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紐約時報-「米粉圈」進化史

作者: takase (............)   2014-12-17 11:48:11
http://cn.nytimes.com/technology/20141217/cc17xiaomifans/zh-hant/
北京——12月6日星期六,身為「台北小米同城會會長」的陳建豪,自費從台北飛抵北京
,為的是參加第二天的一個米粉聚會。當他拎着一個雙肩背包和一大紙箱禮物,出現在首
都機場的T3航站樓時,接機的人群中,另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正向他熱情揮手。揮手的人
,是小米公司MIUI產品部的運營經理神得強。他和陳建豪早已是「舊相識」。數月不見,
兩個老朋友見面後做的頭件事,是合影並將照片分享至各自的微博。
聊微信、刷微博,這些原本只在中國大陸網民中才頗為流行的社交應用,陳建豪現在全都
玩得很上癮,工作之餘大把的空閑時間皆沉浸其中,因為一個「米粉」(小米粉絲的俗稱
)的社交生活,絕大部分是發生在這些社交類應用所承載的網絡世界裡。陳建豪在採訪過
程中希望媒體報道中可以更多強調自己的網名——「小米抹布」, 理由是在米粉圈的好友
們全都只認識這個名字。
「我是在2013年4月24日,從一個普通的小米手機用戶變成了一個米粉。」這天,小米抹
布在台北第一次見到了小米CEO雷軍和總裁林斌。那是一場組織混亂的產品推介會,但當
晚雷軍在自己的微博上對此致歉,並承諾對每個參會的人補贈了一批禮物。這場活動讓
2012年就開始使用小米手機的陳建豪,一下子結識了一百多位同在台北的小米用戶,另外
,雷軍對待用戶的方式和態度也讓他印象深刻。
也就是從這一天起,陳建豪就變成了「小米抹布」。他持續收集小米發佈的每一款新產品
,由於台灣當地的發貨速度慢,他直接託人從大陸買;他在微博上結交了更多的「米粉」
好朋友;他甚至還會在小米論壇上與高管互動並提出一些改善產品的一些建議。又過了一
段時間,小米抹布乾脆被推舉為小米台北粉絲團——小米台北同城會的會長。
很多「米粉」其實都有着跟陳建豪相似的身份轉變經歷——最初,他們被媒體宣傳吸引或
是在朋友的推薦下,買了一款自覺性價比還不錯的智能手機;再後來,他們開始關注並參
與到這個品牌在社交媒體和線下發起的各種活動,而最令他們意外的是,很多公司里的「
大腦袋」居然也喜歡泡在網上跟草根用戶「拉家常」。包括雷軍本人在內的小米管理層,
多年來一直活躍於微博和小米論壇,他們的閱讀注意力可以深入每一條發貼的網友評論區
,親自挑選有價值的內容,及時跟評、且隨手轉發。久而久之這些普通的小米手機使用者
,從與小米內部人互動到與其他「米粉」互動。其間他們結識了很多新朋友,也投入了大
量的注意力和情感,往往更樂於以「米粉」的身份自居。
「因為喜歡這個產品,我們才聚到一起;因為能聚到一起,我們才變得更加喜歡這款產
品,」 34歲的瀋陽人楊志琳說。他在一家商業諮詢機構工作,曾擔任過一屆小米瀋陽同城
會的會長。由於大多數米粉都比他更年輕,自然而然,楊志琳也就成了圈子裡為人熟悉的
那個「老楊」。老楊戲稱,自己家裡現在幾乎快成了小米產品的「樣板間」。
當米粉們樂此不疲地收集各式各樣的小米產品時,他們可能並不知道,正是由於他們持續
不斷的消費,2014年小米手機的全年出貨量有望突破6000萬部,僅次於三星和蘋果,排在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第三名。
談到小米的「粉絲經濟」現象,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駐新加坡的
分析師鄭蕭寒(Xiaohan Tay音譯)認為,小米商業模式的特點,包括提供價格低廉的產
品,喧鬧的網上搶購和社交媒體上的溝通互動,這些方面是其它中國手機品牌沒有做到的
。小米早期積累核心粉絲並培育網絡社群,時至今日,「米粉」社群已經進入自發生長的
狀態,其範圍也已經覆蓋到全中國。
而隨着用戶人數的增長,三年前雷軍大張旗鼓所標榜的「為發燒友而生」這一小米手機的
產品定位,也正在不斷被淡化。一款手機能令發燒友追捧,當然是對產品品質的印證,但
發燒友註定是一個「小眾」群體,和幾千萬、甚至上億人這樣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雷軍最早引入「發燒友」概念,是緣於小米在產品開發模式上的創新——一批極客級別的
用戶,與研發工程師團隊之間交流互動,共同參與MIUI操作系統的研發,幫助小米不斷優
化產品功能和用戶體驗。
現如今,因MIUI系統開發而存在的極客與工程師團隊的互動交流,主要集中於MIUI社區中
一個由800名精選「米粉」參與的特殊用戶討論版組。小米論壇的管理員將它取名為「榮
譽開發組」。老楊曾經也是其中的一員,但現在已經退出了。
「大家都有累和忙不過來的時候,畢竟這些事都是義務的,所以累了或忙了就可以提出離
組的申請。」老楊解釋說。
從2011年開始,小米一直堅持每周五下午對外發佈最新版的「MIUI開發版升級包」。榮譽
開發組的「米粉」,可以使用周一至五每日更新、且功能比「開發版」更為豐富的「體驗
版」MIUI操作系統,並且有機會在此與小米一線的工程師做更深入和頻繁的溝通。對這些
米粉來說,嘗鮮的權限既令人興奮,也等同一種榮譽。
24歲在北京工業大學光學工程專業讀研一的韓宇,是現階段被官方委任的數位「榮譽開發
組」的版主之一。三年來,他從一個普通的米粉,憑藉著小米論壇的活躍度,一步一步換
取認可,最終受到管理員的提拔,現在已經在同時擔任好幾個討論版組的版主。除了上課
和學習,韓宇的業餘時間,大多都會泡在論壇盡職盡責地做版主。他的工作包括收集和轉
達米粉的建議、回復簡單提問,以及管理「精華貼」,保持論壇用戶的活躍度。
當他被問到這樣的問題——「說說看,這手機有哪些功能是你建議開發的」,這個性格極
為靦腆的男生,會掏出他的黑色小米手機直接演示給你看——他的手指極修長,快速而熟
練地划動着屏幕,很快從在外人看來早已眼花繚亂的APP圖標中,找到並打開一個應用。
2013年5月,韓宇在MIUI論壇曾發貼建議修改「相機設置」的菜單設計,可以將一些下拉
式的選項改為更直觀的按鈕,很快就收到一位小米工程師「有道理,儘快修改」的回復。
「其實我還有好多建議,後來都被他們採納了。」韓宇所指的「他們」,是小米公司MIUI
操作系統的研發工程師。韓宇稱,現在跟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好朋友。有時候他會直
接跑到小米的辦公室,找他們當面聊聊產品建議。
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像韓宇這樣的小米粉絲,在整個米粉圈中的佔比已經越來越小。
極客粉絲比例不斷下降的同時,米粉圈內部的互動熱情,正悄然向別的方向轉移。
大約從2013年起,小米在營銷策略上有了新的升級,開始在全國各地發展同城會。這讓以
前散落在互聯網上的米粉在線下匯聚在一起,建立起更為真實的好友關係,而每一個同城
會隨後又會返回微博平台,註冊一個同城會ID,方便同城米粉在網上的交流互動。
老楊就很熱衷於組織米粉搞線下聚會。他在當同城會會長時,差不多每個月都會組織一場
活動。最初大家見面主要就是交流玩機心得,解決產品使用中遇到的問題,後來隨着小米
的產品比較成熟了,老楊也承認,線下聚會也逐漸變成聚餐或唱K這類純娛樂性的活動。
除此之外,老楊還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微博ID「小米粉絲後援會」的日常維護上。這
個ID目前已經積累了66萬個微博用戶,每天得處理上千條提問。為此,老楊還找到一些米
粉朋友,大家排班一起來負責後台的維護。某種意義說,老楊在米粉圈已經算是一個領袖
級的人物。
在米粉生態圈過去三四年多時間中的「進化史」,當然,小米產品本身始終是維繫米粉圈
話題友情的一條必不可少的線索,但「友誼」的因素則讓這個群體的內核得以長期穩定,
並更加形成一種自我驅動力。
「以前我朋友不多,也很少上微博,但自從認識了小米和小米發燒友這群朋友,我就天天
刷(微博),以前聊天都是認識的人,現在天南海北的都有,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話題。」
來自青海西寧的陳嘉豪說。
從線上到線下,如今的米粉們,已經自發地集結成「有組織」的群體。像老楊這樣的米粉
領袖,很樂意看到這種組織化的趨勢,在他看來,有組織既可以更有效地互相幫助,對外
則意味着影響力,可以更好地宣傳小米。
而小米的競爭對手們,面對米粉高度組織化的趨勢,心態則很複雜。
「我認為高度組織化的小米粉絲,他們的反應是經過訓練的。他們愛小米是一種偶像崇拜
:小米給他們的印象就是——成功成功成功,於是米粉面對這些成功,態度上就是——仰
視仰視仰視,」魅族手機的副總裁李楠說。他認為,米粉面對小米的心態並不理性。魅族
手機是小米在國產智能手機產業中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也擁有相當規模的忠實用戶。
當其它的國產手機品牌也開始效仿小米、不斷強化自身的「粉絲文化」後,以新浪微博為
核心的社交媒體,逐漸變成各大粉絲派別之間相互發動口水戰的主戰場。「米粉」作為一
個群體,越來越龐大的同時,也顯得越來越嘈雜。老楊說,這些口水戰對自己沒有影響。
作為相對年長的米粉,老楊在圈內一直倡導要做理性的粉絲。他認為沒有必要神話小米的
產品,小米手機雖然勝在性價比,但跟安卓系統的其他手機產品相比,或者跟蘋果iPhone
相比,小米還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因為關注小米,我也開始玩些別的手機,但轉了一圈我還是覺得小米更吸引我,因為有
割捨不下的感情——我們在這裡結識了太多太多的好友,我們是陪着小米一路成長的一群
人。」老楊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