些論述不夠周到,但希望能透過
拋出這些構想,激發現有的山社人群可以對溯溪活動有更多的思考與嘗試。而由於這篇小
論文針對目前社團溯溪的概況來發想近期的努力方向,希望能讓目前的社團內的核心成員
以現有的基礎,增加未來對溯溪隊伍的接觸以及訓練的學習成效,因此在接下來的這學年
也希望能將文中的一些想法付諸行動。
我認為雖然目前社團缺乏年輕的在校溯溪班底對於溯溪技術傳承是一個艱難的環境,
但我們不必將溯溪開隊自我限致的過於嚴苛,可以以有限的隊伍結構去找尋符合能力的溪
流,並把握每次訓練學習的機會,或許能更紮實的讓溯溪能力成長。如果能以這個概念增
加目前溯溪隊伍的數量,我想培養出新生的溯溪班底應該不是空談。而有潛力的在校社員
溯溪能力成長、並在過程中開出更多溯溪隊伍時,我想一般社員接觸溯溪隊伍的機會也能
有所增加。
我仍然覺得山社的可貴在於它的多元,也期盼能把握現在的機會,期許未來為此努力
的人們能一起實現更多走入台灣的溪流與山裡的夢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