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把賠十億的職棒「玩」到賺錢

作者: haines (haines)   2014-10-29 17:36:52
球團的行銷經營與屬地的用心,當然值得肯定。
幾次進場,看到的很多家庭共同參與,
這顯示的是棒球運動正在成為球迷生活的一個部分。
特別看到很多小朋友跟中年的爸爸,一起手舞足蹈,這些都是球團的正面成績。
我在上篇推文所提出的問題,是我一直以來的疑問。
作為商業活動的運動競技,獲得了甚麼,失去了甚麼?
運動倫理或者它的本質,在商業考量下是否會有所損失?
這種例子,其實很多,嚴重的例如禁藥、簽賭問題?
兩者之間的衝突應該如何解決。
所以,問題或許應該從三個位置來思考。
身為經營者,球員(包含教練),球迷,這三種人所希望看到的是甚麼。
最有趣的其實應該是球員的部分。在台灣小市場但又競爭的環境下,
一個球員大概從小學中年級過後,就要開始投入。
而台灣三級棒球的環境,雖然比以前好很多,
但是激烈的競爭,課業的犧牲,學長學弟制的團體生活,
出路的考量與家庭的壓力或期望(有些人是希望以後能打球養家的)。
都讓球員的成長過程備受煎熬。
到最後,進入職業或業餘,好一點的有機會出國。
運動員的生命也不過是這二十年的時間。
以職業而論,台灣的球員在工會力薄的情況下並沒有太多的保障,
二十年能打完存到錢的,除了頂級球員之外,上次聽到一個數字大概是兩千萬。
這個數字比一般人好,但在高度競爭且保障缺乏且不確定的環境中,
要撐到最後且拿到才是真的。
因此擔任教練,或者球團有接續安排工作的人,就是職業生延續,
但能分到的就是那幾位。
對我來說,這或許是球員派系與教練團鬥爭的一個原因之一。
誰要上位,影響的是其他人的工作,能不能繼續受到重用等等。
所以,要換教練,的確如網友所說,沒那麼簡單。
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投資球團,在商言商,或許有大老闆真的愛棒球。
但是,隨著經營成本擴大,大公司的老闆必須要面對其他股東。
將本就利的計算下,考量排序的確是不同於球員與球迷。
因此,在這些條件下,要怎麼考量教練人選呢?
在固定的投資下能不能打出戰績?
能不能協調(管得住)球員?能不能有效保護(運用)球隊資產(球員)?
從球隊的管理能不能當助母企業的形象提升等等。
在調度上,經營者大多是不會介入的。
在這些我所假設的考量之下。
球迷的需求是甚麼呢?
當然,先必須確認的是,有各式各樣的球迷。
從經營者的角度來說,他必須要擴大與滿足各式球迷的需求。
而且球迷各式的需求彼此之間,並不必然會排擠。
例如追星的球迷也同時想要看好的比賽內容。
只是這些需求在每個球迷心中,可能會有不同的比重。
但經營者必須是從結果來衡量他們的投資重點。
那麼,看了這麼多年的職棒,從高雄看到桃園,
最近幾年,教練團的調度與調整功力,一直都是球迷關切的重點。
比賽的精采度,常常隨著教練團不合理的調度,精采度大減。
因此,作為一個小小球迷的需求,當然是希望,
經營者能夠兼顧,畢竟,球賽精采也能夠帶動球迷進場。
只是在商業的考量下,只要這一點沒有明確的影響球迷進場的數量。
而教練團又能夠達到經營者所設定的基本目標。
那麼球賽精采度,似乎就不是最優先的考量了。
球迷希望一場合理調度的比賽需求,
似乎是可遇不可求,更是不能以此苛求經營者。
一些心得與觀點,很多偏見與不足,大家參考參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